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馋最近身体有点虚。
不要想多了好吗?
这美丽的烟(hei)熏(yan)妆(quan)都怪这部国产古装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让我一刻不停地刷到了16集。
讲真,让小馋欲罢不能的,最主要的还是《长安十二时辰》的审美——
一种以大唐风物,作为历史参照系的审美:
汉人百姓便服、官员常服,皆圆领袍,裹幞头、踩乌皮靴。神似陕西乾县李重润墓壁画。
陕西乾县李重润墓壁画
唐朝铠甲同样做到了还原历史:
头上的吹反兜鍪(头盔),日常活动可向上翻起,作战时翻下,可有效抵挡流矢,是隋唐铠的明显特征。
更难能可贵的是,《长安十二时辰》重现了国产古装剧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叉手礼——
叉手礼是《韩熙载夜宴图》上所描绘的,出现于西晋,流行于唐、五代、辽、宋、金、元时期的中国古代传统礼节。
终于不再是拱手抱拳了!
但你知道吗,让11万人打出8.6高分的《长安十二时辰》,其精良的服装设计竟出自一个日本人——黑泽和子。
黑泽和子与她的父亲
其实也不用太惊讶,毕竟隔壁的友邦日本国,在唐朝,可是把我们学了个遍的。
当然,这其中也包括饮食。并且,很多我们普遍认知中的日本代表食物,其实都来自唐朝时代的中国。
比如我们提到茶,常常首先联想到日本,许多人更是特意为他们精美细致、温文尔雅的茶道文化而前去欣赏。
日本茶道以其冲泡的茶艺而闻名,可事实上,水泡品茶的形式在近现代才出现,而日本著名的口味“抹茶”,才是茶文化最早的形式。
“抹茶”常是以手或机器将茶经过多重工序磨成粉,而后撒在食物上或融入食物的原材料里产生的口味,但这源自中国人在品茶中的创意。
早在唐代,中国部分讲究品位的文化人就开始将研究喝茶作为一大流行事。
当时的主流方式有两种,一是煎茶,二是点茶,这两种方式喝得茶都不是茶叶,而是茶粉,正如现代日本的抹茶,只是当时他们称之为“末茶”。
茶学院
末茶来源于饼茶,采摘下的茶叶经过蒸、磨、烘干等工序被做成饼状,人工再将它磨成粉。
没有机器的帮助,唐朝的爱茶之人常用手工研磨,怀揣匠人之心将茶磨得粉碎,还有了黄庭坚这般形容他们乐于其中的手艺:“计尽巧极至迂磨,信哉智者能创物。”
到了中唐,陆羽一书《茶经》更是将茶写入寻常百姓家,为茶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那时,国人还进行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等活动,中国茶道更是发展出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等不同类型。
唐代百姓种茶树
正是因唐朝的茶文化兴起,遣唐使才将唐朝的茶艺带回到日本,让它在异乡有了发展,“末茶”化作了如今的“抹茶”;手艺精湛的手磨茶艺也化作了如今日本代表性茶艺的雏形。
不仅仅是茶,日本的另一样代表性食物乌冬面也来自唐朝的中国。
乌冬面与荞麦面、绿茶面并称为日本三大面条,但这种堪称“国面”的面条,却不是日本的原创,甚至可以说是从中国“照搬”过去的。
乌冬面在日本的发源地是香川,只要一提到香川县,日本人立刻就会联想到乌冬面,就像沙县之于沙县小吃一样。
而香川曾经出过一个名人——空海法师,没错,就是《妖猫传》中那个随着日本遣唐使来到中国的日本僧人。
《妖猫传》中的空海法师
空海法师仰慕中国大唐的文化,除了把佛经带回中国、创造出了日本文字外,还把面条带回了雨水稀少、很难种植水稻的家乡,空海从大唐带回的面条做法拯救了当地的贫民。
那么,乌冬面又是中国哪里的面条呢?唐代的面食文化到达一个巅峰,小馋见过宽得跟裤腰带一样的扯面,也见过又细又长的龙须面,还见过形似柳叶的刀削面,就是没听说过中国哪里有这种粗圆粗圆的“乌冬面”啊!
传说空海法师一行在东海遇到台风,他们在海上漂流34天,终于在霞浦县赤岸村被救上岸,由于关防信印全部丢失,空海等人只能在福州开元寺等待。
空海法师在开元寺的雕像,旁边写着“空海入唐之地”
当年尤溪许多人伐木沿闽江放排而下,在福州把木头捞上岸买卖,很有可能与空海法师有接触。
更能印证这一说法的是日语中的“乌冬”就是“乌龙”的意思,福州就在乌龙江畔!而乌冬面在日本最早就叫“切面”,冬天加汤夏天凉拌的食用方式跟切面一模一样,面条的粗细大小也十分相似。
破案了!日本的乌冬面,实际上就是福建尤溪的切面!
但是,为什么乌冬面成了“国面”,而切面……不好意思,小馋也是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第一次听说……
也没办法,毕竟我大中华面食众多,四川担担面、北京炸酱面、武汉热干面、兰州拉面……细数起来可能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切面之名湮没在中华美食名单中也情有可原。
日本对大唐饮食文化的“抄袭”,可并不止步于抹茶和乌冬面!
精美的刺身,大家印象中日本美食的代表,你以为这是岛国原创?不好意思,它还是起源于中国。
中国古代有一种叫“脍”的食用方法,即是将鱼或肉切成薄片后,沾上葱和芥末的酱料直接生吃。
唐朝时,食脍饮酒成了社会的风尚。杜甫诗云:“无声细下飞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葱。”说的就是做鱼脍的场景。
日本遣唐使,自然是“照搬照抄”带回国去了,加上日本四面环海,鱼资源丰富,渐渐发展成了今天的刺身。
盛唐时的中国,在当时日本人眼里根本就是“爱豆”一般的存在,制度、建筑要学,饮食更是要跟偶像保持一致。
京都、奈良是仿照唐朝长安城建的
当时日本朝廷的宴席一律采用中华菜式,连长安普通的煎饼等点心,也被日本人尊称为“唐食”,上层贵族以吃唐食为荣。
烧尾宴
最令小馋摸不着头脑的是,当时的日本人还认为“唐食”具有神奇的医疗效果。那时的日本根本就是个“脑残粉”吧!
据说,那时大臣生病时,天皇往往会御赐一盒唐式点心给他,而大臣更是感动地五体投地,小心翼翼地吃着,生怕弄丢一粒芝麻。
唐朝的点心
正是这股出色的“Ctrl C+Ctrl V”精神,以至在今天日本的饮食文化中,多多少少都能看到唐朝的印记。
单单是饮食一方面,就可以看出当时大唐国力之强,影响之广。
日本遣唐使入唐路线
不过在为大唐文化的影响力感到自豪的同时,我们也要承认邻国日本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上,确实做得很好。
为何起源于中国的茶道、刺身等,都渐渐烙上了日本的印记,在日本大放异彩?
其中的缘由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