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王救狗
在梵予王治理波罗奈国期间,菩萨曾转生为一只狗王,世上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狗们都归它统领,而它就住在波罗奈国城中一个很大的墓地中。
有一天,国王驾着一辆用黄金和宝石镶嵌而成的御车,到城外的御花园去踏青。由于气候宜人,花园的景致优美,所以一直玩到日落,国王才回王宫。因天色太晚,马车夫就把御车连同车上的辕具(驾驶牲畜用的车具)和套马用的皮带都放在王宫的大院里。
没想到,这天夜里下了一场雨,雨水淋湿了辕具和皮带,散发出一种皮革的腥臭味。这股气味,恰好被宫中喂养的几只御狗嗅到,们从窝中爬出来,把这些被雨水浸泡而变得十分松软的辕具和皮带全部吃光了。
第二天,国王准备到城里去巡视,正打算乘车的时候,马车夫慌慌张张地跑来告诉国王:“陛下,御车上的辕具和皮带不翼而飞啦!”国王立即派手下侍从去调查。过了一会儿,侍从便回来报告说:“地上留下了狗的脚印,是狗把辕具和皮带吃了。”
国王听罢,顿时暴跳如雷,立刻传令:“除了我的御犬之外,给我把世上所有的狗全部杀掉!”于是,国王的杀狗令遍布全国的各个角落,臣民们遵照国王指示,开始对狗进行大屠杀。
狗儿看到自己的同胞每天都要大量地被人们杀死,既愤恨,又害怕,纷纷逃到狗王所在的墓地,以躲避人们的追杀。“他们惊慌失措,成群结队地跑到这里来,是什么原因呢?”狗王看到自己的居住地每天都有大批的同胞涌来,一时不知外头发生了什么事,便向属下问道。
属下对狗王说:“也不知道咱们同族的哪些狗贪嘴,吃了国王御车上的辕具和皮带,惹得国王大怒。因此下令让世上所有的臣民都来杀我们。现在只有您这里还未被臣民发现,所以狗儿们都到这里来避风头。”
属下又说:“国王在下令杀狗之前,有些大臣认为偷吃的是御狗,可是国王说‘宫中的御狗,都是吃精美的鲜肉长大的,不可能去偷吃坚硬的辕具和皮带’。”
“不管怎样,现在做贼的恶狗平安无事,善良的好狗却无辜遭到杀害,我一定要把恶狗的事迹揭露出来,用事实教育国王。”
狗王坚定地说:“我现在就去面见国王,把真相弄个水落石出。”
于是,狗王走出墓地,当快要走到市民聚集的地方时,狗王双手合十,心中不住地祈祷:“我为搭救狗族众生,冒死去见国王,祈愿佛陀保佑我平安无事。”狗王发此心愿,果然感动上天。在它进入王城后,竟没有一个臣民对他棍棒相加。就这样,狗王平安地来到王宫门前。
它看准机会,躲过了守卫的视线,跑进了王宫大门。等到侍从们发现它的踪迹,前来追打时,它已经躲在国王大殿的宝案下了。国王喝住了侍从,想听听这只胆大包天的狗跑到自己面前,有什么话说。狗王从宝案下,看到国王喝住了侍从,便鼓起勇气爬了出来,跪在国王面前,说:“让臣民们杀狗的命令,是大王颁布的吗?”
国王点了点头。
狗王又说:“不知它们犯了什么罪,惹得陛下如此震怒?”
国王说:“哼!它们不懂礼法,偷吃了我的辕具和皮带。”
狗王问:“您知道是哪些狗做的坏事吗?”
“肯定是那些穷极了、饿极了的狗。”
“哪些狗才算是穷极了、饿极了的狗呢?”狗王又问。
国王回答:“臣民杀害的,能够看见的狗都是穷极了,饿极了的狗。”
“依照大王的意思,您豢养的御狗是可以不杀的?”
国王点头表示同意。
狗王义正辞严地说:“大王不是因为狗贪食,吃了御车上的辕具和皮带才下令杀害它们的吗?可是现在又说王宫的御狗可以不杀。如果宫中高贵的御狗可以安然无恙,那么,岂不等于只杀害那些贫困无依的弱狗。大王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公正的。”
国王听狗王说的也有道理,便问:“那你说该怎么办呢?”
狗王说:“大王之所以不杀宫中高贵的狗,是因为大王认为御狗没有贪食辕具和皮带,那么,即使真的是贫弱的狗偷吃了您的东西,也不过是极少数,可是大王现在下令杀害的那些狗,绝大多数却是无辜的。从道义上讲,这些无辜的生命,除了生活贫困以外,本质上与宫中高贵的狗又有哪些区别呢?我想,大王应该立即下令停止臣民杀害无辜的众生,然后找出真正偷吃的恶狗!”
国王听了狗王的陈述,觉得自己的做法的确有欠公允,就对狗王说:“那你知道是哪些狗偷吃了我的东西吗?”
