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道德文化方面可能达到的最高阶段,就是当我们意识到要控制自己的思想时。
——查尔斯·达尔文
《人类的起源》
最近的你也许摸了一下家里的椅子,洗手十分钟;上一次厕所,洗手洗得皮肤惨白还不放心……近日,像这种焦虑到出现强迫症状的人不少,他们反复查信息查到头皮发麻,然后不断重复洗手、消毒,别的什么事都不想做……
他们也许是因异常敏感而变得轻度强迫的普通人,也许是强迫症患者。
强迫性地怀疑和检查不能更好地帮助你降低被感染风险,而且,过度的焦虑情绪会降低你自身的免疫能力。
但对于许多人来说,脑中始终无法抹去的担心的场景和想法每时每刻都困扰着我们。我们的思维仿佛不受我们的控制,不想要的想法始终不停地浮现,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正常生活。
在目前这一特殊时期,为何我们越是想压抑关于疫情的想法,它就会越根深蒂固地盘踞在我们的脑海呢?为何我们对控制自己的想法感到深深的无能呢?我们怎样才能驱逐头脑中的那头“白熊”呢?
我们如何才能阻止自己不停地洗手和喷洒消毒水?如何让使自己焦虑的想法从我们的大脑中消失呢?我们到底该如何与这种强迫性思维对抗,帮助自己渡过这段特殊时期呢?
那就让我们在《白熊实验:如何战胜强迫性思维》这本书中一探究竟!也许图能为我们提供很好的答案。
《白熊实验:如何战胜强迫性思维》这本书是由丹尼尔·韦格纳写作而成的。丹尼尔·韦格纳是在心理学界非常显赫的人物,他不仅是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和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教授、美国科学促进会和美国艺术学院研究员,还是首位研究精神控制(简单来说,精神控制就是控制我们的思想)的心理学家。也正是他把强迫心理纳入心理学研究范畴,由此,心理学界才真正展开了对强迫心理的研究。
在《白熊实验》这本书出版后,韦格纳就获得了威廉·詹姆斯奖,这个奖项是心理学界至高奖项之一,威廉·詹姆斯被誉为“心理学之父”,这也证明了“白熊实验”在心理学界是非常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此外,他还获得过美国心理协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实验社会心理学颁发的杰出科学家奖、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协会颁发的坎贝尔奖等重要的奖项。
这本书还受到了罗辑思维,著名心理学家张海音、王建平,壹心理创始人黄伟强、实用心理学创始人花培兴,以及强迫症领域专家东振明、孟刚的推荐。
在美国,这本书是所有心理学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都需要读的一本书,它被很多高校誉为心理学必读书。
白熊实验——最经典的心理学实验之一
那么,究竟白熊实验是怎么样的心理学实验呢?
白熊实验是最经典心理学实验之一,白熊效应每时每刻都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简而言之,韦格纳曾在实验过程中要求所有人不要去想一头白熊。结果呢?结果所有人都没能“幸免”地想起了白熊!这就是白熊实验的一部分内容。显而易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根本无法不去想白熊,而这里的“白熊”可以由很多很多其他事物(比如粉色大象、美味的食物、一双美丽的鞋、一个魅力无穷的人等所代替)。
韦格纳基于白熊实验开始深入探究人们所不想要的、无法抗拒的想法背后的心理机制,即为何我们越不想去想一件事物,就越无法克制自己去想?白熊实验也为我们开启了强迫性思维研究的大门。
充斥在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的“白熊”
电影《飞行员》生动地刻画了一位伟大的飞行员的角色,并缜密地描绘了完美的主人公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扮演的霍华德·休斯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
霍华德·休斯是美国的首个亿万富翁、电影制片人、飞行家、航天工程师,一手创立了休斯飞行公司。天分、好奇心、疯狂的想象力、爆棚的创造力、高大帅气……所有这些因素都集中在他一个人身上。他还继承了一笔遗产。
遗憾的是,霍华德·休斯具有典型的强迫性思维。
霍华德内心极度恐惧与排斥细菌,无时无刻不在担忧不洁将给他造成伤害,这种想法每时每刻都缠绕着他的脑海,随着这种想法的蔓延,使得他根本无法停止对肮脏的想法的思考,更无法控制自己去休息片刻,因此他不得不用儿时妈妈给他的皂盒与相同的香皂,频繁地自己跑到洗手间清洗手指上的每一寸皮肤,在他想要徒手去开门的那一刻,显然强迫性思维打败了他想要克服这种行为的企图,他不得不等别人进来时把门打开,以免自己的手被门把手上的细菌侵蚀。
反观自身,我们是否也常有一些无法摆脱的想法呢?
例如:疫情当前,不停地搜索相关新闻并不断思考消极的场景?
越是在拼命减肥的时候,就越想要吃各种美食?
明明锁好门走在上班的路上,却反复怀疑自己到底有没有锁好门?
看完恐怖片后,电影中渗人的画面波涛汹涌般袭来,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入睡?
