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入秋仪式:一只阳澄湖大闸蟹,配一壶温黄酒

2019-09-11     馋味记

谚语云:秋风响,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随着中秋的临近,很多人的嗓子眼儿也开始痒起来了,因为一年一度的最佳吃蟹时节来啦!

秋天正值螃蟹的繁殖季,公蟹母蟹都把自己喂得饱饱的,吃得肥肥的,因此个个都肉质饱满、黄满膏肥,此时滋味最是肥美

而众多螃蟹种类中,大闸蟹凭着鎏金般的蟹黄凝脂似的蟹膏雪白细嫩的蟹肉,成了蟹中极品,是古往今来一众吃货口中的“人间至味”

明代哲学家李贽评价大闸蟹:“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至极,更无一物可以上之。”

来来来,在具体展开讲大闸蟹之前,我们先来做道题:

我猜,绝大多数人看到这道题目,首先想到的答案是“阳澄湖”

说到大闸蟹,自然不得不提金字招牌“阳澄湖”了。众多大闸蟹中,数阳澄湖的最出名,很多人一听到大闸蟹,条件反射般,脑中首先想到的便是阳澄湖。

大闸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北至辽河,南至珠江,特别是长江中下游湖泊河流,都有它的踪迹。可为什么偏偏阳澄湖产的大闸蟹最为出名呢?

究其原因,逃不过一句:“绝佳的环境孕育品质上乘的大闸蟹”

阳澄湖地区是太湖平原上的低洼圩区,其水域水网密布,河流弯曲交汇。流域内水流周转顺畅,使得阳澄湖水质含氧量高,滋养了许多小鱼小虾和水草,为大闸蟹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另外,阳澄湖岸线蜿蜒曲折,正好符合大闸蟹栖息的习性。同时阳澄湖年平均水深1.5到2米,浅水阳光充足适合大闸蟹发育,舒缓的水流则利于大闸蟹蜕壳生长

所以阳澄湖里生长起来的大闸蟹个头比别地的大,而且都青背白肚、干干净净的,有着“蟹中之王”的美称。

苏州地区悠久的食蟹文化,更是让吃阳澄湖大闸蟹渐渐发展成一件风雅之事

早在南北朝时,《洛阳伽蓝记》就记载了吴越片区(今苏州阳澄湖等地)的人“呷啜莼羹,唼嗍蟹黄”,那时候的苏州人已经开始享受蟹黄这一美味。

到了唐宋,食蟹之风更加盛行,苏州的蟹甚至成了宋代皇室的贡品。南宋食谱《山家清供》中记载的佳肴“蟹酿橙”,便是这一时期的“佳作”。

文人墨客在品尝了苏州的大闸蟹后,也不吝笔墨吟颂一番:

明代文学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道:“每岁于蟹之未出时,即储钱以待,因家人笑予以蟹为命,即自呼其为买命钱。”对于嗜蟹如命的李渔来说,买大闸蟹的钱就是“买命钱”

李渔的命,是大闸蟹给的。

而清代《持螯歌》中一句“水陆珍味谁冠首,江淮之蟹为厥魁”,更是将苏州大闸蟹推向了“珍味之首”的地位

古往今来,持杯、赏菊、品蟹,渐渐成了一件风雅之事。吃苏州大闸蟹,不仅仅是品尝美味,更代表了一种雅致的生活方式

品质上乘的阳澄湖大闸蟹,又有文人雅士光环的加持,自然从众多螃蟹中脱颖而出,成了全国最知名的蟹。

那么问题来了:如此“大有来头”的阳澄湖大闸蟹,怎么做怎么吃才能不辜负此等“人间至味”

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蟹宜独食,不宜搭配他物。最好以淡盐汤煮熟,自剥自食为妙。蒸者味虽全,而失之太淡。”

对于品质上等的大闸蟹,要食其本味,无需搭配其他食物。将蟹洗净,锅里放点紫苏、姜片,用淡盐水烹煮,其鲜味自现。

吃蟹也是分“武吃”“文吃”的。煮熟大闸蟹拿到手,不用任何工具,直接上手掰开螃蟹壳用牙齿咬开蟹腿,这是“武吃”,吃得那叫一个痛快

大快朵颐的“武吃”虽痛快,但吃相不雅,还容易遗留蟹黄蟹肉,于是爱蟹的苏州人发明了更为讲究的“文吃”。

文吃需要用上专门用来吃蟹的“黑科技”——蟹八件

将蟹放在方镦上,先用小圆锤在蟹壳上轻敲几下,将蟹壳敲松方便揭开,再用剪刀剪下蟹钳和蟹腿,然后用长柄斧揭开蟹壳,露出满满的蟹黄或蟹膏,用小勺刮下送入嘴中。

之后再用蟹刀剔除蟹身上的蟹腮等,取出雪白细嫩的蟹肉;至于蟹腿,则用签子捅出或用镊子夹出其中的肉。

一个个精巧的工具轮番上阵,仿佛上演了一出精彩的戏剧,如此吃蟹,在鲜甜味道的基础上,更添了许多乐趣,令人回味无穷。

苏东坡诗云:“半壳含黄宜点酒,两螯斫雪劝加餐。”吃大闸蟹自然少不了温上一壶黄酒,因为螃蟹属于至寒之物,品蟹时酌几口温黄酒,一来暖胃,二来助兴。

在这金秋玉露时节,细细品尝几只阳澄湖大闸蟹,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件人生乐事了。

看到这里,很多吃货是不是已经蠢蠢欲动,想去下单几只阳澄湖大闸蟹来尝一尝?很遗憾,这个中秋节你是吃不上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的!

正宗阳澄湖大闸蟹要到今年9月23日才正式开捕,所以现在在卖的“阳澄湖大闸蟹”一定是假冒的。

最后温馨提醒各位吃货朋友,今年买蟹时都长点心吧!

本文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aMHJm0BJleJMoPMUet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