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发布会,为何不谈芯片?

2023-09-26     单仁行

原标题:华为发布会,为何不谈芯片?

本文首发于“单仁行”公号,订阅“单仁行”公号

从企业家的角度探究商业本质

01

今天,我们开门见山,来聊聊昨天万众瞩目的华为发布会。

这场发布会,因为华为mate60系列的不宣而售,以及跟苹果新手机的正面交锋,饱受大家的期待。

整场发布会差不多有超过150家媒体进行了报道,特别是第三方的官媒也站出来进行了背书。

当然,刘德华的出场也为发布会添上了传播色彩,在各大短视频平台已经出现了非常多的切片内容。

至于为什么会请刘德华?

除了明星人设方便传播之外,我想也跟下面这个流传非常广的图有关,华为其实也是非常有网感,懂得玩梗去放大关注度。

当然,发布会不是我们讲的重心,我就直接总结三个点:

第一、公关大于广告,来自于第三方的宣传效果,远比品牌自己费心费力打广告要好很多。

第二、从华为发布的产品来看,华为在各方面都取得了突破,从“手机、手表、平板、耳机、电视、路由器到汽车”几乎涵盖了我们全场景的生活工作,万物互联的生态已经搭好了产品底座。

第三、华为的高端产品正在向消费品转变,不管是黄金手表,还是保时捷手机,它们身上都有着一股奢侈品的消费气息。

参考巴菲特愿意投资苹果的一个重要原因,苹果的产品并不像电子产品,而是越来越像一个消费品。

消费行业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那就是知名品牌会拥有非常稳定的客户和销量,不会受到技术的太大影响。

02

好了,发布会简单聊完,下面就聊聊今天要讲的重头戏了。

大家之所以关注这场发布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那颗“神秘的麒麟芯片”以及背后的工艺技术。

遗憾的是,余承东整个发布会并没有提起芯片,很多人都在说,这是不是耍猴呢?

其实,我们要能理解,因为芯片背后站着的不是华为,是整个产业链乃至国家的努力,是无数人的心血。

而且,有一句话叫“战报会骗人,但战线不会说谎”。

华为全场景产品的发布,mate60出货量上调2000万,苹果出货量预计下调1000万,已经代表了一些事正在发生,被卡住的脖子正在松动。

我们确实需要多一点耐心,毕竟产业升级从来都不是轻松的。

我从“半导体产业升级的困难”出发,我们来倒推在哪些方面,我们可能取得了突破?

我们的企业也能从现有业务出发,去找到一些商业共性,把技术向上升级,帮助中国在不同的产业,能够走到一个更高的位置。

03

技术壁垒

半导体是一个重资产,高风险,而且投资回报周期长的产业。

钱,只是一个基础问题,更主要的在于“市场”和“技术”两个层面的因素。

我们先谈一下技术壁垒,我把技术壁垒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经验,一类是专利。

半导体产业很吃经验,数字芯片的设计还好,在短期之内能出成绩,华为的麒麟芯片就属于数字芯片。

当然,不是说华为的数字芯片不够强,不够好,相反,华为是非常强,目前国内的数字芯片在全球可以说是和美国并驾齐驱。

但半导体不仅仅只有数字芯片,还有模拟芯片,还有射频芯片,以及被动元器件等等。

这些芯片设计和制造十分吃经验,因为只有资深的工程师才知道在设计和制造的时候,要避开哪些坑,这些都是用时间去积累起来的,没有捷径可走。

举个例子,有一种芯片叫做ADC,是把物理信号转化成为电信号。

全球最顶级的ADC只有美国的ADI能做出来,而ADI成立于1984年,那时候中国才刚刚改革开放不久。

仔细对比就会发现,今天全球知名的半导体少说也有30年历史,电脑巨头英特尔成立于1968年,手机芯片巨头高通成立于1985年,模拟芯片王者德州仪器成立于1930年。

越是高精尖的行业,越是吃经验,而高效的解决办法,并不是自己在内部培养,而是从外部挖人,或者是跟专业机构去学习和合作。

求知若渴般的把专业人才聚拢在一起,你可以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来解决经验上的差距。

04

专利壁垒

解决好了经验壁垒,还要面对专利壁垒。

专利是一个企业的实力象征,也是企业四大护城河之一。

在正常的商业活动中,专利可以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危机时刻,它就是企业的杀器。

