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义]是个贬义词
最近发生了两件事,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追求完美主义对个人幸福的影响。
第一件事是,朋友因和老公的矛盾而郁郁寡欢,而那些矛盾在我看来,完全可以用一种中和的方式去解决,但朋友认为“结果不是我想要的,就相当于没解决”。最终,两人的矛盾越积越深,朋友因此患上了轻度抑郁症。
第二件事发生在我自己身上。有好几次,我因写不出一篇好的文章,或是做不出一个让自己满意的视频,而焦虑烦躁,最后只能在煎熬中虚度一整天。
“做不到最好,我就干脆不做了”——这是完美主义者的信条。朋友为了追求理想的调解结果,不愿意为退而求其次的调解方案而妥协。我为了追求理想的创作效果,宁愿干耗一天也不肯动笔。
结果如何呢?
朋友为追求完美主义付出了健康和家庭幸福的代价,而我也因此付出了时间、精力、内耗、金钱(浪费了一天的赚钱机会)的代价。
因此,综合来看,[完美主义]这个词,绝对不是一个褒义词,它所能产生的那些价值,对个人幸福而言毫无帮助。
丘吉尔早就说过:
“完美主义让人瘫痪”。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不顾一切的追求完美主义呢?
因为——
我们太害怕失败了
没错,完美主义者之所以会偏执地追求完美,就是源于对失败的恐惧。
《拖延心理学》这本书,对完美主义下了这样的定义:完美主义者因为害怕自己不足被人发现,害怕自己用尽全力还是做得不够好,于是选择用拖延来保护自己,将拖延作为心理防御策略。
因为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的不足,所以当我们做不到最好的时候,我们就会用无为主义来掩饰自己的不足。
因为,什么都不做,别人就不会对成果进行评价,这样我们就能避免面对批评:
对于我而言,如果写出的文章不够完美,那么读者或同行就会对我产生一些负面评价,而我自己对自己的写作能力也会产生怀疑。我无法面对这样的后果,因此我选择不动笔。
对于深陷于婚姻矛盾的朋友而言,只要矛盾调解的结果没有如她所愿,她就觉得自己没有得到伴侣的重视,她接受不了那样的结果,因此她选择冷战。
对于混迹职场的人而言,只要工作没有做到尽善尽美,他们就无法交付,因此常常用5个小时去完成别人1个小时的工作量,总是把自己搞的身心疲惫。无力招架时,要么辞职,要么生病。
而对于那些在人际关系上追求完美的人来说,只要有人不喜欢自己,就证明自己是个失败者。为了避免这种受挫感,他们逃避各种社交。以此来维护良好的自我感觉。
由此可见,完美主义的深层根源就是对失败的逃避,而完美主义发展到最后,就是“无为主义”,因为“不做没挑剔,不做即完美”。
因此,才会有那句先“完成再完美”,因为“完成”怎么也比“什么都不做”要好。
说到底,追求完美主义,是一种心理障碍。彻底根除没那么容易,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小技巧,来帮助自己减少追求完美主义的执念。
三个小方法,让你敢于不完美
寻找身边的不完美
在《伯恩斯新情绪疗法》一书中,作者提到了一个小方法:寻找身边的不完美。
当你发现身边“万物皆不完美”时,你会反问自己“为什么我就非要追求完美?”。
在经过试验以后,我发现这个方法是有一定条件的。
因为,我们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会有一些“隐性对比”。
我们会无意识的把自己的工作成果和更牛的人去对比,把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更厉害的人去对比,把自己的婚姻和婚姻美满的朋友进行对比……总之,不管你在什么领域、哪件事上追求完美,你都会在无意识中,用牛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因此,我们要想真正让自己认识到“万物皆不完美”,那我们就应该从更牛的人身上入手——找出你羡慕的牛人的不足。
你觉得某位同事工作能力比你强,那你看看他在工作上有没有局限和欠缺之处呢,他或许业务能力很强,但做事务性工作却不够细心;他或许文案能力很牛,但和别人的沟通能力却差的一批。如果他真的面面俱到,那他应该身居要职,你再去观察他的人际关系、身体健康、家庭关系等等,都是完美的吗?
对于我而言,我常常羡慕大佬的写作水平和效率,但如果,深入挖掘,我也能看出那些写作大佬的欠缺之处。而写作效率,则是他们长期阅读和锻炼的结果,这一点是我目前达不到的,因此,我没有理由逼自己达到大佬的水平。
一旦我们深挖牛人的“不牛之处”,并找到他们之所以比我们牛的原因,我们就少了逼迫自己的理由,那必然会减少我们追求完美主义的执念。
用评分的方式,来对比“完美”和“完成”的价值
对于写文章来说,写出一篇优质好文,确实是令创作者欣慰的事。
但怕就怕在,写出优质好文的代价太高。
比如,一篇完美的优质好文的创作时长是10个小时,而一篇较好的文章的创作时长是5个小时。如果给它们分别打分,完美好文:100分,较好文章:80分。那么按照分值来看,到底是1个100分价值高,还是2个80分价值高呢?
显然是后者。因为对于创作者来说,100分的优质好文可遇不可求,即便你花了10个小时去打磨、润色,你也不一定能炮制出让自己满意的文章。再进一步讲,即便文章令自己满意了,也未必能得到读者的认可。这样的结果,于创作者而言更加扎心。
评分制放在职场上,也同样如此。你可以在8个小时内用较好的水平完成所有任务,也可以用12个小时把每项工作都做到完美无瑕。但前者有更多的时间去精进自己的专业能力,后者则忙到没有时间成长。
把完美和完成的价值兑换成分数来重新对比,我们才能直观地认识到两者的整体效用。
实在无法开始时,想象不完美的后果
前面说到,我们之所以追求完美,是为了避免失败。这很可能会导致我们“什么都不做。”
那如果,我们真的到了无法开始的地步,应该如何驱动自己做出行动呢?
有一个方法非常有效,那就是——想象不完美的后果,然后再对比什么都不做的后果。
在工作上,做得不够完美,顶多会受到来自老板、客户的批评,大不了重新做,力争下一次做得更好。
而“什么都不做”,会让我们“越来越无法开始”,继而让我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最后,在焦虑和烦躁中,要么我们胡乱做完了工作,要么我们根本没有完成工作。
对比一下,不完美和胡乱做、没做完,哪个结果好一点,显然是前者。
因此,才有人会说——“不完美”才是真正的完美。
〖写在最后〗“追求完美”本身就是“做到完美”的阻碍,因为,偏执会让我们变得小心翼翼、裹足不前:路越窄,我们越是不敢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