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
我们迎来端午佳节
端午正逢仲夏
格外多姿多彩
它有“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的明艳
也有“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的娇俏
艾叶幽香、粽子清香
米酒醇香、香囊馥郁
再加上沐兰汤、制凉茶
端午日
总有缕缕芬芳,沁人心脾
对“吃货”来说
吃粽子是这天的头等事
粽叶飘香,糯米软滑
或咸或甜都要品尝
世间百味都是好味
而对于喜欢热闹的朋友
端午的龙舟竞渡
可千万不能错过
“船争先后渡,岸激去来波”
吼一声,锣鼓喧天
划一桨,欢呼雷动
乘风破浪间
激扬拼搏的力量
端午节
还饱含着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这一天
中国人追先怀古
凝结了家国之思
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就在这代代传承中绵延千年
6月18日,“紫金杯”国家非遗龙船赛在湖南省永州市道县鸣锣开幕。蒋克青 摄
一片粽叶,裹入的是缕缕情思
一把艾草,插上的是憧憬期望
今日端午
愿每个人都能
品尝时光的香甜
在仲夏的日子里平和安康
来源:人民日报微信、人民日报客户端(制作:闫雪 钟金叶 岳小乔)
端午节主题儿童画手抄报、手工+各种知识大合集,赶快收藏吧!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过端午节,而在所有的端午的习俗中,最富于静态美和温馨气息的莫过于制作和佩戴香包。以往由于医药不发达,人们就把具有杀菌作用的雄黄,艾草,菖蒲研成粉末,用布包起来戴在胸前,利用它散发出来的香气使夏天的虫菌不来侵扰,这就是香包的起源。
农历五月初五,
是我国民间古老的
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一词最早见于晋代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仲夏端午,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
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为寅,二月为卯,三月为辰,四月为巳,五月为午,余下类推,所以称五月为午月,古文“五”与“午”义通,端午又称“端五”。又因两五相重,故称“重五”或“重午”。古人将午时当作阳辰,因此时阳气始盛,故又称“端阳”。
端午节到了,吃粽子,看龙舟赛,想不想用画笔记录下这些呢?往下学习一下,画一画吧。
童画图片欣赏,本作品画面完整,色彩搭配较好,主题突出,真实地表达出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画面生动,童趣十足,色彩结合紧密,符合节日气氛,把传统的节日味道真切的表现了出来。
端午赛龙舟是大家常见的活动,在小作者这幅画中,我们能清楚地知道比赛时的场景多么激烈,通过每个参赛者的表情与动作上看到当时是多么卖力。创作上小作者能抓住活动中人物的特征来表达主题的含义真不错。
端午节儿童画图片欣赏,虽然画面看起来有点乱,但整体比较统一,故作凌乱的线条衬托画面的丰满来渲染一种节日的喜悦之气,手法大胆,思维活跃。
一、手抄报的总体构思
当你在绘制手抄报时,应当从总体上考虑,首先要确立主题思想。主题是端午节,那么我们就得找一些关端午节主题的元素,关于元素后面小编会提供一些素材给大家参考。
二、手抄报的编排设计
制作手抄报的编排设计,总的要求就是:主题明确,版面新颖美观。
技巧1.版面划分
先把版面划分成两块,每块中还可以再分成片。划分文章块面时,要有横有竖,有大有小,有变化和有对称的美。报头要放在显著位置。
技巧2.块面编排
如不符合原先的划分,就要将版面块面安排作必要的调整;如不能安排下文章,就利用移引、转版的形式等,并用字号、颜色、花边与邻近的文章块面相区别。
技巧3.装饰设计
除报头按内容设计、绘制外,每篇文章的标题也要作总体考虑,按文章主次确定每篇文章标题的字体、字号、颜色及横、竖排位置。文章内容以横排为主,行距大于字距,篇与篇之间适应用些题花、插图、花边及尾花等穿插其中,起装饰、活泼片面的作用。
那么我们做端午节主题的有那些元素可以画,如:粽子、竹叶、屈原、龙舟、雨水等
端午节手抄报题目推荐:
《屈原的故事》、《端午食粽习俗》、《记忆中的端午节》、《端午节源于纪念屈原》、《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四种端午节由来和传说》、《一个热热闹闹的端午节》
现在小编与大家分享一些在网络上版式不错的手抄报,如想不到如何编排可以去参考一下以下版式。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
历来众说纷纭,
说法不一。
大体有以下七种说法:
01
纪/念/屈/原/说
此说最早出自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
