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记日记#1821 去北京厨房吃粤菜

2022-02-02     董克平饮馔笔记

原标题:#开始记日记#1821 去北京厨房吃粤菜

#开始记日记#1821 去北京厨房吃粤菜

2022/01/23 星期天 北京

珠珠去一家东北菜馆吃饭,发现酸菜炖大骨头很好吃,打包了一份带回家给我尝尝。

我喜欢吃酸菜,尤其是北方用大白菜渍的那种。小时候家里过冬天,都会渍一缸酸菜,放在屋檐下,吃的时候捞出一棵,做汤、做馅、炒着吃都很喜欢。

东北酸菜(图片来自网络)

酸菜吃油,吃酸菜就要油水大才好吃。年少时肚子里缺乏油水,吃酸菜意味着有油水,自然喜欢了。那时候肉也紧张,凭票供应,家里也没有太多的钱买肉。猪骨头不要票也便宜,肉不多的棒骨更便宜,买回家斩成小块煮一锅汤用来熬酸菜,就是儿时的美味,还可以加点粉条,父母老家亲戚寄过来的红薯粉,宽宽厚厚的,肉头耐嚼,骨头汤煮透,别提多好吃了。后来有条件了,肉沫炒酸菜,猪肉炖酸菜等大肉大荤的菜式可以随便吃随时吃了,可还是觉得大骨头汤煮酸菜粉条最好吃,酸酸脆脆,滑滑嫩嫩,油润不寡,不经意就能吃两碗米饭。现在吃不了那么多主食了,依然喜欢骨头汤煮酸菜的味道。

热了酸菜汤,炒了油麦菜,家常饼也是珠珠打包回来的,还有甬府的肉酱(早餐的百搭),美美的吃了早餐。这样的早餐吃的舒服,更有一份女儿对老爸的孝心。

中午去了SKP六层的北京厨房。和古志辉师傅约了很久,今天终于成行。军勤是广东人,喜欢粤菜是骨子里带来的,来北京厨房吃饭,她很开心。这些年粤菜风头没有以往那么盛了,不在广东吃粤菜的机会就少了很多,军勤又很少和我一起出来吃饭,这次难得在北京多待几天,就安排了北京厨房的饭局。

没有点菜,古师傅问过我们有没有忌口之后安排了几个菜,都是我们喜欢的。烧肉拼了脆皮叉烧,香而不腻,满口肉香。粤菜凉菜不多,烧腊就成了主角,这些年菜系间交流广泛,粤菜慢慢也有了些凉菜,我最喜欢的还是那些烧腊菜式,实在是太爱吃肉了。

拌海蜇

脆皮虾

大蒜焗蟹腿

炒班球

炒裙边

腊肉炒菜苔

葛仙米燕窝

有花胶的炖盅忘了拍了。最近吃饭很少拍菜,拍照水平很差,很难拍出诱人的效果,基本都是用别人拍的。拍菜还是要打光,不然很难拍出层次,如果只是简单记录随便拍拍就是了,想要那种让人看了馋涎欲滴的感觉,还是要认真一些,找角度,打光。我这个人懒,嘴馋嘴急,吃到嘴里是自己的,拍照发出来是别人的,有些菜品有温度要求,错过就没有那么好吃了,想想还是赶紧吃吧。

看了一眼大众点评,粤菜餐厅有4880多家,翻了几页,发现把潮州菜和一些非粤菜餐厅也收录进去了。我喜欢、熟悉的不太多,利苑、北京厨房、唐宫去的多一些,以前还去顺峰,大概有十年没有去过了。在北京如果不是实在想吃,基本上不会去,这些年出差机会多,去粤港澳的次数也多,想吃粤菜还是到大湾区的好。不仅食材新鲜,就连空气中也是粤菜的味道。有一个词“在地风味”,强调风味原产地,对于美食来说,这个很重要。陈晓卿老师说重庆小面有两种,一种是本地(开在重庆)的重庆小面,一种是开在外地的重庆小面。好的食物有根,完整带走很难。我的理解是:“环境不同了,气候不同了,空气的味道不一样了,水土发生了变化,风味不可避免的要发生变化。人换一个环境,到一个不是自己长大的地方生活,会有水土不服的现象,菜品风味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这种认识,就是我愿意到大湾区吃粤菜的理由了。

如果身在北京不能常去大湾区,却又想体会粤菜美味,古师傅的北京厨房就是北京可以选择的极少数的粤菜餐厅之一了,因为他做的确实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aa36318f8524a35aebb24659258d82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