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被眷顾的

2020-02-11     普华文化

人生之大痛,莫过于失去所爱之人。他们带走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生活从此变得残缺。但是,残缺的生活却还需要继续。

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繁衍了几十万年。每一代人、每一个个体都经历过丧失之痛。应对这种痛苦的机制,相信已经以我们现在还无法理解的方式,渗透到了个体的基因、血肉和潜意识层面,自动而有效地发挥作用。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珍贵礼物,也是一个基本的信念:不管经历何种丧亲之痛,我们都要活下去,而且能够活下去。


所以,以前的我是不怕死的,觉得死了以后换身衣服再来红尘一游就是了。但在阅读过《疗愈失亲之痛》这本书后,它彻底改变了我的观念。

这本书的作者玛莎·惠特莫尔·希克曼一生著有20多本书,致力于帮助更多的人疗愈自己,走出哀伤。在失去16岁的女儿后,身为母亲的希克曼女士并没有沉溺于丧失之痛,而是一边怀着对女儿的爱继续前行,一边把自己走过哀伤的历程诉诸文字,最终有了这本安慰了上百万美国失亲者的灵魂之书。

自这本书问世以来,连续23年位居美国心理自助类图书前5名,销量超过100万册。它一直被经历过失亲之痛的人作为礼物,送给那些刚刚失亲的人。其中文译本获得了著名心理咨询师曾奇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刘正奎、中国叙事疗法奠基者李明、国家体育队特聘心理专家李剑、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主任马燕桃等多位专家的高度赞誉和联袂推荐。

在《疗愈失亲之痛》这本书中,有些人分享了感受,有些人归纳出了认知,还有些人给出了行动的建议,可以使阅读者对与自己有着相同经历的人感同身受。而这本书的译者精心译成的短句,显示了延绵不断的悲悯,有着直指人心的力量。



《疗愈失亲之痛》这本书像是一位温柔的女性长者,静静地坐在你的身旁,淡淡地诉说着;而你,也淡淡地听着,听着听着就心痛地哭了。因为你发现,她真的了解你,真的理解你此时的感受,真的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更重要的是,她真的想帮助你,陪伴你,在这艰难,貌似无人懂你的时期。

这本书把一年365 天都排满了,但我不建议大家机械地在某一天就读当天对应的内容。过度限定的行为可能会广泛地抑制本应自然流露的哀伤,并使伤痛迁延。

尽管我所阅不多,但我就“怕”了,“怕”我爱的人会因为我的死而悲伤,“怕”我会因为我爱的人死去而痛苦不已。

“怕”字之所以加上引号,是因为这里的“怕”并非恐惧,而是因为珍惜而决定倍加小心。不想让爱我的人担心难过,也不知我爱的人离世后,自己会是怎样的心伤。

从某一天起——已不记得具体是哪一天,便开始莫名其妙地不断听到、看到与死亡有关的事件,就仿佛空中一扇紧闭的门忽然开启,一片片叶子纷纷飘飘摇摇地落下来,而令人唏嘘的事情更是不断发生。或许是以前没有留意,抑或生命为了让我能够沉入这本书,而将我带入种种情境。陆陆续续地,我见证了形形色色的失亲之痛。挚爱之人日渐衰弱,忐忑地不知“那一天”何时到来,抱着一丝自己也不知道能否信任的希望,将目光紧紧地锁死在脚下,不敢前瞻;挚爱之人突然死亡,整个世界被一个电话摧毁,不知生活用品都放在何处,不知银行账户的任何讯息,甚至不知如何设置闹钟;挚爱之人自杀,没有留下只言片语,拼命地回忆,却想不出任何蛛丝马迹;挚爱之人与不断卷土重来的重症作战多年,最终因为种种原因选择了安乐死,在尊重离人的选择之余,却不由得暗问“我做得是否够好”;一滴滴眼泪,一声声叹息,一个个问号……甚至还有蓦然闯入的陌生人。看着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而失去爱人、亲人、朋友的芸芸众生,不禁眼泪飘零,落在貌似为这场灾难落泪的春雪中。

当下的想法之一便是,让更多的人知道《疗愈丧亲之痛》这本书的存在。

失亲之痛,并不足为奇,毕竟,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庄子的觉悟,在夫人去世后“鼓盆而歌”。前去吊唁的惠子表示不解,他还能够振振有词地说:“她刚刚去世时,我怎会不悲伤。可是,细细想来,她最初本是没有生命、形体与气息的,在言语无法形容的恍惚之间,她的气息、形体与生命形成。现在她又回到无生命的状态,如四季交替一般。如今,她已安息于天地之间,我又有什么可哭泣的呢?”

尽管如此,我们确实会悲伤,会哭泣,无论是否懂得这样或那样的道理。即便这真的只是“四季的交替”,或者“短暂的别离”,我们依然希望面对“交替”与“暂别”的不是我们自己,因为我们还有太多的“未来时光”想与离人共度,还有太多的“美好”不肯舍去。也正是因为这种期望,或者说“奢望”,我们才会悲伤,会愤怒,会茫然,会绝望,会不知所措。也正是因为“失去”所导致的种种情绪与感受,这本书对我们来说,可能会是从天而降的礼物。如果世人皆为庄子,如果一切都皆大欢喜,圆满完美,这本书根本就不会问世。

阅读这本书时,眼睛总是是湿湿的,有时甚至不得不停下,长舒一口气,任眼泪决堤而下。这个世界的痛太多,眼泪也太多。生死离别之痛,更是那种刻骨铭心,令人肝胆寸裂的痛。其中一个原因或许就是,离人已去,再想说对不起,或者说谢谢你,都无法肯定对方真的已经听到,留下的只是一个背负一生的问号。妄测一下天意。丧失或许不仅仅是丧失,还有获得,比如获得了对丧失的亲人的抽象的爱,以及把这种爱延展到更广阔、久远的关系中的能力。

正是这种能力,使地球上每个人都愿意活着,也使一些人虽然离去,却永远活在他人心中。

另外,我私下认为,这本书的主题虽然是疗愈失亲之痛,但并不仅限于失亲之人阅读。会这样说,并不是因为我们每个人迟早都会遭遇“失亲”,而是因为“珍惜”二字。而且,“失去”的形式有多种,“死亡”并非唯一。珍惜当下所拥有的,而非在失去以后。

我相信,我们都是被眷顾的。没有曾经的“拥有”,就不存在“失去”。稍微留意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自己拥有的真的很多很多。以自己为圆心,放眼四顾,目光所到之处,比比皆是我们所拥有的。闭目静思,任思绪自由地飞翔,落翼之处,亦驻守着我们所拥有的。而我们需要做的,既非紧抓不放,亦非提心吊胆地看守,而是珍惜与感恩,发自内心地珍惜与感恩。毕竟,我们都是被眷顾的。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KbotM3AB3uTiws8KCSMK.html











别说看开点

2019-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