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戏曲:在绚烂多彩中看见危机四伏‖老家许昌
文·图‖董占永
河南曲剧在中国现存的348个戏曲剧种中,可能是唯一有明确诞生日期记载的。
1926年5月18日(民国十五年农历四月初七),由河南省河洛道(治所洛阳)临汝县(今平顶山市辖汝州市)民间文艺爱好者组成的“同乐社”一行16位“玩友”,应邀到登封市颍阳镇李洼村表演。所谓“同乐社”,不过是中原农村常见的几乎村村都有的“玩故事”的一个社团而已。
“玩故事”——舞龙、舞狮、划旱船、肘阁、武术、杂耍、唱曲等皆在其范畴,中原乡间,每逢元宵节或是村内的庙会日,常会有此类农民自娱自乐的演出。而此次以汝州市骑岭乡大张村关遇龙和杨楼镇郑铁炉村朱万明为首的“同乐社”表演形式则是流行于当地的边踩高跷边演唱曲子。
正演出,下雨了,一连数天。
雨过天晴,村内满地泥泞,高跷无法下地。
主办方的负责人是当地保长李祖白。
李祖白提出:不踩高跷,用车搭台子,你们上台演出。
十六个人当然不会同意。
——踩跷唱曲是玩乐。
——去掉跷,上舞台,那是唱戏。
——要是上台,那这十六个“玩友”就是戏子了。
——戏子不能入老坟;戏子是下九流;戏子是下贱的是要被所有人瞧不起的;戏子的身份甚至还不如红灯区里的窑姐儿妓女好听……
问题来了。
从汝州到登封表演,没有演出费的,人家管饭吃饱就行。
下了几天雨,没表演,已经白吃人家好几天了……
吃了人家的,不演说不过去……
怎么办?都低了头不说话了。
——再难的事儿,不管生死成败,都会有个结果。
结果出来了。
焚上香,十六个人齐刷刷跪在地,一起赌咒发誓:回汝州老家后,谁敢说出去登台表演的事儿,天打五雷轰!
十六个人丢弃高跷,上了用来装跷的牛车(一说村内的太平车)拼成的简易舞台,为李洼村的村民表演了不踩跷的曲子《状元祭塔》《杨八姐闹酒店》《周老汉送女》《蓝桥会》等剧目。
——十六人弃跷上台表演曲子,此为后人认定河南曲剧正式形成的关键所在。
离开登封回汝州,众人都不说上台唱曲的事儿。可终究事情还是传开了,应该也是顺应了戏曲发展的历史潮流,后来就有了越来越多的高跷曲班社登台演出。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河南曲剧已然在豫西洛阳、豫东南南阳、豫中许昌乃至更远的周口、安徽、开封、郑州、新乡等地成燎原之势。
由此,汝州市“同乐社”领班关遇龙,主要成员朱万明,登封市李洼村保长李祖白成了河南曲剧最重要的创始人。河南登封李洼村成了河南曲剧的诞生地,而汝州则因有了以朱万明为代表的曲剧第一代演职员,也成为了河南曲剧的一个重要历史符号。
登封李洼村是河南高跷曲首次登台演出地,高跷曲由此转变为戏曲剧种的说法,是目前河南曲剧来源传播最广泛的观点。
“登封李洼”说,由此成为河南曲剧起源的第一种观点,也是现在得到普遍认可的观点。
根据河南著名的官员学者冯纪汉先生笔记整理的《戏曲漫记》一文载:曲子上舞台:1926年登封刘沟范伦章之母做寿,请朱万明、吴魁、刘保材等人把曲子搬上舞台。当时因为天下雨,群众要看,才丢掉拐子,到戏楼上演了。
冯纪汉先生身份很特殊。1956年底至1957年初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是河南戏曲史上里程碑式的大事。此次大会,空前,也绝后。清末及民国以来几乎所有的河南戏曲界被后人认定为大师、大家的名老艺人,都位列其中。而此次观摩演出活动举办时,冯纪汉先生任河南省文化局副局长,出席了开幕式并参加了观摩活动。
冯纪汉先生是官员,更是学者,他懂编剧、懂音乐、懂舞台,并挖掘戏曲史,是个内行。他接触了大量民国时期河南戏曲界的名角,掌握了大量河南戏曲历史。我想,他不会无缘无故提出个“登封刘沟范伦章之母做寿”邀请朱万明高跷曲表演的论点。
冯纪汉先生在文革中去世,他的著作也是后人在其去世十八年后整理出版成册,不知为何,书中错字很多,编辑显然不够严谨,而关于“登封刘沟范伦章之母做寿”之说,编者亦未作说明注释。既然今人普遍认定“登封李洼”说,窃以为,冯纪汉先生的“登封刘沟”说许是冯纪汉先生采访曲剧老艺人时,因年代久远,某位老艺人错记所致。
“登封刘沟”说,可为河南曲剧起源的第二种观点。
而1991年9月版《平顶山市戏曲志》在记录了“登封李洼”说的同时,又记录了另一说:1926年春节期间,汝州曲子演员朱天水(艺名“香水”)、朱六来、范大力等九人,在鲁山城关粮仓院的土台上演出,因解掉了跷腿,备受欢迎——按这个说法,春节期间演出的鲁山城关登台为最早——此为河南曲剧形成的第三种观点:“鲁山城关”说。
具体谁早谁晚,哪个论点最接近事实,今人后人大概还会有人去深入挖掘吧!
