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曦骏 供职于上海市公安局,上海公安文联会员,上海诗词学会会员,著有《晚唐五代诗史》,诗词作品及鉴赏类作品散见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诗学》《晶报》《中国电视报》等报刊杂志,曾获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总冠军,七夕特别节目冠军,多次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吉林卫视等电视节目及人民日报人文历史平台,央视频、新浪微博、腾讯新闻、抖音、云听fm,喜马拉雅等新媒体平台文化栏目担任文化嘉宾。
【诗词考辨】
近体诗的学习须掌握的两大原则:观读者留言与星汉先生的回信有感
读了这封信和读者留言让我深感中华诗教的文脉传承与普及任重道远,至少在律体是什么?怎么来的?出现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很多所谓的方家都没有从历史线上去看,读诗绝对的量不够,导致遇到的律体特殊情况也比较少。
今天我也不去详谈问题,说两个原则与律体的意义。首先学律体在我看来无非两个原则:其一为守正,其二为宽容。
所谓守正:
就是坚持沈宋体的基本要求:平仄二元化,句中平仄起伏,句间平仄相对,正体联间有粘(这里特别强调正体),正确使用拗救技术,避硬伤三平尾,孤平,出律。
所谓宽容:
个人认为“一容变体”:音韵上黄鹤楼体,如李白的《鹦鹉洲》,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四五六)。折腰体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王维《酌酒与裴迪》。对仗上偷春 蜂腰藏春,甚至“牛渚西江月”这种无对体。
二容仄韵,合律的仄韵诗也应算为律体。比如孟浩然的《春晓》,柳宗元的《江雪》都应视为是仄韵折腰律体。
三容古人名篇的特殊技术,如邻韵通押,借音叶律“一弦一柱思华年”“江湖秋枕当游仙”等,中唐以后律体多位名家使用过的都应视为可用技术,对三仄尾,四平头,挤撞韵最好也是律己不律人,千万不要认为自己会高过古人,也不要把自我的高要求当成法律去制裁别人。(重韵杜荀鹤名篇出现过,“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这种极其特殊的情况是古人的尝试,视为试错不建议用)
在当今诗坛比起守正更难做到的是宽容,可能星汉先生讲的比较客气,我说的直接一点:一方面是真的不大了解文学史。关于本篇留言提到的“记得寒冬行路难,此句第二字采入声,第五字必须上声或入声,才合七律或十二律,否则,此句无律。”的说法直接否定了沈宋体四声二元化的意义,不是重新定义了律体没有坚持守正,就是开了律体的倒车要回到齐梁。
一方面则是可能来自心理学或者现实需求的原因,在一些古籍的只言片语中寻找一些当时不成熟不理解或者猜想所下的结论,即便是方家也有这种错误,比如钟嵘《诗品》有些论述将字音四声与音乐的五音混为一谈,比如明后七子对温李不基于事实的批判。将这些于事无补,甚至早已被认为是错误的观点熔铸一炉,形成一套看似自恰的理论,来对今人名家与古代名篇指点江山,或许这满足了自成名家的心理需求,完成了精神胜利。但这并没有现实意义,这就好比江湖郎中自己配了一副不治病的膏药怕过期了,非要给本来没病的名人贴上,然后四处宣传,来展现自己的医术高明。
最后来说说关于律体的出现的意义,该读者其实也没有搞清楚。律体本质目的是为了脱乐,他的出现是为了摆脱音乐对诗歌文学的影响,是诗彻底文人化的标志之一。从没有四声起魏晋徒歌,到永明体到沈宋律体目的都是彻底帮助这些文字脱乐。这就是为什么永明体诗人放着已有的五音不用,而采用舶来品四声的原因,这是文人依据价值观做出的选择。
编辑/章雪芳 审核/小楼听雨 校对/冯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