《续齐谐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这是对于端午节包粽子祭吊屈原的最早记载。
《荆楚岁时记》端午条载:“是日竞渡。”其下注谓:“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端午节竞渡,本是由南方地区祭祀水神的仪式发展而来的习俗。在荆楚地区,屈原就是当时祭祀的水神之一。
相传楚国大诗人屈原忠而被谤,流放他乡,但仍不忘忧国忧民,终于五月五日自投汨罗江而死。深感痛惜的人民纷纷包粽子、赛龙舟,以此来纪念他。以后逐渐衍化为端午节。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02
纪/念/伍/子/胥/说
《荆楚岁时记》载:“五月初五,时迎伍君。”伍子胥尽忠于吴国,后反被吴王夫差所杀,抛尸于钱塘江,于五月五日这天显神威,化为涛神,怒潮卷向越国。故江浙一带至今仍有“迎涛神”的风俗。
03
纪/念/曹/娥/说
《会稽典录》记载,汉安帝二年五月初五,曹姓巫师失足落水,他十四岁的女儿曹娥哀号江畔十七日,觅父尸不得,投江而殉其父。故江浙一带有五月五日纪念曹娥的习俗。
04
纪/念/介/子/推/说
据传,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五月初五这一天不得举火。因为此时天气暖和,可以冷食。而此日之前冷食,易得伤寒,难以医治。
05
勾/践/操/练/水/军/说
据《事物记原》云:每年五月初五,天气变暖,可以下水。越王勾践为收复失地,卧薪尝胆,于五月五日开始操练水军,最后实现灭吴复国的夙愿,故于每年此日划龙舟以纪念水师胜利。
06
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 端午节本为古代南方以龙为图腾物的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距今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由于南方多水,吴越民族不断遭受水灾和瘟疫蛇害,为了生存,他们崇拜龙,将龙作为本民族的图腾。为了证明自己的“龙子”身份,便形成“断发文身,以避蛟龙”的风俗。
在农历五月初五,他们要举行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中,或裹在树叶里,一边投进水里献与图腾神吃,一边自己吃,表示神与龙是一家人,吃同样的食物。同时,还在水面上划龙舟竞渡,以游戏的方式娱神、媚神,希冀由此获得图腾神的青睐,让神保佑龙子龙孙们岁岁平安。由此,便形成了最初的端午节。
07
三/代/夏/至/节/说
《风土记》写道:“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大戴礼记》记载:早在夏、商、周三代时,人们就在夏季到来的这天,用兰草烧汤沐浴,以除毒祛病,所谓“兰浴”。
Dragon
香囊又叫香包(sachet),古代称“香囊”,亦称“佩帷”、“容臭”、“香袋儿”、“荷包”。它是用彩色丝线在彩绸上绣制出各种内涵古老神奇、博大精深的图案纹饰,缝制成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小绣囊,内装用多种浓烈芳香气味的中草药研制的细末,以作节令志庆、生活实用和观赏品玩用。
端午节香袋
工具和材料:纱布,香包,粉布,剪刀,针线
准备一块长条形的布,将其翻到背面。
用锁缝法将布的边缘缝合,留出一个口子,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袋子, 将袋子翻一个面。
打开香包粉,倒入纱布中,然后包好。
往刚刚做好的袋子里先塞入一些填充棉。
将纱布包放入袋子中,再塞入一些填充棉。
取一根丝带,放在布袋的口子上,将两边向下翻好,用平针法缝合, 注意不要缝住丝带。
缝好之后将丝带一抽,我们的简易小香包就做好啦。
提示:如果想要长期佩戴香袋,达到驱虫治病的效果,将香袋的香料15天换一次即可。
端午节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下面给大家介绍3种端午节香囊的做法。
工具和材料:碎布、棉花、香料粉、丝线(或中国结细线)、剪刀、针、缝衣线
1、心形香囊的制作:
先找两块正方形布片
反面相对,把其中的两边缝合
翻过来,压成三角形
装上棉花和香药
把装料口更缝合
缝合后的样子
心形香囊就做好了
2、榆钱儿香囊的制作
把布剪成长条行,里面放上棉花和香药
用线沿一侧缝合
缝好以后,把线拉紧。这是关键呀
在对口的地方加上装饰用的红线,好了
做好的榆钱儿香囊
3、麻张嘴儿香囊的制作
一大一小两块正方形,小的最好是红色。因为这个叫芝麻张嘴,红色是小嘴唇。
正面相对,把小的两边缝在大的上面
对折后把小的另外两边也和大的缝在一起
简单的缝合
缝好以后的样子
反转过来,把两个三角形的凹进去部分用针挑出来。象不象小嘴巴
装好棉花和香药后把两条边折进去一点再缝
先用绕针,再用平针
缝好之后挂上装饰用的线做的穗穗儿
最终效果
做好的麻张嘴儿香囊
端午节彩棕香包
彩棕香包,很有民族特色呢!