及至今日,河南三大剧种,豫剧行一,曲剧行二,而渊源最深的越调反倒被扔到了老三的位置。其它诸如二夹弦、四平调、道情、宛梆等剧种,要么成了全国仅有一个剧团的“天下第一团”,要么一提起就得在前头缀上少数剧种四个字的烙印。
河南曲剧的的流行区域,除了河南大部,还流传到了湖北、安徽、甘肃、陕西、山西、内蒙古、四川、新疆的部分地区。
若论河南曲剧的核心所在,则是洛阳、南阳、许昌三地无疑。
河南曲剧唱腔曲牌的主要来源有二,一是洛阳一带的民间高跷曲,俗称小调曲子,一是南阳一带的说唱鼓子曲,俗称大调曲子。曲剧出现之初及之前的雏形时期,主要活动于洛阳、南阳、许昌三地之间的汝州、郏县、宝丰、鲁山、叶县、登封、禹州等县,自然,洛阳、南阳、许昌三地也就成了河南曲剧发展过程中的核心所在。曲剧诞生近百年,时至今日,若论唱腔的正宗,依然首推南阳、洛阳、许昌三地。
南阳市曲剧团、洛阳市曲剧团不用说,风格不同,实力雄厚,原滋原味的曲剧都在这里,甚至可以说,曲剧的根都在这两个剧团。
今天说的是河南省许昌市曲剧团。
许昌市曲剧团的前身是聚乐轩茶社。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由商行张照飞、张其云等人集资在许昌铁路西街(坐北向南)兴建“聚乐轩”茶社,内设简陋舞台,为招徕顾客,常邀曲艺说唱艺人进茶社演唱。
著名坠书艺人黄马褂(赵延祥),技艺精湛,颇受观众欢迎,茶社生意兴隆,来往曲艺说唱艺人繁多,后来索性成立了一个曲艺队,名叫聚乐轩曲艺队。并由一般的说唱改为化妆,在简易舞台上表演唱,由说唱小段到大段,逐步形成演唱戏曲剧目,常在街头巷尾流动演出,颇有影响。
建国后发展较快,由唱小段改唱大书,由当场收钱改为挤门卖竹签,由清唱发展到化妆表演,由说唱形成曲剧演出。
1951年,许昌南关举行首届物资交流大会,“聚乐轩”排演大戏《刘公案》《大宋金鸠记》登台演出,轰动城乡,从此改为聚乐轩剧团,团长王志全,开始进剧院到郑州、邯郸、邢台等地演出,颇受欢迎。
1955年8月,根据【河南省文剧证字(55)第023号】文件精神,转为职业许昌市曲剧团,编制63人,1958年为地方国营,直属市文化局领导。1969年改为许昌市文工团,演唱京剧及曲艺歌舞,1973年恢复。1986年地区撤销改为市,原市归魏都区,曲剧团仍随市为许昌市曲剧团。
演员阵容整齐,行当齐全,主要演员有:陈忠然、李全录、朱少霞、赵万亭、庞同顺(小马褂);中青年演员张晓凤、王福忠、董桂兰、丁爱桂、贾秀玲、李金凤等;导演:王松、李全录、李林昌;编剧:王松;音乐设计:杨永相、尚丙钧、刘士华;画师:尚保申、张萱。
建国以来共排演传统剧目180个,现代剧目80个,颇有影响的传统剧目有《刘公案》《大红袍》《安安送米》《陈三两》《泪洒相思地》《花庭会》《洛阳令》《骂鸡》等。现代戏《刘胡兰》《小二黑结婚》《智取威虎山》《一笔贷款》《逼婚》等。