那么。此时的你,已经陷入了强迫性思维的圈套。
那到底强迫性思维是种什么思维?——它是一种反复出现在我们脑海里的,我们所不想要的想法。
久而久之,如若我们无法跳出强迫性思维的怪圈,我们就会抑郁、焦虑甚至无法正常生活。
韦格纳在《白熊实验》中提出:“当我们告诫自己不去做一些事情、不去相信一些事情、不去感受一些事情,甚至不去思考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试图说“不”的效果经常等同于用苍蝇拍去接炮弹。”并揭开了强迫性思维的神秘面纱。
我们到底为何会有强迫性思维呢?
有时候,一个不想要的想法的来源显而易见。比如,你看了一部叫作《血色早午餐》(Blood Brunch)的恐怖片,回家后,依旧会想起电影中那些令人不愉快的血腥场面。
然而,其他不想要的想法有更多神秘的来源。比如,有些反复出现的想法是关于食物、肮脏的手、在公众场合说错话、死亡、丢失钥匙、被抢劫或将车转进迎面驶来的车流中的,我们该如何解释它们呢?
一般来说,人发展出不想要的想法,通常有两种方式:要么他们经历了某个非常痛苦不安的事件,一次创伤导致了反复出现的想法的形成;要么他们经历了一系列不怎么引人注目的小事件,但最终产生了同样的强迫性思维。
人们希望压抑的许多想法似乎是对早期事件的回应,致使了这些事件在头脑中的重现。弗洛伊德在其关于神经症的理论中意识到了这个事实,同时我们在许多不同的情景中也能观察到这一点。
这可能伴随有睡眠困难、躯体症状、害怕独处或者与陌生人相处、反复清洗、不停地检查确认门是否已经锁好或者门外是否有噪声。
简而言之,我们会对某些想法发展出令人苦恼的强迫性思维,是因为在它们开始困扰我们之前,我们便试图压抑它们。
当强迫性思维入侵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面对不想要的想法,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压抑,我们压抑自己不去想、不去做、不去感受那个我们极力厌恶、恐惧、反感的事物。
我们压抑那些倾向于阻断我们思考的想法。当我们的精神不管由于何种原因逐渐停息的时候,我们常求助于压抑,把它当作一个标准的精神修复过程。
当我们压抑的时候,被压抑的想法会重现,一次又一次阻止我们思考。当我们以这种方式囚禁它们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泰然自若地接受它们不会再消失的事实。
我尽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会有效吗?
事实上,我们在试图压抑的过程中投入的经历越多,似乎就越可能失败。因此,我们改变策略,从压抑转变成分散对那个想法的注意力。
针对那些将自我分心的某种形式变成一种习惯的人进行的研究表明,自我分心确实只是一个快速的解决方法。通常情况下避免思考压力的人,在压力源出现之后似乎比其他人应对得更好,但那些生性就会处理压力的人,他们在之后会做得更好。
但是最终,重新将你的注意力集中在问题上并找到一个解决方法变得尤为重要。把想法抛诸脑后不等于想法代表的问题就消失了。
为何越是压抑自己不去想,就越克制不住自己去想?
我们压抑那些倾向于阻断我们思考的想法。当我们的精神不管由于何种原因逐渐停息的时候,我们经常求助于压抑,把它当作一个标准的精神修复程序。比如,当我们发现精神“固着”在朋友的死亡这个念头上的时候,我们便会压抑这个想法。思维的“停止”似乎适用于我们刚刚回顾过的清单里的绝大多数内容。这些想法成为问题,不是因为它们频繁地产生,而更多是因为根据某些准则它们出现得过于频繁了。我们发现,我们停下来思考它们的次数比我们以为的多得多,我们期望把精神再次转移到其他的事物上。
每一个我们想要压抑的想法都成了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阻碍。说我们有一种自动的思维—回避机制是合乎情理的,它帮助我们摆脱那些想法,不然就会出现精神的故障、死机或逻辑错误,它们甚至能使比人类更简单的电脑永久卡住。
每当我们的精神停息下来的时候,不想要的想法都是一个问题。这种情况会发生在遇到妨碍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阻碍时。这种阻碍可能是:(1)我们不想做的事情;(2)我们不想说的东西;(3)我们不想感受到的东西。在每一种情况下,想法都出现在我们期望不要发生的事情出现之前,所以我们阻止了它。
当我们的想法停下来以阻止不想要的情感产生时,我们的精神状态就被打乱了。然而,也可能是这种情况:恰恰是因为想法本身的重复出现,使我们发展出了不想要的情感。我们发现自己总是在想某件事情,这一观察结果让我们不想再次想到它。如果又想到了它,那么我们就会体验到在我们觉得自己的精神不受控制时产生的恐慌情绪。
那么最终,正确的解决之道是什么呢?
那就是停止压抑,当我们接受不想要的想法,真正理解这些想法的意义的时候,就会放下压抑的欲望,就会使强迫性思维消失。
如果我们允许自己以可控的方式思考你想要避免的事情,那么它就不太可能在其他时候突然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白熊实验》科学地解读了我们的强迫性思维是如何形成的,并且系统而科学地解析了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对我们所不想要的想法进行处理的整个过程,本书是首本研究强迫症领域的研究的书籍。韦格纳的研究手法和视角都非常精密,他在本书中所涉及的学科不仅包括心理学,还包括语言学、逻辑学、数学、拓扑学、计算机编程,他的论述为我们开辟了思维领域的新天地,这本书非常值得我们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