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老人的难忘记忆:几十年前的挖河故事

2019-10-08   老家许昌


许昌老人的难忘记忆:几十年前的挖河故事‖老家许昌

文‖郑永强

安营扎寨

场光了,地净了,麦子种上了,停犁住耙了。

农业学大寨,农闲变冬忙,浩浩荡荡的挖河大军出发了。

有的架子车上拉着搭窝棚用的木棍、草苫子和绳子,有的拉着面粉、白菜、萝卜、红薯和粉条,有的拉着锅碗瓢勺、油盐酱醋和煤,有的拉着被褥、蒲草和席子,有的拉着粪叉、抓钩、铁锨和镢头……

有时,在河道附近村子的空地上,有时,在工段附近的野地安营扎寨了,以生产队、大队和公社为单位,草庵连着草庵,工棚连着工棚,红旗迎风招展,炊烟袅袅。

上工前,收工后,人声鼎沸,像古代军队的营地,蜿蜒十几里,那阵势酷似壮观的军事指挥部。

公社的大喇叭里播放着《大海航行靠舵手》、《学习大寨好榜样》等革命歌曲,原本萧条的村庄和田野一下变得热闹起来了。

吴大个儿

那个年代,“抓革命,促生产”。一天下午,全公社的民工都集中在河坡里开批判大会,批判对象是一位水利专家。此人姓吴,长得高大魁梧,民工都称呼他“吴大个儿”。

公社宣布“吴大个儿”的罪状是“胆大妄为”、“扰乱民心”,因为他说“兴修水利是人海战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公社革委会头目命令他下跪,“吴大个儿”被绳索捆绑,他挺着高大的身躯,昂着头,拧着脖子,瞪着一双大眼睛,倔强地不肯下跪。

一看这情势,立刻冲上来七八个基层民兵,大家推的推,按的按,踢的踢。“吴大个儿”拼命地挣扎,但终被打翻在地,又被踏上了几只脚。革委会头目严正警告他:“只准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

第二天,这位水利专家虽然瘸着腿,鼻青眼肿,但继续带着一班人在河道里认真搞测绘、验收,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

坚持就是胜利

我中学毕业后,回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也随着浩浩荡荡的挖河大军参加了挖河战斗。上午拉,下午抬,累得腰疼脖子歪,那是很正常的体验。

一天夜晚,睡到半夜,我被一阵突如其来的疼痛惊醒,感觉左肋如针扎锥刺一般,疼得呼吸都有些困难。我赶紧喊醒两个正熟睡的弟弟,他们俩急忙穿好衣服,用架子车拉着我向营部(当时全民皆兵,实行军队编制,生产队为排,大队为连,公社为营)诊所跑去。

诊所设在一间民房内,医疗设备极其简陋,只有一个医生。这个医生我们都认识,平时在公社卫生院上班,据说是国民党部队上的一名军医,属于“专政对象”,被发配到挖河工地上。

这位医生问了问情况,用右手轻轻按了按疼痛部位,又拿听诊器放在腹部听了听,果断地说:“肋间神经疼,干活累的了,吃点儿药,歇歇就好了。”

就在这个诊所,这位医生给我倒了半碗白开水,包了一包药递给我,温和地说:“喝了吧,一会儿就不疼了。”

我问:“多少钱?”

“两毛。”

两个弟弟又把我拉回到窝棚里,果然不疼了。

第二天,我浑身少气无力,四肢酸沉,头也晕乎乎的,给领工的请了假,歇了一天就又照常上工了。

有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在工地上累得实在受不了了,就给儿子捎信儿来替他几天。他儿子是一位刚刚毕业的高中生,给老子写了封信托人带到工地。

他当着大伙儿的面把信展开,大声读着,当念到儿子要他“继续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下定决心,不怕困难,坚持就是胜利”时,老汉勃然大怒,破口大骂:“鳖儿,再坚持几天,我这把老骨头就零散了!”

苦难的挖河生活早已成为了历史,看看今天挖河建桥全是机械化,真是赞叹!

不说别的地方,单看看许昌的“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建设,工程浩大,能用得上几个人?全是大型现代化的挖土机、推土机、大卡车等,轰轰隆隆,日夜不停,这才真是“鼓足干劲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呢!


【作者简介】郑永强,原许昌县陈曹乡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热爱文学,曾公开发表文章数篇。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公众平台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