“我当然知道!”狗王肯定地回答。
“那就快些把它们找出来治罪吧。”国王说。
“偷吃大王辕具和皮带的,就是宫中的御狗。”狗王说。
“我不信。”国王摇头说。
“我可以给大王您拿出证据来。”
狗王就让国王把御狗全部牵到了殿前,又让侍从带来了一些乳酪和吉祥草。接着,狗王对国王说:“请大王把吉祥草掺到乳酪里,让这些狗吃下去。”
国王命侍从拿掺了吉祥草的乳酪喂御狗,不一会儿,这些高贵的狗大吐了起来,把那天吃下去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消化的辕具和皮带全都吐到了地上。
国王看到偷吃御车辕具和皮带的,果真是自己的御狗,不仅难堪而且后悔,立刻下急诏通知臣民:“偷吃辕具的狗已经找到了,不要再杀狗。”
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国王还下令,今后,任何人不能擅自杀狗。菩萨用自己的智慧的慈悲保护了众狗,化身狗身度化畜生道,大慈大悲!
一牛断三命
佛住世时,弗加沙王由于读诵了《十二因缘经》,体悟到昔日所追求的财、色、名、食、睡等五欲之乐,原来是烦恼的根本。于是,弗加沙王召集群臣,宣布将王位传给太子。之后,便自行剃发出家,发心追随佛陀修行。
这天,他前往王舍城托钵乞食,没想到在城门中被一头刚生产的母牛触抵而死。牛主人认为这只母牛是不祥之物,心生恐惧,便将牛转卖给他人。买主牵着母牛到河边喝水时,却被母牛从背后用角攻击致死。买主的儿子非常气愤,立刻将母牛杀了,并把牛肉拿到市场上卖。当时,有一位乡下人非常喜欢吃牛头肉,便买了牛头肉并用扁担担回家。在离家约一里多的路上,他把牛头挂在树枝上,坐在树下休息。过了一会儿,牛头因绳子忽然断裂而落下,牛角正好刺入乡下人的头中,此人当场死亡。
听到这头母牛一日之间连杀三人的消息,与弗加沙王非常友好的瓶沙王感到十分奇异,便带领群臣来到佛前,恭敬顶礼后请示:‘世尊,有一头母牛,一天之内连杀三人,是什么样的因缘,而有如此的果报?请佛慈悲开示。’佛告诉瓶沙王说:‘罪报有其原因,并非只是今生所看到的结果。’瓶沙王至诚祈请佛陀开示其因。
于是佛陀娓娓道来:‘过去世时,有三个商人一同到他国经商。有一次,寄住在一位独自居住的老妇家中。寄宿本应付食宿费,但这三个商人见老妇无人照应,便存心赖帐,于是趁其外出时离开。
老妇回家后发现商人们不在,便去询问邻居,才知他们已偷偷离去。老妇心有不甘,非常气愤地追了出去,直到精疲力竭,才追到这三个偷跑的商人。老妇生气地责备他们,并要求商人偿付食宿费。
但是,这三人不但不肯认帐,反而还说:‘你这贪心的老妇,我们已付过帐,你怎么还来讨钱?’说完,便对老妇又打又骂。
老妇势单力孤,既心有不甘又无可奈何,于是诅咒商人们:‘我只是一个穷困无依的老人家,你们竟然忍心欺负、打骂我!我老了,也没有力气向你们讨回公道,但你们加诸于我身上的种种恶行,我绝对不会原谅。我发誓,下辈子只要再相遇,一定会杀了你们,即使你们已修行成道,也要取你们的性命,才肯罢休。’
佛陀告诉瓶沙王:‘当时那位孤独无依的老妇,就是现在这头母牛;而那三位商人,便是被牛触死的弗加沙王等三人。’接着又开示:‘以恶劣之言谤骂、污蔑、欺凌他人,怨恨从此而来。若以谦让、恭敬的言语待人,不但不会结下恶缘,也不会产生怨忿。所以说,口出恶言,犹如口含一把利斧,随恶言而出,就会伤人伤己。’瓶沙王及大臣们闻佛所说,皆更加深因果的道理,欢喜奉行佛陀教诲。
离欲解脱大丈夫
佛陀在古印度舍卫国给孤独园弘化时,有一天,一位比丘来到佛陀的住止之处,恭敬地顶礼佛足后,退坐一旁,然后向佛请法:“世尊!常听闻佛说‘大丈夫’。请问世尊,什么样的修持足以称为大丈夫,又如何不能称做大丈夫呢?”
佛陀告诉比丘:“太好了!你能问如来‘大丈夫’的真义。请仔细听!并且用心思惟我所说的道理。”
“如果比丘集中心念专注修习身念处观——观身不净,当他修习身念处观后,内心仍然离不开种种欲望,不能从中得到解脱、尽除一切有漏烦恼,这种修行人就不能称其为大丈夫。为什么呢?因为心被欲念缠缚,不得解脱。再者,如果比丘修习受念处观——观受是苦、心念处观——观心无常、法念处观——观法无我,可是内心仍然离不开种种的欲求、想望,不能得解脱、尽除一切有漏烦恼,这种修行人也不能称其为大丈夫,为什么呢?因为心被种种欲念缠缚,不得解脱自在。”
“如果比丘专注一心修习身念处观,心因此能够远离种种欲望而得到解脱,并尽除一切有漏烦恼,我说这种修行人,足以称之为大丈夫。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已经得到解脱自在。相同的道理,如果修行人修习受念处观——观受是苦、心念处观——观心无常、法念处观——观法无我,当他依身、受、心、法四念处专注修持、落实观行,使心远离贪爱、欲染,并从中得到解脱、尽除一切有漏烦恼,这种修行人足以称之为大丈夫。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已经解脱烦恼缠缚,得到自在。所以,这就是大丈夫与非大丈夫的区别。”
佛陀开示后,在座的比丘们闻佛所说,皆法喜充满,顶礼佛足,退而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