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就来讲讲河南人中的一位翘楚人物,他叫做张公艺。张公艺生于北齐二年,经历了北齐、北周、隋、唐四个朝代,卒于唐仪凤元年,享年九十九。原本叫做张艺,字千禄,后称张公艺,唐代郓州寿张古贤村(今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人。从小聪明,喜欢博览群书,有着过人的见识,以忍修身,家庭环境朴素又和谐。张公艺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治家有方的典范。关于他的事迹,历史上和野史上都有记载。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张公艺与班狗的故事。
根据民间传说,长江以南有班狗(这里的班狗意思是一大群、一大帮子)。这只狗是一只公义的狗。如果有人晚上走在山路上,班狗会跟着行人,一路护送他们,以避开山里的鬼怪和野兽的伤害。被警班狗护送的老人说:“如果你走在黑暗的山路上,听到身后的沙沙声,那是班狗的脚步声。你不能回头看。你一回头,班狗就以为你在向它打招呼,表示你已经到了安全地带,让它们回去。它们就会消失在夜色中。“这是人们对它的赞美。在乡下如果发生了一场争吵,就会有许多人都前来帮忙吵架。当你处于强势的一方事,软弱的软弱的一方就会说:“你家有很多班狗,一个接一个的上。”所以,“班狗”这是一个很难判断褒贬的词。
传说中的班狗是张公艺家的狗。张公艺家九代同堂,共有900多人,每个人都非常忠诚,家庭氛围也非常和睦,一片安宁,甚至家养的狗也很是忠诚。举个例子吧,有一次,一百只狗吃饭的时候到了,可是还有一个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没有来,这九十九个就拒绝先吃,它们非得等到一百只狗到齐了才开始一起吃饭。真是不得不说一句,够义气!
张公艺家九代同堂的事传到了唐高宗李治的耳朵里。高宗担心张家人口众多,团结一心,担心这张公艺家逐渐成了气候,并取代他的皇位。因此,他想将张公艺家拆散。因此,高宗利用封禅泰山这个机会。路过了张家以后,唐高宗很好奇地问张公艺:“你用什么方法治理这么大的一个家庭呢?”张公艺拿出一张纸,写了一百字,字字都是“忍”。唐高宗非常赞赏他,给他赐了个名字叫“百忍堂”。从那时起,张公艺也被称为张百忍。从那时起,张的姓氏大多以“百忍”作为他们的堂号,并被列为祖训。后来,张氏的其他族人将张公艺的事迹编辑整理成《张公百忍全书》。这本书中有一首《百忍歌》被广泛流传到世界各地。在明清时期,它几乎家家户户都知道。
这还不算完,唐高宗在赐完“百忍堂”之后,唐高宗又给了张公艺两个梨,并想道:“我给你两个梨,你们不是很和睦吗?看看你怎么能给这家900多人一同吃。”如果一个人没吃皇帝给的梨,那就是欺骗皇帝。张公艺心里明白了皇帝真正的意思?皇帝想测试他,看他如何治家。
两个梨,900人?这有什么办法吃啊?但是皇命又不可不为?张公艺不是一个脑筋转不过来的人,两个梨子,他怎么能打败他呢?于是张公艺想了一会儿。他作为一家之主,可万万不能因为这个事件杀死900多名家庭成员。他不慌不忙,想出了一个非常有效的解决办法。
张公艺让他的家人把两个梨打碎,然后倒进水里。他把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叫了过来。他首先喝了一口梨水,说道,梨水是皇帝赐予我们家的礼物,非常美味,所以900多人在家里一同喝赏赐的梨水。李治看到后,连连称赞张公艺乃神人也。
虽然张公艺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了这场关于梨的危机,但他无法挽救皇帝赏梨所蕴含的背后深意。梨和离是同音字。这不是一个好兆头。现代人在吃梨的时候需也有不分开吃梨的习惯。从这一点上,皇帝李治暗示张家想要分家。终于到了第十代,果不其然,孩子们互相争穿好衣服,分离之气形成了。张家在一起生活了九代,最终还是分开了。张公艺家养的100只忠狗也散落街头,变成了乐于助人的“班狗”。
张公艺的九代同堂行为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公艺死后,后人为了纪念这位贤人的“忍、孝”,还为他修建了“百忍堂”以示纪念。他的“百忍”治理思想和“百忍歌”在几千年的历史书中一直赫赫有名,受到世界各国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