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菌不中毒,也配称为云南人?

2019-07-18     馋味记

七八月一到,在雨季雨水的滋润下,云南山林里的各种菌子纷纷破土而出。

每当这个时候,云南本地的媒体小编就轻松了。为啥?

因为光是编写“某地多少人吃菌子中毒!”、“这类菌子千万别吃,快转给身边人!”这类文章,就足以完成工作。

吃菌没中过毒,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云南人。这不,“吃菌子中毒看到小人”又喜提热搜!

云南网友分享的吃菌子中毒事故,绝对可以拍出一部魔幻现实主义悲喜剧:

有人用微波炉热菌子吃,结果盯着地板看了一晚上小人跳艺术体操。

也有学生吃了菌子去上课,在英语课本上看到穿红色泳衣的美女在荡秋千。

小馋怀疑画家马格利特吃菌子中毒后画的这幅画

看到幻觉还算轻的,中毒严重的甚至会丧命。据报道,仅在今年六月,云南已有25人食用野生菌中毒,其中6人不幸去世。

云南人根本就是在拿命吃菌子,死亡在美味的菌子面前不值一提!

问题就来了,云南人为什么要拿命吃菌呢?

因为菌真的好吃得要命啊!

它不是肉却富含优质蛋白,拥有丰富的可溶性糖和氨基酸:

糖分刺激大脑分泌让人愉悦的多巴胺,吃一口就像是来到了肉和海鲜的天堂。

用云南话说,就是“爽呆了”!

而在他们眼里,世界上只有两种蘑菇:一种叫野生菌,一种叫不是菌。

在云南,可食用野生菌多达882种,实现了人工栽培的却只有可怜的70多种。

这是因为每一种野生菌的风味,都是来自多种氨基酸之间的随机搭配,外加可溶性糖、甚至还有铁、锌等微量元素味道的随机混合,复杂程度宛若编程。

按照目前的人工培养技术,想要复制这882种野生菌的口味,难度堪比一个福建人站在广东人面前说,“我要吃了你”一样。

所以,为了尝一口这人间美味,大多数云南人选择以身犯险,拿命试毒。这样的吃货,小馋甘拜下风。

云南人对吃菌如此狂热,还因为菌曾经救过他们的命。

从清初期,云南就因为大规模采矿、伐薪,使得生态遭受了严重破坏。因此导致的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就足以让云南迎来末日危机。仅是记录在册的大规模鼠疫,云南15州府就在170年间爆发了66次,尸横遍野。

而云南复杂多变的气候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让这里成为了菌类的天堂。在饥荒瘟疫频发年代,食用蘑菇一度成为了云南人的保命手段。

正因为这些品种复杂、种类繁多的菌类,云南人才不至于饿死。这也为云南人吃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别看云南人吃菌子的时候不要命,他们选菌子的时候却是挑剔得很!根据多年来中毒……哦不,吃菌的经验,云南人也有了一条食用野生菌的鄙视链:

站在鄙视链顶端C位的鸡枞就是云南人餐桌上的最爱了!滋味清甜,口感脆嫩,老少皆宜,怎能不爱?

不过要吃鸡枞却也是不太容易,鸡枞的伞柄大部分都埋在土里,挖出来的时候带着NNNNNN多泥沙,洗起来超麻烦der……要轻柔不伤菌,要少沾水免得味道都淡了。

这一步劝退了小馋却劝不退云南人,毕竟白水煮鸡枞都好喝得像在喝鸡汤!喝过鸡枞汤的人尝了一口就会被惊艳到。

除了洗鸡枞这一步很麻烦,它的做法倒是简单到了极致:把鸡枞撕成条,清水白煮,煮完后加一点点点点盐,别的什么都不要放!

可是,没有味精鸡精怎么会有鸡汤味呢?那是因为鸡枞本身就含有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等物质,就是天然的味精,不用油不用味精也可以鲜美无比。

他们还把鸡枞油炸,做成油鸡枞,能够保存一年。油鸡枞是云南人的佐餐佳肴,堪称他们的“饭扫光”、“老干妈”。而炸鸡枞的油,无论是拌面还是炒菜,都能让食物变得更加鲜美可口。

当然,云南人的菌子盛宴里的口中好不只是鸡枞,鄙视链顶端还有一位强者是松茸。

松茸学名松口蘑,它只能生长在没有任何污染和人为干预的原始森林里,树龄必须50年以上,出土前雨水必须充足,出土后必须得到充足的光照……

正因条件如此严苛,它寿命极短,且至今都无法被人工栽培或养殖,它纯天然、十分珍贵,更是在挑剔的日本餐饮界被尊称为“蘑菇之王”。

在松茸面前,搭配任何非天然的食材都会成为败笔。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部就出现了酥油煎松茸,那也是松茸最经典的吃法之一。

在炉上放一块酥油,将新鲜摘得的松茸切片煎烤,片刻,空气里便都是松茸的清香。

追求更养生的云南人家会用松茸炖鸡煲汤。

在砂锅里灌满山泉水,放入焯水后的土鸡,炖着,鸡汤略有出味后添入松茸,偷偷舀一勺沸腾的汤水加松茸,一瞬间恍若进入人间仙境,周围清风徐来,疲倦尽失。

除此之外,松茸蒸蛋、松茸焖饭,还有青椒炒、锡纸烤、油炸,或者用松茸来炖花胶、包饺子、做面包,松茸在云南人的餐桌上“无孔不入”。

为了寿命极其短暂的松茸,云南人甚至用它制成了松茸油、松茸茶、松茸酱,只为了在它的非生长季也能小解馋意。

在多年的食菌生涯中,菌类,对于土生土长的云南人来说,已经不单单是一种佳肴。

在云南,如果有人问你,“你是吃着菌了吗?”

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一种友好的问候,它也有可能是云南人在骂你“疯子”……

菌类的影响不仅从饮食文化,延伸到了云南人的方言文化,甚至还成为了他们的精神寄托:

听说吃了菌子后可以看到小人,就有人想要通过吃菌子去见自己想见的人。

虽然可以理解,但小馋还是要提醒大家:吃菌有风险,食用需谨慎。毕竟,一不小心,轻则“蓝瘦香菇”,重则一命呜呼。

菌子诚可贵,生命价更高啊!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_OgaEGwBmyVoG_1Z82e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