熊奇竟创作的《出发之前》获地区及省1958年汇演剧本二等奖,由聂海同编导的《马小翠》1959年获地区会演一等奖,由王松创作的《一笔贷款》,张晓凤主演,获1964年地区、省会演剧本一等奖。1965年参加中南区戏曲观摩会演,8月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成《买牛》戏曲艺术片。1977年由尚丙钧编导的《红梅岭》获地区会演表演奖。由李恒山创作的《逼婚》获1979年省会演二等奖,10月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国庆卅周年献礼演出获剧本三等奖,主要演员有王秀玲、张晓凤、寇永祥、李振干。
还有《交趾罗》《杜鹃山》《刘胡兰》《换表》《泪洒相思地》《陈三两》《花庭会》《洛阳令》《无名草》等,省电台、电视台录音、录像。部分剧目选场选段由中国唱片社录音,灌制唱片和盒式录音磁带。
除在本省各地市县巡回演出外,还到北京、广州、邯郸、石家庄等地演出。老艺人李全录艺名“八圈半”,早年在汴京轰动一时,中青年演员张晓凤,是李全录的徒弟,演《陈三两》成名,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1998年版《许昌戏曲志》)。
2019年7月6日,在鄢陵文化广场剧院看了许昌市曲剧团的一出戏。
得到演出的消息是高兴的,早就想要看看许昌市曲剧团的戏,也想着拍些照片。
最想看的还是《泪洒相思地》,或是《洛阳令》。这两出戏,是许昌市曲剧团上一代核心人物张晓凤、王福忠的代表作。想看看他们的传人会如何演绎这两个戏。
到现场,看到的是“百花谷”三字。
不愿看现代戏,中国戏曲的传统韵味在现代戏里很难寻觅得到,但咱没有选择权,能有戏看已属不易,不挑不拣吧!
戏很干,要不是几个出色的演员支撑着,看戏、演戏应该都会很尴尬。
——剧场没坐满,后头空了一大片。
——除了一群白发蹒跚的老头儿老太太,年轻人好像就我自己。
——鄢陵人不爱戏?不!又过了几天,又一场豫剧古装戏在同一剧场演出,爆满,人家一个民营豫剧团比许昌市曲剧团实力雄厚?不!还是剧目的问题。
刘林兴,在许昌乡间,是中老年人几乎无人不识的明星,丑儿很棒,现代小戏里反串老太太,很是出彩。近几年与“中国好人”苏金昌夫妇一道支撑起许昌市爱心艺术团,开展义务送戏活动,在河南特别是许昌城乡颇具影响。
串联剧情的一条重要线索——玉坠。
看灯光、砌末道具、布景和导演的舞台表现形式,这出戏虽然算不上大戏,但投入应该不会太少。
魏麦云,张晓凤弟子。最想看的其实是她的《泪洒相思地》。
看舞蹈、动作设计,导演明显是学院派出身。
两束灯光,一静一动,两个时空,转换间又紧密相连,演绎的是对往事的回忆。
确实更直接地增强了表现力,这是传统戏曲舞台上的表现形式所远不及的。
——其实现场是三束灯光三个时空,拍照时我没想到导演会弄这个,一出现三个光圈三个“小舞台”,我就赶紧跑过去拍图,措手不及,结果三束光的没拍好,只拍了几张两束光两个时空的照片。
真好!
——唯一的遗憾是,某一刻的恍惚间,我脑海一阵错愕:我是在看中州韵的话剧?
