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名篇鉴赏(三十)| 毛文锡《应天长》

2023-08-28     小楼听雨诗轩

原标题:唐宋词名篇鉴赏(三十)| 毛文锡《应天长》

唐宋词名篇鉴赏(三十)| 毛文锡《应天长》

平江波暖鸳鸯语。两两钓船归极浦。芦洲一夜风和雨。飞起浅沙翘雪鹭。 渔灯明远渚。兰棹今宵何处。罗袂从风轻举。愁杀采莲女。

把这首《应天长》当作别情词解读,上下片在时间上似有龃龉。上片既说“芦洲一夜风和雨”,分明应是“昨宵”,但下片又说“兰櫂今宵何处”。上片所写“一夜风雨”过后,应是白天,过片“渔灯明远渚”,分明又是夜景。上下片的时间关系,衔接不起来。如果说上片写昨夜,下片写今夜,中间隔着一个白天作甚?且昨夜和今夜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是难以说清楚的问题。

但是我们又不忍心放弃这首词,因为这首词的每一句都吸引着我们,让我们获得一种直觉的美感享受。转换一种思路来解读这首词,不再把它当作一首别情词看待,就可以避开上下片在时间上的说不圆处。这首词的性质大约就是江上即景,是几个印象式的速写画面的并置,上下片的前两句与后两句之间,上片与下片之间,没有脉络上的必然联系,是各自独立文本句组和意义单元。

先看起二句“平江波暖鸳鸯语。两两钓船归极浦”,这两句描写晴日江景,一江暖水,波平浪静,鸳鸯在水面上悠闲自在地游戏,时而发出噰噰和鸣声。傍晚时分,渔船两两结对,彼此招呼着,驶回远处的水边,岸上是他们休憩生息的家园。这一组画面,温馨和美,从容悠闲,可以取名为“晴江晚归图”。“芦洲一夜风和雨。飞起浅沙翘雪鹭”二句,与前两句在内容上互不连属又构成对比,前两句写的是平江晴日向晚,这两句写的芦洲风雨之夜。一夜风雨萧瑟,洲渚上的芦苇倒伏在沙水上,夜宿的鹭鸶受到惊扰,张开雪白的翅膀,不安地鸣叫着,四散飞去。这一组画面,仓促散乱,惊惶不安,可以取名为“芦洲夜雨图”。但这并不是说,这幅画面就让人感觉不美,想象风雨吹打芦苇叶片发出的一片声响,想象芦苇在风雨中摇晃不停、倾斜倒伏的样子,想象鹭鸶惊飞时雪白的翅膀画出的弧线,各自都具有一种别样的美感。前两句的闲适安恬是一种美,后两句的惊恐骚动是另一种美。

换头两句“渔灯明远渚,兰櫂今宵何处”,描写暮色苍茫之中,远处的渚岸边渔灯明灭,辛劳一天的渔家已经入睡了吧。这时候,暮发的客船还行驶在烟波江上,游子的心里忐忑着,还不知道今宵泊舟何处安歇。这一组画面,明暗映衬,怅楚悲酸,可取名为“暮江客舟图”。游子对前路的忧念,表现为心理时间的超前和心理空间的位移。这两句虽造语“简质而情景具足”(况周颐《餐樱庑词话》),是不可多得的佳句,北宋柳永《雨霖铃》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于此当有借取。后结“罗袂从风轻举。愁杀采莲女”二句,描写采莲女迎风站在岸边,挥动衣袂,与荷塘里嬉戏一天的少年招手作别,看着少年的采莲船消失在迷濛夜色里,内心感到极度的愁苦悲伤。这一组画面,翩若惊鸿,意深韵远,可取名为“莲舟挥别图”。

作出以上印象拼贴式的解读,主要是为了给出一种新的思路,从而把这首词的文理意脉解释清楚。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否定江上送别的说法,只是质疑这种说法前后龃龉的说不圆处。如果非要坚持江上送别的说法,我们也可以试着再把全词串讲一下。上片第一二句,是写分别之前美好的日常生活。第三四句描写的风雨萧瑟之景,是对一二句里的理想生存状态的打破。所谓天有不测风云,傍晚时候天气尚且晴好,入夜竟是风雨大作。恶劣的天气变化,是对人间离散变故的隐喻和衬托。下片前二句从行者的角度表现离别,突出的是前路茫茫的怅惘之感。后二句从送者的角度表现离别,抒发的是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至于上片与下片之间隔着的那个漫长白天,则是用来置酒话别的。这样说也不是凭空杜撰,信口开河,如所周知,唐宋时代的送别分两种情况,一是傍晚设下别宴,饮酒叙话一夕,平明时分,折柳分袂,行人登程就道。一是早晨设下别宴,饮酒叙话一天,黄昏时分,折柳分袂,行人登程就道。毛文锡这首《应天长》,应该属于第二种情况,只是词中没有明白写及而已。

于是读者又有疑问了,怎么前面说这首词是江上即景的印象拼图,后面又说这首词写的是江边送别情景?我们的回答是:文本解读的原则,就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即可,而不必执念于一说。有道是“诗无达诂”,仿照这句话,我们也可以说“词无达诂”。如是而已,岂有他哉!

杨景龙,笔名扬子、西鲁、南乔,河南鲁山人。二级教授,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年度人物,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散曲研究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成果鉴定专家,搜狐教育全国分省十大最受欢迎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诗歌教学、研究工作,兼事诗歌创作。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中国韵文学刊》《诗探索》《词学》等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中国古典诗学与新诗名家》《古典诗词曲与现当代新诗》《传统与现代之间》《诗词曲新论》《不薄新诗爱旧诗》《花间集校注》《蒋捷词校注》等专著10余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等10余项。在《奔流》《河南诗人》《中华诗词》《小楼听雨》等刊物和平台发表诗作300余首,编有个人诗选《餐花的孩子》《时光留痕》《与经典互文》等。论著入选“中华国学文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推荐书目”,获评中华书局年度十大好书、中原传媒好书、中国读友读品节百社联荐优秀文艺图书,多次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夏承焘词学奖、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暨孟浩然新田园诗歌奖理论奖等奖项。

编辑/章雪芳 审核/小楼听雨 校对/冯 晓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e2531e0678bcfd934430b4ccf7741d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