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报道:各省市的高考状元都一个相似的特点,不是他们有多聪明,而是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真正做到专心致志(其实就是他们比其他人跟容易集中注意力)。不要小看这个注意力,其实这才是一个人最强的能力,这种能力,可能是天生的,但更多的是后天培养的。一位状元家长告诉我们这种能力确实可以培养。孩子在小时候进行指读,就是一个字一个字用指头挨着指读,而这种能力只有在小时候培养。当然,这只是其中一种方法,有的人小时候玩游戏很认真也可能培养这种能力。这种现代意义上的专心致志回溯到过去就是老子提倡的“致虚极,守静笃”。
“致虚极”,造其极曰“致”,真空无象曰“虚”。“虚”就是佛家所说的“空”。以往道家只讲“清”与“虚”二字。“清”是形容那个境界,“虚”则是象征那个境界的空灵,二者相通意同。“致虚极”,就是要做到空到极点,没有一丝杂念与污染,空明一片,湛然朗朗。“守静笃”讲的是修炼功夫,要一心不乱、专一不二地“守”住心。
致虚者,天之道也。守静者,地之道也。天之道若不致虚,以至于达到至极,则万物之气质不实 。地之道若不守静,以至于至笃至实,则万物的生机便不会发生。所以说,虚是造化万物的枢纽;静是决定万物品类质地层次的根蒂。回归到个人亦是如此,人对应自己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人有此虚静,可以达到虚静之妙,无物不禀,无物不受,无物不有。万物都是由动而生,由静而归根。这就是自然循环的规律,就像一年四季的周而复始。
《道德经》十六章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释译
致虚和守静的工夫,做到极笃的境地。万物蓬勃生长,我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到它的本根。返回本根叫做静,静叫做回归本原。回归本原是永恒的规律,认识永恒的规律叫做明。不认识永恒的规律,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认识常道的人是能包容一切的,无所不包容就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无不周遍,无不周遍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于道,体道而行才能长久,终身可免于危殆。
对于个人,“致虚极,守静笃”的关键在于“不思善,不思恶”。我们的心有不安,有贪、嗔、痴,有忧悲恼苦,心静不下来,这个就是我们的心有病。要让这个心恢复健康,就是要把那些贪、嗔、痴净化掉,要把那些无明、污垢、我慢净化掉。老子告诉我们,最好的方法就是“致虚极,守静笃”。禅宗六祖曾经跟惠明讲过,你要找到清净本心,恢复良心、清净本心,最快的方法就是来到“不思善,不思恶”。这个“不思善,不思恶”比较接近了老子所讲的“致虚极,守静笃”。这时候你的身心正确而言是很放松、很轻松。“致虚极,守静笃”就是要斩断我们那些习性的思维,习性的运作模式,恢复我们清净的心灵。
真正的虚极和笃静必是一种壁立千仞的终极情境,其中一切都失去了现成存在性。一切形而上的理和形而下的器都禁不住这虚静的大化。人们都在追求充实,无论是金钱换是权利,但当你一直追求下去永不满足最终就会是一场空,说句玩笑话就是实的最大化就是虚。那么,我们为何不发其道而行,去追求虚,那最终可能就是充实的人生。因为虚静的心性最终就会是和自然合而为一了,自然界的其他事物就是这样的生存状态,你与自然合一了,那么你就会成为能量的制造者和导体,人的生存意义发生根本变化了。在往大了说,就是世界万物都不是你的但同时有都是你的,这才是大道所在。
下面说说如何达到“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道家一直推崇太极、呼吸静观,当然还有禅宗打坐、瑜伽冥想等,都有消解繁乱思绪,回归澄澈源头的作用,普通大众勤加练习,就算达不到“极”、“笃”之境,亦能很好的清理自身,与内在的智慧进行更好的连接。现有的科学研究已经证实,无论何种形式的呼吸静坐,每天若能持续练习,皆有利于提高人的元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提高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深入思考及系统化全局思考能力的提高。当你领悟了“致虚极,守静笃”后就可以参透自然运行的规律。老子后面提到的观复,就是一种系统思考,把握全局的整体观。一叶而知秋,通过“观”,看到了事物的整体,看到了生命的循环往复。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大有益处。例如与人交往和工作学习等。通过致虚守静,能“知常”,能涵容,慈悲之心生起,少了批评指责,多了宽容仁爱,世间该少多少的纷争啊!“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修行自身,自律自省,依道而行,就能获道之庇佑,长治久安,免于祸患。
下一讲:《道德经》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