当然,戏曲借鉴话剧舞台的手法其实民国时已有,应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像李树建的《程婴救孤》《苏武牧羊》,借鉴话剧的痕迹比这个还浓烈。人家的戏雅俗共赏,士大夫皆曾认可,老百姓也欢迎。
也许是我太守旧。
是深入挖掘、继承传统,还是不断变更、追求创新?是戏曲圈内外争论不休的话题。
舞台上下,一说这个,就会变成一个抬不到底的杠。
不说了……
许昌市曲剧团近些年应该是有式微的迹象,特别是张晓凤、王福忠这两个许昌曲剧的代表性人物退出舞台后,许昌市曲剧团始终没能再推出一个能在全省打响的名角。印象里,刘林兴、马慧英、魏麦云、朱禹中之外,能让观众记住名字的不多。
剧团的发展靠的是角儿。许昌是河南省内十八地市中唯一三大剧种均有大家涌现的城市。
建国后,许昌豫剧先有桑振君、王在岭、任宏恩、汤玉英、艾立,后有岳学安、李建中、李洪彬,即便后来的几人不能大红大紫,推出的《八大锤》《灞陵桥》也算是告诉世人,许昌豫剧仍是一座高山。
许昌越调,一个毛爱莲,已然把许昌越调稳稳地推上河南越调双雄鼎立的位置,与毛相比稍晚些的袁秀莲自不必说,即便是后来毛氏传人张琴、岳菊英、丁慧丽、孙晓秋,虽不能望其项背,但复排《无佞府》往外推,即使不能推出一个能顶替毛爱莲力扛重担的角儿,也算是在努力寻求存在感吧!
而许昌曲剧,在李全录、张晓凤、王福忠退隐舞台后,始终给人的感觉就是不温不火,好在还有刘林兴、马慧英、魏麦云、朱禹中等人的支撑,加之有着前辈积累下来的品牌效应,当然也是其它剧团不能小觑的。
——关键一句话:要推角儿。戏曲的发展,剧团的生存,靠的是角儿——推出一个两个能成为招牌的角儿,很有必要。一个角儿,可以复兴一个剧团。
投点儿钱,用几年功夫推一个人,一个人火了,这个剧团就能跟着变得实力雄厚。
当年京剧四大名旦怎么出来的?其实就是新闻炒作炒出来的。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其时已然声震剧坛,地位无可撼动,荀慧生的千万忠诚粉丝要推荀慧生,这才弄出来宣传啊投票啊选举啊一系列的活动,硬生生把荀慧生跟梅、尚、程一起抬上了神坛。其实,谁都知道,荀的艺术,与梅、尚、程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许昌曲剧、许昌越调、许昌豫剧,现在都缺一个能一个人成就一个剧团的灵魂式人物。
现在要保护日渐衰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单位改革中,一些剧团直接变成了戏曲艺术中心,演员直接有了事业编制,但靠政府的直接洒水浇灌养活,也只是权宜之计,对于戏曲发展来说,无疑是不能长久的。依靠体制的能力,只是解决了某个群体三二百人三两个剧团的问题。
艺术工作越来越行政化,结果必然是非艺术的力量直接影响演员甚至剧团的发展甚至命运。艺术依然是世俗文化,世俗文化的艺术需要依傍市场,如果市场不能左右艺术,行政左右了艺术……大概只有圈儿里的人才能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吧!
在后台,我跟主演魏麦云说,最开心的,是看到了许昌市曲剧团出现了一张张年轻甚至稚气的脸。
年轻人是戏曲的未来,不关注年轻人的发展,不给年轻人提供舞台和历练、展现的机会,戏曲不仅仅是要式微,而是会更快地消亡。
喜欢什么,自然就关注什么,也希望它能越来越好。位卑未敢忘忧国,忧国是大事,咱顾不上忧国的大事。人微言轻,对于戏曲,能做的,最多也只是从心里跟自己说一句“位卑岂敢忘忧戏”。看看演出,拍几张照片贴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也算是对痴爱戏曲多年的一种回馈吧!
舞台上这群年轻人,我无法揣测将来谁能成角儿,谁能最后站在舞台中央成为这个舞台的灵魂人物。
这天,我在台下拍图,尽量努力记录下每一个面孔,因为我知道,这其中的绝大多数,最终只能是终生在舞台一隅黯淡无光地成为舞台中央某个角儿的衬托背景而已。但他们的存在,才使得这个舞台更加绚烂多彩。努力做,不定哪天,机会会垂青你,贵人会扶持你,领导会关注你,加上你一直在坚持着的努力,在舞台中央接受舞台灯光和观众目光的追逐,接受名、利和艺术果实的到来,都不再仅仅只是一个美好的梦幻。
当然,你能在舞台中央绽放光芒,会有各种因素存在,但绽放光芒的前提,一定是你一直在学习,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坚持。
做艺不易,我尊重从事戏曲艺术的人,也心疼他们的诸般不易。
记录下一些面孔,即便是说不上他们的名字,我想也是有意义的。
占永2019年7月6日拍图于鄢陵文化广场剧院,7月24日文字于南坞村
【作者简介】董占永,男,鄢陵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许昌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