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秋赴余杭,居山中八十日。虽醉心文墨,疏懒送迎;偶也进城观展,登台讲课。幸鸟啭蝉噪,云袅泉飞,风来山爽,雨过烟深;喜看竹赏桂,品茗会友。更暇感物华,敲韵雕虫,得诗赋若干。便粗加整理,呈于小楼,以谢东道,兼酬诗友。
三放堂主人陈廷佑谨记
山 居
霞光照枕莫相催,会友何当不举杯。
共饮松醪烹苦笋,闲尝园果奉青梅。
两三分月竹尖合,五六声鸡梦尾颓。
云向溪山接茶去,香从鸟径逐风回。
红烧牛皮
谁不曾吹过,真尝知味奇。
衰龄求脍细,长夏恰时宜。
山客香如是,村炊意所之。
清欢三两肉,大美一张皮。
径 山
岂独余杭唐宋先,何曾琢句出尊前。
众峰如骏摹苏子,数醉寻梅彷乐天。
烟雨满山诗是客,溪茶半盏味为禅。
枯肠到此已搜尽,但与乾坤留一联。
雨后竹林久闻雨声有作
山前雨去已新晴,耳畔犹闻大雨声。
苏子无忧心淅淅,湘妃有怨泪盈盈。
跳珠打叶高低跳,晶露穿林次第晶。
终向定风波一笑,几行戏墨醉苍生。
径山竹林
小住径山初立秋,四围毛竹拥层楼,
烟林遍岭宽屏幕,翠海无边长镜头。
隔我玻璃时对语,携他锦绣日同游。
推窗莫使伤云鬓,恐是湘君奁未收。
识 雨
感觉刚刚走,轻轻你又来。
溪头声未了,云脚影新裁。
拜客频如此,得诗呼快哉。
才浇秋院竹,正洗短墙苔。
贺新郎·诗殉
妾自童蒙允,一生缘,既堪托付,死无遗恨。人道多情唯诗者,何况湍飞逸韵。情意决,青丝霜鬓。好受推敲疼已惯,更经常斧削刀雕狠。终未悔,奴家忍。
为谁郁郁生孤愤,作长歌,断肠啼血,把魂销尽。君有悲怀匡家国,甘与檀郎争奋,挽弓箭,射狼星陨。果若太平歌盛世,此心安,共赴蟾宫隐。尘海事,不须问。
径山山梨记
癸卯秋,余住径山。舍邻溪,楼隐坳,门对竹林,窗含茶岭。院内有树,挺拔如杉,高数丈,初见作乔木观。偶见果落,大如拳,貌丑,色斑驳,皮厚而糙。人或言:山梨不可食也。
仰而观之,累累硕果,尽藏于繁枝茂叶,浑然一色,非细察不可辨也。余甚奇,择地上俊者,去皮,见肉鲜,尝味甘,纤维粗,略涩噎。煮饮之,颇得清肺之效。是以日饮大爽。
秋益深,雨渐凉,叶见黄,梨落过半。悬于树者,多已病黑。曩置于案者,尚余八九,其色转橙。切尝一片,甜美过时果多也。与主人分享,亦甚讶异。若趋时采摘,存放待熟,必过此多多也。
嗟夫!山梨乃尤物也。天地以时予之,人不依时采食,而作凡品观,大谬也!恨识已晚,一任凋落,尽付蚊蚁。完享山梨之美,须待明年。而明年复无缘者,更待明年之明年矣。
识 桂
秋凉始见桂如金。早有暗香透竹林。
温不降时苞不放,心能动处句能吟。
树开琼宴禅三昧,叶裹瑶葩茶一斟。
未觉寒蝉声已杳,好凭花讯入重衾。
观浙江美术馆《意造大观——宋代书法及影响特展》
意造大观,孜孜何求?
排大长队,为看陆游。
自家诗句,墨饱情稠。
飞扬跋扈,不让眉州。
势压两宋,气冲斗牛。
驻足细品,手摹心偷。
不肯移步,声厉啾啾。
何期重睹,再登此楼。
识 竹
山居面对层层翠,识竹终须林里来。
大干争高摩丽日,长根直下避嚣埃。
心虚可待多容纳,节烈何堪乱剪裁。
惯与松梅肩并立,芳颜偏向遇知开。
贺新郎·树人学院林贤根、田国庆、孙旭辉三教授
一课天缘到。把诗书画印详究,有图和稿。稀世斯文烟波渺,四绝岂非鳞爪。更细数,前贤故老。有幸兰堂聆至教,也曾经,侍立观神巧。遗墨在,仙踪杳。
熔为一纸何人造,晋唐开,丰神意趣,宋元高蹈。放眼杭城山水绕,文苑星光闪耀。看真迹,呯然心跳。旧雨新朋情多少,二三人,雅论真烧脑。杯共举,一声笑。
刘 庄
恰是湖边最好秋,不凉不热爽而柔。
阶前长忆伟人步,堂上犹闻大国谋。
宪法元年我生下,风云尽处梦存留。
闲人莫笑丁山矮,直达回廊一号楼。
新昌四首
一、古村
晾起地瓜番薯干,青缨随手院中摊。
小茅台在坊间卖,原住民能村里安。
岂止雕房留古味,行看庄户享甘餐。
南山又见诗人醉,直把清欢作至欢。
二、重阳登高
老来登上翠葱茏,一赏穿岩十九峰。
觅句青霄频地看,循声碧落向云冲。
玻璃栈道栖魂魄,峭壁绳桥踏吉凶。
今日幸能天外走,未留遗憾悔龙钟。
三、十九峰
攀上千阶把韵求,欲穷足力结同游。
栏杆岂止诗人拍,栈道偏从险处修。
脚踏玻璃心乍紧,命悬峭壁腿频收。
风光只在高峰顶,一咏能消万古愁。
四、关岭
浙东诗路几重山,自古迢遥云雾间。
幸得谢公开此径,若非天姥阻谁攀。
仙宗十友推司马,幻梦一场牵老顽。
吟咏成名有门窍,南行先过虎狼关。
外二首:
应邀为某电视剧写主题歌
一、
大唐的风踩着韵律来探,
谁把清词丽句又留在径山。
驿亭里是谁还在绕着柱子转,
那熟悉的笔墨可还在廊前。
且莫说侠女已无踪,辨士已忘言,
径山啊径山,
还是那口老井,还是那块茶田。
还是那一片叶子,
吐着绿,飘着香,煮着泉,开着宴,蕴着情,修着禅。
描绘着画卷,谱写着诗篇,载着梦想飞上天。
二、
越碗里径山秀色东海浪,
禅茶里佛国云气霭露香。
斗茶不畏奸佞挡,
更昂首一叶西行见君王。
愿吾皇试饮禅茶汤,
且用禅心润龙肠。
神清爽,目生芒。
悟透禅机好安邦。
四海英才长安望,
天下归仁保大唐。
陈廷佑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第三、四两届常务理事。长期供职于中央国家机关,曾任中国国学中心筹建办主任,《中华书画家》杂志第一副总编。出版诗文专著《西抹东涂集》《诗文骈翼》,长篇小说《龙脉》《桲椤山》。多次举办个人诗文书法展览。
编辑/章雪芳 审核/小楼听雨 校对/冯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