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这一生一定要去北京天安门前参加一次升旗仪式,一定要在天安门前感受历史的厚重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的气息。当然,有许多人都可能没太注意天安门楼墙上的两条巨幅标语。
天安门城楼上的这两条巨幅标语采用宋体美术字书写,每个字足有2米见方。其所处地位之显要,保存时间之长久,并且被认为是宋体美术字书法的典范,这都是当初的书写者始料不及的。配合着天安门的朱色调和完美对称度,这两幅字庄严而又大方。
有人会问这两幅字是谁写的,恐怕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别看这幅美术字很工整和工艺化,但创作过程,非一般人实现。这两条巨幅标语的书写者就是钟灵。
钟灵(1921-2007),字毓秀,别名金雨,当代著名书法家、美术家、电影家、漫画家,中国人民政协会徽和我国国徽设计者之一。钟灵17岁时到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学习,毕业后留在陕甘宁边区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在延安,钟灵写字漂亮几乎是家喻户晓,他还曾在延安各报刊发表木刻、漫画作品,并设计了“宝塔山”邮票,这是延安宝塔山首次出现在邮票上。
1949年9月,为举行中央人民政府庆祝大会,天安门广场修葺一新。开国大典之前,在天安门城楼书写标语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交给了钟灵。当时毛主席像两侧的标语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中央人民政府万岁”,正中悬挂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
接到任务后,钟灵憋足了劲,决心使出全部的本领。可是在写字时,钟灵又犯了难,天安门城楼的红墙那么长,标语上的每个字都要有一间小房子那么大,这对钟灵是个极大的挑战。由于手头没有足够大的尺子,他就一步步丈量了天安门城楼的正面宽度,经过衡量与计算才得出了每个字的大小。钟灵曾经试过,一个笔划上躺着一个人还绰绰有余。很快第二个问题也接踵而至:两条标语的字数不一样多,一条9字,一条8个,怎样才能显得对称呢?这叫钟灵大伤脑筋。在实际步测中,钟灵发现天安门九间门楼宽窄并不等同的,门楼的中间部分大,四六间稍宽,三七、二八、一九间依次递减。但在人们的视觉中却感到是对称的。可见五百多年前的城楼设计者巧妙地运用了视错觉原理。天安门涉及的智慧之光,也启迪了钟灵的心灵——两条标语字距也可以利用视错觉原理进行安排。
钟灵第一次写这么大的美术字,他高度严谨而认真,整整写了两天。最初的天安门城楼标语出现在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中央人民政府万岁”,繁体宋体大字。 “中央人民政府万岁!”只保留了一年时间就作了修改。那是在1950年10月1日的第一次国庆,改成了“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仍然采用繁体字,依然是出自钟灵之手。修改后的标语使天安门具有了面向世界的意义。 更饱含了我们对国泰民安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