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本文内容主要整理自张紫屏《论素养本位学习观》、陈佑清《“核心素养”研究:新意及意义所在》等,其中也参考了其它网络文章,特此鸣谢,供大家参考。
“素养本位的学习观”的目的,如茅于轼先生所说“是为了受教育者本人,不是为了别人。……教学生会考试,会解题,将来能在社会上立足,谋生。这就是现在教育的终点。这里缺的是人生意义的追求,生活的美满。活一辈子,是别人的工具,或者是自己的工具,而目的是不明的。”
学习的价值不在于进行知识堆积而在于帮助学生发展习得知识所必须的认知工具和学习策略,使他们能够交互式使用信息工具、能够在异质群体中有效互动,具有自主性和反思行动等素养,成为具有独创个性与道德完整的终身学习者。
核心素养是优质生活之所需,是不同学习领域、不同情境中都不可缺少的共同的最低要求,是重要的、必要的、也是关键的素养。
何谓核心素养?DeSeCo项目是从功能论的角度界定素养的,认为核心素养是一个动态的和整合的概念。它有以下三个特征。首先,核心素养是能够应对复杂情境中工作的要求并成功开展工作的能力。其次,核心素养是比知识、技能等更宽泛的概念。它是相关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和情感的集合体。最后,核心素养是基于行动和情境导向的。即偏于从具体生活情境中的成功行动的角度界定素养概念和确定素养要素。
欧盟的核心素养框架对素养和核心素养作出了如下的界定:“素养是适用于特定情境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综合。”此处情境是指个人生活面临的情境,如社会情境、职业情境等。“核心素养是所有个体达到自我实现和发展、成为主动的公民、融入社会和成功就业所需要的那些素养。”
“素养本位学习”试图革新传统学习将学校与工作生活问题割裂开来的积弊,实现学习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融合,以期为劳动力市场培养充分的具有良好问题解决能力的雇员,为社会良性运转输送大量具有良好素养的负责任公民,使每一个年轻人都能为未来生活和工作做好准备。
“素养本位学习观”的内涵与价值至少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01
学习即解决问题
由于基础教育学习的目的是“基于学生个性发展和长远发展,为学生当下和未来发展输入力量,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这就决定“素养本位”的学习观需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那么这种素养从何而来?最根本的就是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来。
这里说的解决问题,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活动,不是简单的为问题找一个“标准答案”,否则它与传统应试教育就没有本质区别。
问题要立足于学生的经验,以帮助学生尽可能地从经验中学习,逐渐习得在
真实情境中可迁移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素养。
北师大肖川教授认为:“从学科角度讲,要为素养而教(用学科教人),学科及其教学是为学生素养服务的,而不是为学科而教,把教学局限于狭隘的学科本位中,过分地注重本学科的知识与内容,任务和要求,这样将十分不利于培养视野开阔、才思敏捷并具有丰富文化素养和哲学气质的人才。”
02
学习即协作
基于经验主义的学习观要求承认学习的社会性,就是说,任何学生总是生活在特定的时空中,个体与环境存在着互动,学生是“学习共同体”的一员,因此需要通过倾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不同观点,与他人协商和分享思想等方法,发展合作与沟通、批判与反思、包容与理解、关爱与同情等素养。
协作学习承认个体的差异性与个体的不完美性,认为学习是在与他者的交往中不断完善自我的。所以协作即是一种学习方法,又构成重要的学习背景。
“素养本位学习”是一种关心伦理之下的学习。
03
学习即对话
未来社会,具备复杂交流的能力是学生学习的一大责任。
学习被理解为在对话活动之中,“对话”不是把习得知识视为个人的掌握和独吞,而是人们一起共享知识,知识是公开的和开放的。
“对话学习”的起源可追溯到柏拉图以及苏格拉底,其传统借助杜威和维果茨基的现代学习理论得以传承。
“对话”的“轴心”依然是在同客观世界对话中实现探究与表达,其本质还是探究活动,但这里的探究已超越了“个人主义”中心,将探究建立在关系之中,并以关系认知为基本特征,对话绝不仅仅是学生投入一项具体任务的策略,也不是漫无目的的闲谈,而是带着共同目标,借助各类“媒介”,调动各种资源,通过协作、倾听、理解、尊重、包容而实施的问题解决过程,过程与结果都嵌入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
“素养本位的学习观”要求教师始终坚守“素养本位”的教学原则,它意味着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紧紧围绕学习者的素养养成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