华为的成功与对专利的重视密切相关,华为连续多年申请专利数量,都排在全球前三的位置。

但对手也很强。

比如说2018年,英特尔申请专利数量2499个,虽然比不过华为,但除了华为之外,当时的中国没有几家企业能达到英特尔的一半。

这些国际巨头们,长年累月砸钱搞研发,形成了强大的专利壁垒,等我们想要做的时候,就会遇到对方的专利封锁,有时候甚至是无法回避。

举个例子,三星半导体很强,晶圆代工份额仅次于台积电,这和梁孟松当年加入三星密不可分。

但台积电只用了一招专利诉讼,就直接让梁孟松离开了三星,三星最终也没能追上台积电。

同样,中国中芯国际的创始人,张汝京也是因为台积电的一纸诉状离开了自己创办的公司,中芯国际还赔了台积电2亿美元。

所以,专利一方面要进行交叉许可,换来别人专利的使用权;

另一方面必须要带动产业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大家一起探索才有可能换个路线,弯道超车。

05

生态壁垒

除了经验和专利壁垒之外,还有一个生态壁垒。

什么是生态壁垒?

就是整个产业链协同的状态。

生态壁垒是最容易被大家所忽视的,但这又是特别重要的一环。

半导体是一个相当长的产业链,包括IP、EDA、材料、设备、制造、封装、测试等等,一个环节都不能少。

这些大环节又牵扯到成百上千的小环节,环环相扣,构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生态。

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就是体现在于产品的兼容性和稳定性上。

有一位行业资深高管就告诉我,即使一些国产芯片价格看上去很便宜,但是产品长周期的稳定性不高。

一些产品稳定性不错,但技术支持做不到位,客户要花时间自己去摸索,这些都需要时间成本,最终下来并不见得比国际巨头的芯片便宜多少。

所以,这么一个生态壁垒,一定不能各自为战,不是今天我做你的,后天我做他的,而是相互协同,依存,我可能这3年内都是做你的,我专门有一个部门只为你提供服务。

当然,前提是一定有一套各方同意、认可的行业标准,标准才能塑造生态。

有一个带头人要站出来去领着大家前进,拿真金白银去鼓励大家往我这条线上突破,用我的方案,我的标准,去兼容系统和芯片。

国外的巨头基本上都是这么走过来的,在巨头的背后,有着无数依存他的供应链生态。

06

长尾效应

我们在研究当中还发现,半导体面临的另一大壁垒就是市场太过于细分。

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像英特尔、高通、英伟达那样,造十几款畅销的芯片就活了。

半导体产业的长尾效应十分明显。

我们从半导体需求的角度来看:

大多数的需求会集中在头部企业,这部分企业我们很熟悉,可以称之为头部的流行市场。

而分布在尾部的需求是个性化,零散的小量需求,由众多不知名的企业组成,我们可以称之为非流行市场。

它们会在需求曲线上面形成一条长长的“尾巴”。

所谓长尾效应就在于,假如把所有非流行市场累加起来,就会形成一个比流行市场还大的市场。

我们以光刻胶举例,这是一个十分细分的市场,因为不同的芯片需要用不同的配方,有些产品对光刻胶的需求量很小,光刻胶企业从中也只能获得比较少的营收。

以信越化学为代表的日本企业,它们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能够生产绝大多数光刻胶,虽然每一款营收很少,但芯片的种类很多,应用的场景更多,最终累计的营收就很高。

这种长尾效应不仅仅存在于光刻胶当中,还存在特种气体,电源管理芯片各个领域。

所以,一个产业的升级,不光是看到头部市场,更是要注重这些尾部市场,这些尾部市场当中存在着很大的发展机遇。

07

讲到这,大家也会发现,不只是半导体,我们的高端制造业,高精尖产业的发展路径,在底层的逻辑基本上都是相通的。

强大的专利壁垒,深厚的经验沉淀,完善的生态壁垒,长尾市场的把握。

任何一个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只有企业把这些都掌握了,循序渐进的往前走,互相配合默契,我们才能吃到一个完整高端产业的红利。

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华为不愿意提及芯片的原因,突破确实有,但想争夺任何一个高科技产业,实现产业升级的路径都不容易。

我们除了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还需要有“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智慧和耐心。

祝福华为,祝福华为背后众多隐藏了自己名字的企业,也祝福我们所有的企业,从经验到技术,从技术到产品,从产品到服务,逐步建立自己的生态,完成产业的向上升级。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efb10edd416f7bfe0f3c3ca4bb2d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