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今日头条等媒体的传播,中国古典乐器越来越被人们熟知,像古琴、古筝、琵琶,箫和笛子等。但是,总会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好多人不能正确分辨古琴与古筝。
古琴与古筝
今天达达音乐就来为大家普及一下如何鉴别古琴和古筝。首先,从外形上来看,古琴小、古筝大。古琴平放在琴桌上演奏,古筝是用架子撑起来的。古筝有琴马(就是琴弦上一个个小支架),古琴没有。古筝有二十一弦,古琴只有七弦。
这是古琴:
古琴
这是古筝:
古筝
注意看这两件乐器和演奏者相对的比例,就知道它们的尺寸差别很大。
古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弹拨类乐器,形成了3000多年前的,传说为“伏羲”、“神农”氏所造;古筝则晚得多,形成于秦代,相传秦时有婉无义者,将瑟(乐器)传与两个女子,二女要争,引破为二,所以称"秦筝"。这是两者形成年代上的区别。
从文化传承看:古琴保留了中国历朝历代的音乐信息,每个时代都有琴曲、琴谱、琴器和研究文献流传于世。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所有的乐器当中,只有古琴能够称之为“琴学”,这也是像古筝、琵琶、二胡、笛子、葫芦丝等民间乐器都没法得到的荣誉。古筝由于不像古琴那样有历代文人的参与,因此没有什么早期的历史遗存。古筝的制作工艺相对比较简单,琴身没有漆胎保护,再加上古人对筝的重视程度不高,因此不像古琴那样具有收藏和投资价值。
古琴古称“七弦琴”,古筝的琴弦较多
古琴琴身以独木所成,琴面系有七根弦,故古称“七弦琴”。琴弦由丝绒绳系住,拴绕于弦轴上,属弹拨乐类的“无马乐器”;古筝则由框板、面板和底板构成。最早的筝为5根弦,战国末期发展成12弦,隋代13弦,清代16弦,上世纪60年代为21弦,近年增加到24-26弦。琴弦均匀排列于筝面上,每根弦均由人字形的弦马支起,属弹拨乐类的"有马乐器"。
古琴与古筝音域、音色皆不同
古琴虽只有七根弦,但一弦多音,其音域宽达四个多八度,借助面板上的十三个“琴征”,可以弹奏出许许多多的泛音和按音。音色含蓄而深沉,古朴而典雅,表现力富有内涵,异常丰富,故古时被文人雅士列为“琴、棋、书、画”之首;而古筝基本上是一弦1-2个音,同一弦中移动弦马(柱),可以调作音高,音域宽广,音量宏大,音色淳厚优美,悠扬悦耳。
古琴与古筝琴谱不同
古琴琴谱自成一格,古时称为“文字谱”,到了唐朝后称“减字谱”;而古筝古时多用“工尺谱”,现今多用“简谱”、“五线谱”。
古琴与古筝意境不同
古筝如"花旦",古琴则是"青衣"!简言之——古琴可定我意,古筝能醉我心;古琴看破红尘,古筝看淡红尘。筝和琴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琴是集中华传统文学、美学、哲学、音乐精华之大成者,但因其深邃的思想意境不易为人理解,故而知音难觅。甚至不同的琴家之间也未必能形成共鸣。筝比较通俗化,雅俗共赏,她通过清脆委婉的音色与韵味以更直接的形式把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了人们,为人所喜爱。 古琴比较脱俗化,不求大众,修己安心,表达个人内心。
古筝---悦耳,古琴---悦心。
听筝,随其音漂浮情海,心事荡漾;听琴,至则物我两忘,至则清静无心。
总感觉古琴是老人,是智者。那种声音,饱经风霜,低沉而深邃,有一种让人刻骨铭心的穿透力,耐人寻味,意境悠远。而古筝更像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意气风发,极具张力,但是缺乏那么一种刻骨铭心的意境和心境。应该说,古筝在从古琴中吸取养份丰富自身的同时也把古琴介绍给了更多人。古琴也应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加快创新与发展的步伐,给自身注入新世纪的新内涵,奏出更美的韵律。两者皆仙乐,各有动听处!!
像我们熟知的一些古代名曲一般都是古琴曲
中国古琴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流传至今。琴、棋、书、画它被誉为四艺之首,古琴是中国之中占据着中国古典乐艺术的最高点。中国十大古琴曲是“流水”、“潇湘水云”、“梅花三弄”、“阳关三叠”、“醉渔唱晚”、“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阳春白雪”。单单听了这些名字就已经神为之夺,再细细聆听,中国韵味之美,由此可见一斑。
例如:黄霑先生正是根据《广陵散》编出我们熟知的《笑傲江湖》曲
《笑傲江湖》之曲中的某些段落,并非是刘、曲二人原创,而是改编自《广陵散》黄霑先生正是根据《广陵散》编出我们熟知的《笑傲江湖》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