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业大摸底”看中国工业创新水平

2024-01-22     单仁行

原标题:从“工业大摸底”看中国工业创新水平

本文首发于“单仁行”公号,订阅“单仁行”公号

从企业家的角度探究商业本质

01

最近,有一个“中国工业大摸底”的故事在各大平台流传,看的人还不少,甚至还有学员转发给我看。

它说的是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我们有很多高精尖的行业壁垒和技术,被国外各种被卡脖子,于是,国家就来了一波 “ 工业大摸底 ” ,对市场上的企业和技术进行盘点,进行资源整合。

结果发现在这个行业被卡住脖子不能动弹的难题,在另一个行业早就被解决了,但是由于大家信息并不互通,都被蒙在了鼓里,一直到摸底才发现。

我也很好奇,在今天信息传播这么发达的年代,还会存在这样的信息孤岛吗?

02

我们选了两个流传最为广泛的故事。

一个就是航母上用的阻拦索。

讲的是什么呢?

我们在造航母的时候,发现造不出阻拦索,因为这根索绳要在很短时间之内,让降落的飞机停在甲板上,所以对材料的要求很高,原来以为只有国外能造,但是人家不卖。

结果在工业大摸底里,我们惊奇的发现,原来国内的私企,巨力集团早就生产了一大堆,不仅材料参数一模一样,国外之前还都是找巨力代工生产的。

困扰航母舰载机降落的难题一下子就被解开了。

老实讲,我一看完这个故事就笑了。

这几乎都不用去查证,就知道这个故事有问题,因为对于“航母”这种大国重器的项目来说,只有把每个环节上的问题都提前解决好,才会去启动项目,哪有事到临头再去摸底,再去公开招标的?

本着严谨的态度,我们又去查找了一下相关资料,结果也没什么意外,国产航母上80%的锁绳都是由全球最大的钢丝绳制造企业之一,国企贵绳股份制造的。

毕竟,国家标准也是它起草的。

当然,平白无故得到流量关注的巨力也很聪明,在自己2023年宣传片上偷偷放了点航母的照片蹭蹭热度,给营销造势。

但是在正式报告里,巨力可是从没有说过自己给哪家航母供过货。

03

航母阻拦索的故事容易看穿,但另一个故事,还确实不容易分辨。

它说了什么呢?

国家在开展工业大摸底的时候,发现钓鱼的爱好者,人手一把碳纤维鱼竿,强度甚至超越了军方水平。

军方一下子就惊了,我们还在苦苦卡着脖子,没想到钓鱼都能用上碳纤维了,然后一摸底,就摸到了光威集团。

这个故事真就真在,确实是光威集团突破了海外的技术封锁,实现了国产碳纤维在一些关键环节上的突破。

但取得突破的是光威复材,并不是光威渔具。

人家主营业务就是做军工业务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副业才是卖渔具。

而且,从财报里可以看出,碳纤维是一个产业链很长,工艺非常复杂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投入高、研发长。

一些高端领域,比如航天航空对碳纤维的应用场景有非常苛刻的要求,从设计、制造、到装备都需要匹配衔接。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碳纤维会长期受到限制的原因。

所以,碳纤维的突破也不是一两家企业的功劳,而是在于国家的整体重视。

碳纤维在2002年的时候,被列入了国家“863”专项,从产学研用各个方面进行融合突破,光威复材也是在那个时候被列入进了项目当中,在军工应用的牵引之下,逐步发展壮大,紧跟着军工的需求发展。

所以,到现在,军工也是光威复材占比最大的核心业务,

04

其实,我们把故事讲完就能发现,他们都有一个特征,虚虚实实,再加一点反转的情节,让我们听起来特别爽,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民族自豪感。

当然,我们确实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值得自豪。

但这并不意味着,突破国外的技术封锁、实现科技升级、产业升级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

如果大家有印象,在元旦的新年贺词当中,关于科技创新部分,讲到了具体的产品,原文是这么说的:

"经过久久为功的磨砺,中国的创新动力、发展活力勃发奔涌,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国产大型邮轮完成试航,神舟家族太空接力,“奋斗者”号极限深潜。

国货潮牌广受欢迎,国产新手机一机难求,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给中国制造增添了新亮色。”

也就是说,从国家层面认可了八个工业创新产品,C919大飞机、国产大型邮轮、神舟飞船、极限深潜、国产新手机、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

他们每一个的结果都来之不易,就像国产大型邮轮,即使是在技术引进的背景下,依然用了13年才完成了最后一块拼图。

像我们熟悉的国产新手机,华为Mate 60 pro更为艰难。

过去,华为只需要做好芯片的设计,利用台湾的半导体制造产能,就能在高端手机市场跟苹果硬碰硬。

但是,美国的制裁改变了一切,华为开始投入资源扶持大陆的芯片制造业,从高校联合研发,到产业链上游寻找伙伴。

华为用四年多的时间,一步一步完成了艰难的升级,不仅是100%成为了国产制造,底层的操作系统也迭代成了鸿蒙。

作为创业者,其实我们能够看到未来的一景,接下来,在各个领域实现自主研发,完成国产替代的趋势一定是大势所趋。

这是一个不断求索,不断开放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需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借助于各方力量,从科研先驱的研究,到供应链上下的配合,再到企业为具体的产品和应用场景投入无数资源,经历不确定性的伟业。

2024年,是属于科技创新的一年,希望我们能看到更多的企业和产业实现突破,走向专精特新,借助“互联网”这个天配,能够让我们的生意既专也大。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61c5e87f862950645616cb53081fac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