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综合自:北京日报、广州日报、科技日报、全球时报、成都市公卫中心
自从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被人类发现以来,就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认知。近两天的发现,更是让人大跌眼镜,惊呼这个病毒到底有多强?!
发病前两天已有传染性
2月21日晚,白岩松特邀中国疾控中心应急中心研究员向妮娟,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邵新宇,解读最新疫情。
白岩松:最近有没有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影响了疫情防控决策的例子?
向妮娟:新冠肺炎病毒的潜伏期是14天,因此我们把14天做为隔离期。但是目前的变化是,我们了解到病人在发病的前两天,已经有了传染性。因此我们对密切接触者的判定也有了变化。
原来的标准是病人发病后接触的对象为密切接触者。但是现在的标准是病人发病前两天接触的人也是密切接触者,需要进行14天的医学观察。
患者尿液中分离出新冠病毒
继2月13日在患者粪便中检出新冠活病毒后,钟南山团队再次从患者尿液中分离出新冠病毒。
2月22日上午10时,广州市举行广州市科技战“疫”新闻通气会,邀请市科技局、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等单位负责人,围绕新冠肺炎检测、防控、治疗等应急科研攻关进展,通报广州市防控新冠肺炎科研攻关工作的措施、成效等情况。
在开展病毒溯源研究方面,钟南山院士团队专家、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赵金存教授团队联合广州海关首次从广州本地被感染的病例样本中成功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毒株,为进一步开展疫苗和药物研究打下基础。其后,该团队又从新冠肺炎患者的粪便标本中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近日,他们再次从新冠肺炎患者尿液中分离出新冠病毒,这对公共卫生安全防控有重要的警示和指导意义。目前,相关课题组正在围绕病毒的致病机制和药物治疗靶点等开展研究。
虽然从尿液中检测到了新冠病毒,但大家不必感到惊慌。目前还没有充分证据表明新冠病毒会通过粪便或尿液传播。此前钟南山表示,防范新冠肺炎,保持下水道通畅极为重要。新冠病毒并不一定通过消化道传播感染,而是因为下水道中污染物干了,又通过空气、气溶胶传播,人们吸入造成感染。这是最合理的解释。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录召则表示,对普通公众来说,饭前便后要认真洗手,如果家里没有确诊、无症状患者或密切接触者,卫生间做一般的清洁卫生就可以。
出院10天后核酸检测阳性
21日,成都一出院患者再次出现核酸检测阳性的消息在朋友圈广为传播。据报道,成都卫健委宣传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已证实此消息,该患者此前出院时各项指标已符合当时采用的诊断方案,目前已被重新收治。
该消息一出,立刻引起民众的不解和担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治愈后还会再感染复发?
01 残存病毒低致未检测到的可能性大
21日,南方医科大学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主任赵卫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理论上存在再感染的可能,但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推测极有可能是患者体内存留有病毒,出院时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检测出来。从报道看,该患者于2月10日出院,符合当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的出院标准,即连续两次、间隔时间超过24小时核酸检测为阴性。现在又检测为阳性,极有可能存在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虽然患者已经痊愈,从外在看没有症状,但体内可能还留存有病毒,只是数量很少,所以没有检测出;二是患者体内病毒数量并不少,超过了检测下限,但由于采样或检测过程中失误,致使检测出现假阴性。当然目前采用的核酸检测技术本身也存在一定比例的假阴性情况,具有系统误差导致的可能性。
“生活中,确实有一些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虽然患者已经痊愈,没有症状,但病毒依然可以在体内留存和排出,具有传染性,而且时间还很长,可以达数月之久。”赵卫解释,但新型冠状病毒是不是可以在人体内长期留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至于人们比较担心的痊愈后会不会再次感染?赵卫表示,这种可能性极低。因为人体一旦痊愈,体内就有了针对这种病毒的免疫力,所以再次感染的几率很小。但也有些病毒,像丙肝病毒,特别容易发生变异,使人体的免疫保护追不上其变异的速度,即会发生患者痊愈后,原有免疫力不能有效保护人体应对变异的病毒,会发生再次感染的现象。“但目前看,新冠病毒应该不存在这种问题,因为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患者来源病毒的基因组分析,其还是很稳定的。”赵卫强调。
对此,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雷学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引发类似情况的发生,最大的可能就是检测标本的差异,按照第五版诊疗方案,出院病人是对上呼吸道鼻咽拭子进行检测,这在疾病初期是合适的,随着病情后期发展,病毒在下呼吸道标本里检测到的可能性才是最大的。所以,新版诊疗方案对出院标准进行了修正,把下呼吸道肺泡灌洗液的标本检测作为出院标准。
雷学忠也认为,该患者再次出现阳性,更大的可能性是病毒持续、少量的存留,导致的一种延续状态。
该病例尚属个案,公众不必恐慌
赵卫表示,“目前发现的这一情况还要继续研判。如果只是个案,公众大可不必恐慌,而且就此判断当前防治方案是不是需要改变,也为时尚早。”“然而,如果在更多的治愈人群中发现有这种现象,那就要考虑诊疗救治方案的变更,比如是不是要增加核酸检测的次数等”。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权威专家也表示,他们一直在开会讨论这个问题,因为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新型病原,科学认知仍在不断完善,具体原因还要进一步研判。
事实上,在修订第六版诊疗方案时专家已考虑到这种潜在风险。在出院后注意事项中,特意增加了以下内容,“患者出院后,因恢复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感染其它病原体风险,建议应继续进行14天自我健康状况监测,佩戴口罩,有条件的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减少与家人的近距离密切接触,分餐饮食,做好手卫生,避免外出活动。建议在出院后第2周、第4周到医院随访、复诊等。”
雷学忠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现在临床出院对标本的检测要求更加严格,“原来连续两次检测为阴性满足出院标准,现已增加至3次。”
同时,他也提醒公众,不必对此过于紧张,该病例尚属极少数个体,即便再次检测出阳性,但从疾病表现来说,也不是很重的类型,只要通过进一步的隔离、处理,这类患者也可以得到较好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