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宜居的城市,连地名都会很文艺。
苏州古城内赫赫有名的十全街附近有条小巷,叫做滚绣坊,长不过400多米,宽不过5、6米,虽然在红尘里算不上多么富贵,却藏着不少名人与故事,遍地秀雅,滚滚而来。
从十全街跨过乌鹊桥到平桥直街,就能在河边看见一条巷口,那就是滚绣坊。
过去平桥直街也是苏州城内有名的电脑一条街,如今门前自然不比当年;乌鹊桥正对面原来有家老书虫,书、音乐、咖啡还有酒,聚集了不少本地的文艺青年与外国友人,也曾热闹过许多年。
平桥直街
滚绣坊看着人群来来回回,始终陪伴着它的还是静悄悄的岁月。
苏州人大概是任性的,所以有时犯了错也不肯改。浒墅关我偏要念“许”墅关,“衮绣坊”我就想写作滚绣坊,没有什么原因,喜欢而已。
所谓“衮绣”,指的是古代皇帝及位列三公者(太傅、太师、太保)穿的礼服。这要追溯到宋朝了,当时有位太子少保叫做元绛,做官时深受皇帝器重、百姓爱戴,退休后家就住这附近。
等到他去世苏州知府就在此地树了块“衮绣坊”的牌坊,既是纪念他,也是想沾他的光。也许是苏州的水多吧,滚绣坊也多了个三点水,变得更秀气了。
由西往东沿着巷子,两边既能看到寻常人家、各式各样的小店,也能看见高墙背后令人遐想的深宅大院。
在历史上,的确有不少显宦大族都居住在这里。被康熙称为“老名士”的清代剧作家尤侗的故居、太平天国梁王府、近代画家顾仲华、书法家蒋企范都曾住在这里。
清朝中期在滚绣坊还有个“吴氏继志义庄”,和苏州有名的范氏义庄一样,自然是当时苏州城吴氏用来管理族产、救助同族的地方。后来这里先是做了小学,70年代后变成了沧浪区少年宫,留下了不少80后的儿时记忆。
如今这里的门牌号改成了滚绣坊41号,成了远近小有名气的静思书院,由台湾慈济慈善志业基金会主持,庄严里透露着清雅。书院门前还有座桥,走几步便跨到了十全街。
过去大户人家在水城常乘船出门,家里过日子要用的东西也常走水路,因此会有私人码头,这里过去就是停船场,所以这座桥就叫“船场桥”。从前这里的河埠头经常热闹得很,葑门外的农民沿河道摇船进城卖菜,就在这里摆摊叫卖。
再往前走走,滚绣坊中段有条青石弄,5号的院子就是现代著名文学家叶圣陶在抗战前住过的。小院幽静古朴,几间极简的平房环绕一圈,庭园内栽有石榴、蜡梅、山茶……一年到头总能看见三三两两果实挂在枝头上。
据苏州作家陶文瑜回忆,有一回陆文夫提着一坛黄酒去北京看望叶圣陶,酒到正酣,叶老说,我在苏州还有一幢房产,给你派一些文化用场吧。于是在1988年,陆文夫主编的《苏州杂志》创办,苏州杂志社也就住进了滚绣坊青石弄。
陆文夫等人在青石弄叶圣陶故居合影
再往东还能看见苏州最早的涉外宾馆之一的南林饭店与永远门庭若市的同德兴面馆,街边还散落着不少有趣的小店,苏式的红白汤面、馄饨、啤酒、奶茶亦或是接待贵宾的酒席……截然不同的画风里,都是苏州人生活的本味。
在滚绣坊26号,是近代苏州画家顾仲华的老宅。如今这里还住着顾仲华最小的女儿和她相伴超过60年的老伴。虽然是深宅大院,却垂垂老矣,即使有阳光,也很难照亮长廊的尽头。
门外一街之隔,是车水马龙的十全街、凤凰街,络绎不绝的行人、游客们在追寻着美食、美景、新鲜的一切;而门内,生活气息浓郁的老宅里,却有着他们难以追寻到的携手白头。
一座宜居的城市,在某些个角落里时光总是很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