准备材料:硬纸板、各种颜色的线、针、双面胶和香料
1、将硬纸板剪成2厘米宽、15厘米左右长的长条
折法如下图:
2、根据折痕,把长条围成立体的6面形,并把香料放入其内。
3、在六面形最短径的上、下顶点处沾上双面胶,并以此向最长边的3个角绕线,做法如图:
4、缠到0.5毫米宽时,与另外一种颜色的线连接后,继续缠,效果如图:
5、根据自己的喜好,添加线的颜色,建议相邻的两种线,反差大一些会有效果。可以这样一直缠到底,也可以缠到一半时,从对面定点重新缠,效果如下:
6、用彩线做成穗子串起来,挂在衣服扣子上或是窗前,既有节日气氛,又可以防虫。
彩粽香包还有另一种做法
裁一个长纸条,从一头开始,折一个三角。
再折一道,边缘都要对齐,角也要保持尖尖的,叠得越规矩,做成的纸粽子才好看。
折出来的效果是这样的,貌似很多人小时候都玩过。大约要折9次。
现在按照折印,把长条纸叠成立体的三角。
前面叠得规矩,现在就会很好容易,尽量让各个角都尖尖的。
最后剪一个三角形的边,塞进去,就完成了。
这就是纸粽子。开始缠线。
线头塞在纸缝里,轻轻地缠绕,别把线头拉出来。
线经过每个尖角时绕180度,最终线会回到起始点。
剩下的工作就是耐心加耐心,一遍一遍地重复绕线,让每根线都紧密排布,一根挨一根。
线的交叉点自然形成好看的几何图案。
可以一路缠下去,缠成单色的,如果想做彩色粽子,现在该换线了。
原来的线头塞进纸缝里,新的线头也塞进去。
开始缠,依然按照原有的顺序。
线的末尾可以像这样,用针塞进去。
不断换线,最终做成一个好看的彩色纸粽子。
颜色可以任意配。各角会留出白边,这个问题可以用彩色卡纸解决,不过露着也没什么不好。
过去巧媳妇就比谁露白露得少,我不巧,这样也知足了^^
小时候的端午节
是一锅刚出炉的粽子
粽叶的清香 糯米的软糯,往白糖里一滚
厚厚的一层白糖,热乎乎的 甜蜜蜜的
身系五色丝线,额画雄黄烈酒,门插菖蒲艾草
长大后开始读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是知不可而为之的决心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是心性高洁的不妥协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是心怀苍生的胸
传统佳节不只是美食和仪式
更是节日背后悠久深远的传统文化
趁着端午佳节
了解一下端午节 冷知识
1.端午节是在屈原跳江之前就存在的
2.在2008年以前,端午节是不放假的。(还想出去旅游?)
3.韩国端午祭和中国的端午节不是一回事。
虽然来源于中国,但发展了几百年已经变成另一个当地节日了,
所以韩国申遗和我们申遗,申请的其实不是一个东西。
4.龙舟在2010年进入亚运会。
龙舟也是最有望成为奥运会里第一个来自中国的项目
5.白娘子就是在端午节吓死许仙的。
端午除了吃粽子,还要喝雄黄酒的你可直到?
01
屈原:其实我姓芈
众所周知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但你可能并不知道,
屈原姓芈(mi 三声),屈氏,名平,字原,
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也就是说,“屈”字并不是他的姓,而是氏。
姓是族号,而氏则是姓的分支。
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芈原。
同样与屈原同姓不同氏的历史名人还有“西楚霸王”项羽,他也叫芈羽。
(屈原故里位于宜昌市秭归县)
屈原和之前热播剧《芈月传》主角芈月
也真的没有半毛钱关系
(《芈月传》芈月)
首先,历史上有无芈月这个人还需考究
芈月传设定的时代背景是楚威王时期
比屈原的朝代早了好几十年
(《思美人》屈原)
02
划龙舟和屈原真的没啥关系!
