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人口下跌,“小班化”教学成未来趋势?

2023-08-16     校长传媒

原标题:出生人口下跌,“小班化”教学成未来趋势?

课堂开在茶山上 邵瑞 摄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乔杰在医药创新和科技前沿论坛上称,中国新生儿人口数量近5年内下滑约40%,2022年全国出生人口共956万人,预计2023年出生人口数约为700万-800多万人。

随着2022年中国人口出生率出现断崖式下跌,人口负增长时代到来。若出生人口持续下跌,生源减少,学校如何应对这种趋势和变化?

出生人口下降带给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最大期待,或许就是“小班化”教学。大家期待着大班额问题得到解决,老师有更多精力关照到每一个孩子的特质,学生有更多机会实现个性化发展。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20年普通小学校均规模679人,比上年增加19人;初中校均规模931人,比上年增加10人。普通小学平均班额38人,初中46人,均与上年持平。但这一数据与发达国家的班额大多在20~25人,是有较大差距的。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小班小校式的“小而美”教学,是更加人性化、个性化和灵活多元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有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

在熊丙奇看来适龄学生数量减少,恰恰是我国提高学校办学标准,推进小班化、个性化教学的契机。

出生人口下降,就一定能降低班级规模吗?

海南省海口市五源河学校校长陈运香举例:自己所在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在主城区,自2016年开办以来,片区学龄人口持续增加,学校设计规模为小学加初中60个班,但办学到第7个年头,班级数量已增加到121个。未来几年,受自贸港人才引进政策及城镇化发展的影响,优质教育资源只会供不应求,学校很难缩小班额。

而相比之下,农村学校、办学质量不高的学校,班额已经大幅缩小。

当前,班额大、生师比高是制约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的重要因素。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胡咏梅分析称,从师生比角度看,我国现行师生比标准小学为1∶19,初中为1∶13.5,实践中部分地区还存在结构性缺编问题。未来一段时期,人口变化将为学校缩小班额带来重要契机。乡村小学的师生比可以提高到1∶14.5,人口大省只能逐步缩小班级规模。

然而,班额小不等于“小班化”。

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湾岭学校校长包瑞解释,目前包括乡镇小学在内的农村小学实际早已经小班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更好更优的教学质量。有的小学整体规模过小,甚至只有三五名学生,思想教育、社团活动、体育比赛等都无法开展。

“更重要的是,城乡教育资源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孩子不会因为班额小了、老师关注度高了,就选择留在农村。

“乡村学校不会因为班额小,教学质量就高,因为乡村地区教师总体过剩又结构性缺编,教师队伍老化,缺少优师、优校引领,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等都跟不上家长和学生的需求。”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立人学校校长马建国解释。

如前文所述,实现“小班化”教学是许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愿望,人口变化也为实现这一愿望带来契机。那么,未来我们应从哪些方面着手抓住这个机遇?专家们纷纷献言献策。

熊丙奇建议,未来阶段的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当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使义务教育适应小班化教学。

“近年来,各省人口出生率普遍下滑,这意味着在当前的入学人口高峰后,随之而来的将是生源的萎缩。因此,未来我国不仅要消除‘大班’和‘超大班’,更要推进小班化教学,让小学和初中的班级人数达到较为理想的20至25人,以最大程度保证班级活动和教学活动的开展质量。”熊丙奇说。

实现“小班化”个性教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地对教育的投入保障水平。随着适龄学生减少,如果保持生均拨款标准不变,对教育的投入就将减少,可以减轻政府的支出压力。

同时,在熊丙奇看来,在学生规模减少的背景下,如果保持对教育的投入水平不变,生均经费就可以逐渐提高,这会不断改善我国学校的办学条件,让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

乡村小学开启特色课程“乡村艺课” 徐昱 摄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助理、教授杨院进一步说,“小班化”教学面临的问题,主要还需在优质教育资源的投入方面下功夫。“小班化”教学需要教师从教学转向育人,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教学资源、教学条件、育人环境等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都有赖于更大的教育投入。

与传统的大班教学相比,小班教学的优势显现。在小班中,教师可以更好地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化需求,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更加频繁,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同时,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特点,更好地设计和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也更加便捷,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问题。

但是,这需要注重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使其具备适应“小班化”教学的能力。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段会冬看来,“小班化”教学,如果教学方式不合理,质量永远高不了。因此,“小班化”教学的重点,是要探索实施探究式、项目式、合作式等个性化教学方式。

总之,人口减少可能为“小班化”教学提供契机,但要普及“小班化”教学,并非一朝一夕,还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教育部门、学校和社会各界还需共同努力,探索适合的“小班化”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更个性化的教育。

来源|校长会综合整理自半月谈、中国青年报、界面等/作者|乔依

延伸阅读:

卢志文:好学校的十大特征

开学必备清单(30项),提前帮孩子准备!超实用

家长收藏细看:首届“家长学校开学周”主题教育活动专辑(视频全集)

太齐全了!81个偏旁部首写法图解示意,假期孩子练字用起来

中小学全科上下册空中课堂、微课+200多部名著有声读物!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全科目教学视频汇总

1-9年级全学科微课资源汇总(点开即看)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阅读原文”,进入“查看历史消息”轻松阅读更多文章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a2bd2a4315ba3149c8ab8d231d921a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