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一览表,老师、家长对照看一下

2023-11-01     校长传媒

原标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一览表,老师、家长对照看一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在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切不可忽略培养孩子的“阳光心态”。下面是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列举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快对照看一下!

1、智力正常。正常的智力是生活和学习的最基本心理条件,一般而言,智商在80分以上为心理健康的标准。

2、情绪稳定、积极乐观。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能经常保持轻松、愉快、协调的情绪,能适度表达和控制情绪。

3、坚强的意志品质。心理健康的人有着良好的自制力和挫折耐受力。青少年出现的网瘾、烟瘾等行为问题往往与意志品质薄弱有关。

4、心理与行为符合年龄特征。行为表现正常包括:行为内外一致、行为与年龄相符以及行为与角色一致。例如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在家里却乱发脾气,较少参与家务劳动,这样的学生心理不能算是健康。

5、人际关系和谐。青少年很多心理问题的出现都与人际关系有关。当家庭不和睦、同学相处不融洽时,青少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嫉妒、敌意、敏感等不良心理问题。

6、保持健全的人格。培养青少年健全、独立、完整的人格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青少年适应社会的重要保证。

7、良好的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能够较快地适应环境变化,能与现实的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

8、正确的自我意识。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自信、自尊、自爱,而不自责、自怨、自卑。

9、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既有崇高的理想,又不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对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都能勇敢面对、妥善处理。

10、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心理健康的人是珍惜和热爱生活的,并能积极地投身于生活,享受生活中的乐趣。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认为,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在每个方面的具体标准,大体可从下面三个方面加以概括:一是敬业,二是乐群,三是自我修养。

01 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

学习是中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具体地说,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表现在六个方面。

(1)体现为学习的主体。心理健康的学生,时时处处表现出自己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和积极的探索者。

(2)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心理健康的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并从中增强对自己的信心,充分相信自己具有学习的能力。

(3)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合理使用体脑,顺应大脑兴奋和抑制的活动规律,注重一定的运动调节,能借助体脑获得智力与能力的更好发展。

(4)从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每个人都有幻想,心理健康的学生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幻想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且在时间上比较短暂,不会妨碍其学习和人际交往。

(5)从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健康的学生能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进行合理的调节。

(6)从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心理健康的学生会制定学习计划,独立思考,按时完成作业,经常复习、预习功课,长期坚持努力学习,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02 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

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等方面。学生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直接体现了其心理健康水平。在人际关系方面,心理健康表现在五个方面。

(1)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心理健康的学生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既重视对方的要求,又能适当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保证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2)能客观地了解他人。心理健康的学生不会以表面印象来评价他人,不将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人,而是客观公正地了解和评价他人。

(3)关心他人的需要。心理健康的学生知道只有尊重和关心别人,才能得到回报。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在相互信任、尊重和关心中才能获得发展。这就是“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的道理。

(4)诚心地赞美和善意地批评。心理健康的学生不是虚伪地恭维别人,而是诚心诚意地称赞别人的优点。对于对方的缺点也不迁就,而是以合理的方式加以批评,并帮助其改正。

(5)积极地沟通。心理健康的学生对沟通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在沟通中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他们沟通的方式是直接的,而不是含糊其词,在积极的沟通中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友谊。真诚的友谊意味着健康。

(6)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心理健康的学生能与人和谐相处,亲密合作,但不放弃自己的原则和人格,即在保持个性和差异的前提下亲密合作。

03 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人了解自己,并悦纳自己。心理健康的人常常能正确地认识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1)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心理健康的学生必须学会正确地评价自我,不为他人的议论所左右,能够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从而逐渐成为自信、自尊、自爱、自重的心理健康的人。

(2)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心理健康的学生能经常反躬自问:“我在某方面的情况与别人相比怎么样?”他们除同周围的人相比较之外,还常与理想的自我相比。心理健康的学生把别人当成自己的一面镜子,能虚心地接受别人的评价,从中认识自我。

(3)及时正确地归因。及时而正确地归因能够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因为学业成绩或工作成果通常反映了一个人能力的大小或努力的程度。但如何归因呢?是归因于运气、教师教得怎样、有否提供条件等客观原因,还是归因于主观的能力与努力的程度?心理健康的学生,主要归因于主观。

(4)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心理健康的学生不断扩展自己的生活范围,从中不断地充实自我,超越自我,悦纳新的自我。

(5)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心理健康的学生,善于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目标的难易程度,把抱负水平定在既有一定的实现把握,又有可能冒失败风险的层次,以此激发自己努力进取。

(6)具有自制力。心理健康的学生善于为既定的目标而克服困难,迫使自己去完成应当完成的任务;善于抑制自己的其他不良行为和冲动,遇到挫折不忧郁、不悲愤,镇定对待,分析根源,保持乐观态度。

来源 |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殷炳江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伸阅读:

教育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

孩子真正的起跑线不是分数,是心理健康的程度

《家长心理课堂》共52集:健康心理,快乐成长

重磅!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

北大精神科医生徐凯文的观察:现在的孩子要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究竟有多难?

孩子长大从父母的8次退出开始!中科院院士:目前中国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只有20%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阅读原文”,进入“查看历史消息”轻松阅读更多文章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958f185218186a2c4c6a069ac6f00e1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