每个人都知道爱国诗人屈原
不忍看到国破家亡而投江的故事
后人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蟹吃掉屈原的尸体
约定在每年五月五赛龙舟驱散它们
但史书记载,
赛龙舟在更早的东周时期就出现了
最开始是古越族人祭水神的一种祭祀活动
发展至今,
赛龙舟在全国各地也有不同的说法
比如苏州是为纪念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
福州则是纪念闽王王审知……
真是活久见……
在浙江福建某渔村端午节还有个“特别习俗”
哪个龙舟划得最快,就可以抢得最美丽的新娘
03
吃粽子和屈原也没啥关系!
在屈原投江的小故事中
善良的人们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蟹吃掉遗体
便将贮满米的竹筒投入江中引诱
以这种特别的方式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
但实际上,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
用于先人祭祀祖先和神灵
包粽子是因为粽子的棱角分明
可以像一把刀子铲除病魔
这么说来,包粽子、划龙舟
都是后人添加在端午节中的
04
挂蒲草、佩香囊和屈原投江没关系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
时值春夏交会,天气由冷转热
人在这时候也最容易生病,发生皮肤病
所以要喝雄黄酒、
喝雄黄酒,挂艾草、佩香囊等避免生病。
民间自发的一些祭祀活动也是为了驱除邪气
后人将这些习俗附会到“纪念屈原”里
05
吃完粽子喝雄黄酒=喝砒霜?
雄黄酒的威力有多猛?
相传能让修炼千年的白蛇,原形毕露,
你说威力怎么样?
(对!就是许仙和白娘子的传说)
雄黄是一种含砷的有毒矿石,雄黄入酒,
会加速砷的吸收,很容易中毒。
雄黄酒加热饮用更危险,
雄黄遇热易分解为三氧化二砷,就是俗称的砒霜。
06
韩国端午祭≠中国端午节,我们不一样!
韩国江陵端午祭由于保留了大量的原始信仰、民俗遗风与传统文化,
1967年被指定为韩国第13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和重要无形文物,
2005年11月25日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
这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是两回事。
惟一的相同点都是在中国的端午节期间举行。
07
端午节不能互祝节日快乐
因为端午节的起源,无论是屈原投河自尽,
还是伍子胥投河弃尸,以及曹娥投河寻父,
每个典故都透着悲惨的感觉,
好好的五月初五,全都投河了,
光想想就感觉有股寒意就从脊梁骨窜了上来。
汉朝人甚至将端午节视为“恶日”,
所以至今我国某些地方依然还是忌讳说“端午节快乐”,
一般祝福语要用“祥瑞”、“安康”。
怎么样?
这些冷知识你get了吗?
平时在跟朋友尬聊的时候是不是就能脱颖而出?
知道了这些
多年来的端午都没有白过了吧!
正宗的端午节是怎样过的?
端午节的素材积累,好词好句好段,收藏学习!
好词
龙舟竞渡 屈志从俗 食古不化
粽子飘香 五月端阳 风雨端阳
重五山村 重五恶日 艾叶飘香
香嫩糯米 鲜美夹心 欢歌笑语
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 夏节
重午节、天中节、五月节、菖节
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午日节
女儿节、诗人节、龙日、午日、
灯节、五蛋节
好句
1、粽子的清香缓缓地从锅中溢了出来,我贪婪地嗅着这一丝丝、一缕缕棕香,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2、端午节的时候,老人们总会用五彩丝线编一些好看的手绳,给调皮的孩子系在手腕上,再小一些的孩子,还会挂上漂亮的小香囊,据说是辟邪驱毒的。
3、粽子用翠绿的箬叶包裹着雪白的糯米和鲜红的枣子。煮熟以后,剥开墨绿色的箬叶,只见洁白的米团里仿佛嵌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很是好看。
4、端午节的由来直到现在还是众说纷纭,有纪念伍子胥说,亦有纪念孝女曹娥说等等。但一直被广泛盛传并最被广泛认同的是纪念屈原说。
5、轻轻剥开青绿色的粽叶,一股粽香味扑鼻而来,露出乳白色的糯米。沾点白糖,轻咬一口。嗯,粽子的味道真好!
6、端午节的重头戏当然是粽子,关于粽子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莫过于祭奠投身汨罗的伟大诗人屈原,也由此似乎粽子应该带着一股浓重的悲情色彩。
7、粽子的馅有肉、蛋黄、豆沙、枣子等多种。剥开绿油油的粽叶,里面就是香喷喷的粽子了!真像一个粽子精灵披着一件绿色的棉袄呢!我要开始吃粽子了,我一口咬下去,啊,粽子真好吃啊!这又香又甜的味道一直到我的心里,使人陶醉了。我真喜欢粽子呀!
