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耿湘春
来源:乐亭故乡人网站|博客
题图来自网络,仅为配图,和本文无关
嫁他,她是不愿的。
母亲却一再的劝她,咱家欠了他家的,不能让旁人笑咱们家忘恩负义,嫌贫爱富啊。
他家原来有地百顷,是村里排名第一的富户。解放后,土改,地被村民平分,母亲又因病去世,只剩下父子两个,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她家原来是他家的雇农,但他父亲把她父亲当作亲兄弟,从来不逼粮逼租。她母亲生她时大出血,是他父亲赶着马车送到城里的医院,在家是他母亲给她喂奶,照顾她。她的父母感激不尽,他父亲便说,你女儿长大了给我做儿媳吧。
一句戏言,却给一对尚在襁褓中的小儿女定了终身。
其实,她并非嫌弃他家穷,她喜欢的是那种敦实的庄稼人,不喜欢他身上的书卷气。他书读得很好,是个理科天才,但是终因国家取消高考,没能迈入大学的门槛。以前她曾想,父母之间只是戏言。也曾天真地幻想,他考上学后去了外地,自己便不用嫁他了。却没想到,即使她不说不愿嫁,男方也不会执意娶她时,母亲却催她嫁了。母亲说,错不了的,他家虽然穷,但他会疼你一辈子。一个女人嫁男人,图的不是他的钱他的财,只要他懂你疼你,就会幸福一辈子。
一拖再拖,拖得两个人都成了大龄男女了,无奈,随了母命,她咬牙嫁他。
男人从小读书,田里的活计做不来,家里的活也很笨拙。她便带他下田,他每个手指都磨了红红的血泡,她心疼,不让他下田,他不吭声,只默默地跟在她身后,说,我干一点,你就少干一点。慢慢地,血泡变成了茧子,却终究不如别的庄稼人在地里做得精致利索。
婚后,她生了一儿一女。生儿子坐月子,他把一锅饭全熬糊了,她便哭,他走过来哄她。她哭得更凶,她信了母亲的话,这样的男人不会跟你吵跟你闹也会心疼你。可是,和一个笨拙的男人过日子,吃苦受累不说,也注定凡事要自己操心拿主意。
于是,她便羡慕一起长大的那个邻家姐妹瑶。瑶论样貌没她漂亮,论做活没她利索,却嫁了村里既有才又有财的男人。男人步步高升,做了官也没嫌弃自己的妻子,精心打点亲戚朋友们来来往往,瑶只需在家中打扫屋子做饭做家务。看着瑶每日穿金戴银出出进进,有一日,她忍不住羡慕和瑶诉说心事,瑶却低了头垂了眉说,看在眼里的幸福就是幸福吗?婚姻是不一样的。
慢慢地,她也习惯了这种生活,她也曾想过离婚。母亲说,嫁了他,就要随他,就要宽容他。一个女人嫁男人,不仅仅要男人疼,也要学会疼男人,即使那个男人不是你的天,也要当作你的永远。
她知道,对于婚姻,母亲总是会讲出许多道理。母亲和父亲一辈子相爱相敬,充满了幸福,自然也希望自己的女儿拥有幸福的婚姻。但她觉得母亲不应该用她的婚姻为模式来要求她的婚姻,就像瑶说的,婚姻是不一样的。可是,她又无法抗拗母亲,说不清原因的顺从,即使有一千一万个不愿意,还是顺了母亲的话随了母亲的意愿。
他虽然懦弱不争,心地却很柔和。虽然家务事做不来,但对自己的父亲和岳父岳母却端屎端尿服侍得无微不至,对儿女也从来没有大声地斥责过,永远一副平和可亲的模样。有时候,她累了,烦了,生气了,便来哄来劝。就这样,她和他无波无澜的过了几十年,儿子和女儿考上了学,在外地成了家,要接他们去城里养老。她不愿去,他也不愿去,或许上了年纪的人,都愿固守着自己原来的土地和家园吧。
