“想要”≠“喜欢”!| 或许这能帮助你减少剁手的机会

2019-09-12   聆云心理

当我们拿到种草已久的东西……

当我们吃上一直想要试试的“网红店美食”……

是不是还会像当初那样期待?是不是得到了当初想象中的快乐?

大部分情况下,当我们完成某件想做的事情时,并不会如想象中开心。

最近的一项心理学研究发现:多巴胺与“想要”有关,而血清素则与“喜欢”有关。这为我们解答了:为什么当我们得到“想要的”却没有得到“期待中的快乐”?

01

“想要”和“喜欢”

如果我们把“想要”当作是“追求某个东西的动作”,是我们朝思暮想、却还没到手的状态。

就像我们很想要买某部手机;我们暗恋某个人并想要追求ta;此时我们的心中是兴奋、又担忧的。在脑中,让我们感觉想要、感觉期待的,就是多巴胺这个物质的工作。多巴胺的口号是:“我要!我要!”

而 “喜欢” 指的是,在我们拿到好东西之后,这个东西带来的“好感受”

即我们买到了手机后非常满意的感觉;和喜欢的对象融洽相处,然后沉醉其中,享受的感觉。喜欢的感觉主要由血清素负责,血清素的口号是:“这真的好棒!好享受!”

而最新的研究发现:多巴胺和血清素运作的方式不太一样,两者各自独立,却也会互相影响。

02

都是多巴胺的“锅”

“想要”带来的快乐,和“喜欢”带来的快乐不太一样。区分两者是重要的,因为我们常常把两者混在一起。(这就是我们“剁手”的一大原因!!)

“想要”会带来的“愉悦感”是很强烈的。

这种强烈,会让我们误以为东西到手时,我们一定会非常开心,非常“喜欢”。例如购物中,你好想买到限量的商品。我们会在心里预言,要是真的抢到那个东西,一定会超级快乐的。

不过,我们的“想要”其实是个浮夸的“演员”,而“愉悦感”则是他的杰作。

几天后,当我们拿到包裹,拆开的时候,心情还算开心。但再过几天,你可能发现,自己其实根本没那么需要那个东西。

多巴胺就是这样一个“皮”的化学物质。

它负责引导我们的注意力,去关注任何“可能”会带来好处或奖励的人事物,它的任务就是让你去“想要”任何它觉得你应该想要的事物。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总能在一篇篇内容中渡过时间;明明已经吃饱,却还是有点想其他的东西吃;明明知道很晚了,却还是有点想看多一集电视剧。

对多巴胺来说,它并不在意你做了某事之后“是否真的快乐”,它比较在意你到底“有没有”去做那些可能会带来潜在好处的行为。

一旦东西到手,多巴胺就走了,它的台词瞬间会变成:“那个,接下来就没我的事了,拜拜。”

03

多让“喜欢”出场

神经学家贝里奇(Kent Berridge)曾说:“在解剖学上,‘喜欢’是个又小又脆弱的东西,它很容易就会瓦解,而且只占据大脑的一小部分。相反地,强大的‘想要’一旦启动,就很难终止。”

从进化演变的角度来看,在过去“想要”往往关乎我们的生存,“喜欢”是生存下来后的“富余”。而放在今天,我们所拥有的资源早已超出生存所需。所以“想要”的生存意义已经减弱,只是我们的本能依然重视“想要”,不自觉的与“喜欢”画等号。

我们需要做到是学会安抚“想要”,觉察多巴胺的“诡计”。

少点物欲,多让“喜欢”出场。

所谓“知足常乐”,不就是让我们着眼于当下拥有的么?

其实我们许多的不快乐,都来源于:“我还想要,给我更多……”


-end-

这里是聆云心理

我们不仅分享贴近生活与工作的心理学知识

还提供专业的在线心理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