8、端午节含蓄蕴藉,内敛而不事张扬。它没有磅礴的气势,也没有宏大的场景,一切都是那么平缓而舒坦。每家每户独自为节日的喜庆而忙碌。
9、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一种钦佩,赞颂。
10、粽子用翠绿的箬叶包裹着雪白的糯米和鲜红的枣子。煮熟以后,剥开墨绿色的箬叶,只见洁白的米团里仿佛嵌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很是好看。
11、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12、粽子是端午节不可缺少的,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粽子喷香,甜蜜幸福。
13、故乡的端午节,浸透着一种浓浓的乡亲、亲情。
14、粽子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一个民族难以割舍的温馨。
15、老家过端午节,会像过年一样地隆重。除了包粽子外,还要蒸糖三角煮咸鸭蛋……记忆中,那时条件好的人家还会到集市上称几斤肉,买上几条鱼,做上几个下酒菜,犒劳一下刚刚忙碌完麦收的自己。
16、南方的端午节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气氛更浓郁,更能表现端午节特色。
17、粽香总会如期飘荡在五月端午这一天。无论风雨,不管磨难,祖祖辈辈怀念祭奠,吃不完的粽子,道不完的情。
18、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叫端阳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19、在粽子的小脚上放一颗赤豆,吃的时候,蘸一点白糖,甭提多美味了!
20、天灰蒙蒙的,空气是潮湿的,他独自来到江边,面对汨罗江,纵身一跃,从此,历史上少了一个叫屈原的伟大诗人,多了一个端午节。
名人美文
1.林海音:最富童趣的“缠粽子”
女作家林海音在《我的童玩》中描述了她童年时由各种玩意儿带来的快乐,其中包括端午节前的“缠粽子”,“用丝线缠粽子,是旧时北方小姑娘用女红材料做的有季节性的玩具。先用硬纸做一个粽子形,然后用各色丝绒线缠绕下去。配色最使我快乐,我随心所欲地配各种颜色。粽子缠好后,下面做上穗子,也许穿上几颗珠子,全凭自己的安排。缠粽子是在端午节前很多天就开始了,到了端午节早已做好,有的送人,有的自己留着挂吊起来。同时做的还有香包,用小块红布剪成葫芦形、菱形、方形,缝成小包,里面装些香料。穿起来加一个小小的粽子,挂在右襟纽襻上,走来走去,美不唧唧的。除了缠粽子以外,也还把丝绒线缠在卫生球(樟脑丸)上。总之,都成了艺术品了。”
2.老舍:最以苦为乐的端午诗
著名作家老舍抗战初期居重庆,在友人家过端午节时写下这样一首《七律·端午》: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老舍绝对是个大才子,小说散文戏剧评论诗词样样拿得起。这首端午诗即写得清楚明白、通俗易懂,满纸亲切泥土气息,旧社会文人在端午节的窘迫和苦况隐约浮现纸上,耐人寻味。
3.沈从文:最浪漫的湘西端午
沈从文曾在《边城》里记录湘西过端午时热闹欢腾的场景,他说,“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能成为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在先生的笔下,端午是充满童趣的,“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名人描写端午的好词好句摘抄名人描写端午的好词好句摘抄。”当然,在先生的记忆里,赛龙舟才是最值得书写的,“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场面之宏大热闹可见一斑,简直就是人山人海。最吸引人的当然要数龙舟竞渡的那个场景,“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这段描写绘声绘色地再现了端午日紧张热烈氛。
除了赛船,还有其他娱乐项目。沈从文笔下是这样描写的:“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女主人公翠翠,就是在端午节赛龙舟与水中抢鸭子时,无意邂逅了勇敢英俊的心上人。
4.汪曾祺:最有滋味的端午鸭蛋
在汪曾祺先生笔下,鸭蛋成了端午节的主角,在《端午的鸭蛋》里先生对家乡鸭蛋的喜爱溢满了字里行间,“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特别是用北京的咸鸭蛋和故乡的咸鸭蛋对比,先生用了句“这叫什么咸鸭蛋呢”,直白而朴素的话语,将先生对家乡鸭蛋藏在心底的自豪和喜悦跃然纸上。故乡的鸭蛋还勾起了先生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
具体到“端午的鸭蛋”,汪曾祺更是记忆深刻:“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名人描写端午的好词好句摘抄素材库。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说到底,端午的鸭蛋其实是一个载体,承载着先生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好段
1. 故乡的端午节哟,你给了我多少喜悦和欢乐啊!端午粽飘香,龙舟响当当,好事成双双!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一种钦佩,赞颂。吃着正宗的家乡粽子,看着精彩的家乡龙舟赛,心里头别有一番滋味。
2. 农历五月初五,是家乡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节。虽然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无论在中国南方还是北方,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但我感觉,南方的端午节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气氛更浓郁,更能表现端午节特色。