于是,儿女给他们盖了一座新房,住进新房他们和瑶成了邻居。能和要好的姐妹成为邻居,她非常高兴,以为出出进进有了说话的伴。可是,没等她高兴多久,瑶便生了病,而此时正是瑶的男人金钱事业两旺的时候。男人送瑶去北京的大医院,医生说,做手术得十几万块钱,但并不保证彻底治愈,男人便带瑶回了家。一段时间过后,瑶便瘦得不成形,卧床不起。男人向退休后返聘他的单位请了假,说是在家陪瑶,却并不十分周到的服侍她,每日去街坊家打牌,回家也只是喂她几粒止痛药,儿女们又都忙着工作,有时候,瑶想喝口水都没人端给她。
她去看瑶,强忍着泪和瑶说话。瑶告诉她,男人在外人眼中是恭俭良善的人,但平日在家中却对她爱理不理,如同呼奴唤婢般对她,吃饭时,连筷子也要她递到他手中,即使她生病,也依然,直到她卧床不起。同床共枕几十载,病榻前却没有耐心来服侍。男人当初执意娶她,也是因为她的一个亲戚曾经是他那个部门的领导,不然,他何以很快发达?瑶说着说着,忍不住哭了,她想起自己曾经的羡慕,想起瑶曾说过,婚姻是不一样的,心伤的疼痛,让她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去安慰瑶,只是每日抽空去看瑶,去陪瑶说会话,她以为这样瑶的痛就会少些。
瑶去世三个月后,瑶的男人便重又结了婚,婚礼隆重而热闹。人们看重的是他手中的钱和权,没有人在意他对前妻的不闻不问。一个逢人就笑呵呵亲切而和善一点没有架子,而且在各种慈善捐款中毫不吝啬的人,会在妻子生病时不舍得花钱?怪只怪,瑶得的是那种即使再有钱也治不好的病啊,怪只怪,瑶没有福气享受夫荣妻贵的好生活。伪善的外表是这种男人镀了金的光环,让人永远无法看透他的内心,认清他真实的面目。
有一天,她也病了,不是吃什么泄什么,就是好几天排不下便来。儿子女儿回家来带她去大医院看病,医生说没什么大的妨碍,却也没有什么良方。只有平时注意饮食再服些药慢慢调养恢复。遵了医嘱回家,她的病时好时坏,人逐渐消瘦,萎靡虚弱的不成样子。儿子女儿知道父亲一辈子不擅家务,便商量给母亲雇个保姆。她不愿意,她说她还没到需要人服侍的地步,他也不愿,他说自己的女人,不需要别人来服侍。她其实是很在意他的态度的,她忘不了瑶在病中向她哭泣时痛苦的模样,她惧怕他也会那样对自己冷漠到不闻不问。
一辈子了,一辈子家中的锅碗瓢盆都是属于她的,她躺在床上有气无力地指挥着他做这做那。他奇怪,上了年纪的人,手脚竟然比年轻时利索了,粥,熬得软软的,菜,烧得香香的,看着她吃的津津有味,他嘴上笑呵呵的,眼睛里亮晶晶的。他的家务越做越好,她的病却不见起色。他去找外村一位老中医,老中医告诉他,她的病用药调理见效不快,如果每天在她的小腹和后背相对的地方分别用手揉一千下,早晚各一次,坚持下去,便会见效。
他高兴地像得了宝贝似的回了家,告诉她这个好消息。她脸上笑了,心里却落泪了。她早已虚弱得没了力气,不要说在小腹上揉一千下,就是一百下,她也揉不了啊。更何况还有后背?
晚上,他洗净了双手,让她平躺在被褥上,一下一下给她揉着。她以为他只是一时兴起,只是想安慰她。然而,一个月,两个月……,渐渐地,她的病有了起色,饮食也正常了,他却仍然每天坚持给她按摩,他说,老中医说了,要巩固治疗。只是,按摩时,他要她数着,他怕她总是一个姿势躺在那里,会太累。有时,她看着他额头上流下的汗水,脸上哭了,心里却笑了。
她记得有一种中药制成的药丸叫“千锤万玉膏”,说的是制药丸时,必须要用木锤把药捣一千下,然后用手把药揉一万下,制成的药丸才有疗效。以前,她不信做药的过程会这么繁琐漫长,现在她信了,她相信那一定是一剂为爱而生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