3.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极其隆重的节日,她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而诞生的。可以说,在人类的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像我们中华民族一样二千多年来,每年都以一个隆重的节日来纪念一个诗人的逝世。
4. 不管历史如何嬗变,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自从屈原投入汩罗江的那一刻起,他在楚国百姓心中就牢牢凝固和沉淀了,就注定他的灵魂将得到洗练和超度,割之不断、挥之不去,进而升华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精神。
5. 被忽略的端午,我已过了好几个。竟也习惯了没有彩绳的节日。只是当看到同学手上带着五颜六色的彩绳时,我虽然会不屑一顾,说那是小孩子的东西罢了。但心中,还是会想起奶奶,想起那童年用爱编织的端午的彩绳。
6.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诗人,忧国忧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史官,信念坚强。“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勇士,斗志昂扬。“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不畏强暴。
7. 菖蒲是我很喜欢的植物,在城里一年中唯有端午看得见,每年端午节那天少不了买几根长得很漂亮的。挑菖蒲叶片长长、绿得发亮的,根也是干干净净、白中带红的。和着艾草一起带回家。挂在门边,有个端午的意思。
8. 除祖国大陆在端午节有赛龙舟的风俗外,清朝乾隆年间,台湾也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举行龙舟竞赛。而在香港、澳门等地,端午节龙舟竞渡的风俗。
9. 岳阳汨罗市屈子祠镇屈子祠秭归县是屈原的诞生地,也是中国端午节文化最为深厚的地方之一。在中国很多地方只过一个端午节,而秭归却有三个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头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五月二十五为末端午。
10.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15. 中国历史悠久有许多传统节日,如:元旦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其他节日,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端午节,因为我端午节过得最快乐。
11.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12. 端午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有许多的活动,如包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草、熏苍术、喝雄黄酒……据说是为了辟邪。至今,端午节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赛龙舟。
13. 端午节我们是要吃粽子的,这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米中掺杂、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14. 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15. 又是端午来临,又是一段回忆,我放下了笔,继续沉思着,母亲在我的记忆里,是亲切的,是温馨的。河下镇在我的记忆里,是一幅版画,在我的脑海里永不磨灭。
16. 在我的眼中端午节是一个美妙的节日,他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和良好愿望,有一种温馨浪漫的气息。每次看到那青色的粽子,嗅着浓浓的甜香,都会有一种情怀滋生。
17. 端午是个美好的节日,在这并不美好的现实中可以寄寓一些幽思,让凡尘蒙蔽的心,在青色的古意间得到片刻的回归,认取生命中的真意,可以让生命更加真实一些。
23. 今天过得真快,让我明白了很多知识,也知道了许多民间风俗,让我感到很开心很快乐地过完这个端午节。
18.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19. 在北方,“扒龙船”的风俗是不常见的,因为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节只吃粽子,不如南方的轰轰烈烈,激情热闹。这就是我家故乡端午节的独特之处所在。
20 端午是传统节日,在莆田就有这么一首不和谐的童谣,五月初一便拉开了端午节的序幕。从初一开始,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起来,准备端午节的用品,虽然不是很多,其中最让人眼馋的自然要属端午中的美食了。
来源|美术考级服务、小学语文
延伸阅读:
教育的意义在于唤醒,而不是塑造!5条法则,教出自律的孩子!
端午竟然是我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快带孩子一起学习有关知识
端午节放假!安全教育告家长书
端午!这些和端午有关的知识快讲给孩子吧
丰子恺画端午,满满的童趣!
众亲记住,端午节是不能互祝快乐的!!!
回忆端午节
18年过去,那个卖猪肉的北大高材生,现在怎么样了?
儿子被清华大学录取,父亲默默写下这封信,刷爆朋友圈
“我所理解的语文素养”与“端午随想”
端午节,我们一起来品味古今南北的端午文化!
端午安康:端午节习俗知多少?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