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为失败找理由——自我设限者的求败游戏

2020-01-07     泰迪抱枕


关键时刻总掉链子

小曼是我同学的妹妹,前几天聚会,她讲了一件有点“邪门”的事儿。她说,只要是明天有重要的工作,比如,会见大客户、做述职报告等等,她总是会在前一天出各种“幺蛾子”。

最近一次是接待公司总部的大领导,前一天晚上小曼吃了小龙虾,还喝了冰镇啤酒,又吐又拉,折腾了一整夜。第二天,小曼顶着黑眼圈、拖着虚弱的身体,勉强完成了接待工作,但最后还是被上司狠狠地骂了一顿。

小曼很委屈,自己明明准备的很用心,但每次都会给自己使绊儿,似乎冥冥之中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干扰着小曼在重要场合的表现。

其实,小曼在关键时刻给自己使绊儿的行为,很多人也有。比如:

论文截止日期之前,有意无意的拖延;

重要演讲前日,熬夜追剧把自己折腾到失眠;

离考试越来越近,自己的身体却各种出问题;

这些看似“离奇”的情境,其实是我们的潜意识推动的结果,这种在“关键时刻给自己使绊儿”的行为,有一个专业的心理学术语,叫做[自我设限]

[自我设限]——想避免失败,却也阻止了成功。

[自我设限]是由Berglas和Jones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一个心理学定义,指的是:

在重要表现之前,人们为了回避或降低因表现不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能够将失败原因外化的行动和选择。

换句话说,在重要表现之前,因为害怕失败,有些人会在无意识之中,做出自己给自己使绊儿的行为,就是为了给可能的失败结果,提供一个外化的理由。

比如,前文中的小曼,因为第二天要接待大领导,前一晚吃不健康食品,导致拉肚子。如果第二天表现不好,那幺小曼可以把所有的责任,推到“拉肚子”这件事上。


这种看起来有点得不偿失的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个体的自尊心,比如,当个体表现失败时,外界和他自己,都会把失败归为外因。但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成功的可能,因此,大部分[自我设限]行为,都会使个体走入一个尴尬境地——成功不足,失败有因。

这种情境在现实中呈现状态就是——个体总在给自己“没有成功”这件事找理由,比如——

“我表现不好,是因为昨天失眠了。”

“我状态不好,是因为身体不舒服。”

“我报告写得差,是因为时间太紧张。”

诸如此类,“自我设限者”总能在各种条件下给自己制造各种不成功的理由,可悲的是,为了制造失败理由,他们也同时放弃了成功的可能。

[自我设限]行为的深层原因

对“努力"的错误认知

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就在向我们传达一种信息——聪明远比努力更优越。

比如,你一定听过这样的话:

“这孩子特别聪明,就是不用功。”

“我们班某某学习特别刻苦,但考试成绩一般,还是脑子不灵光。”

甚至连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都会回避“自己努力”这件事,于是就出现了很多“嘴上说着没复习,一考试就拿第一”的事例。

从这一点来看,那些假装佛系的好学生,并不是在装逼,而是社会认同在引导他们——聪明比努力,说出去更光彩。

而这种意识形态和[自我设限]的关系就是——个体的自我设限行为,比如:拖延、失眠、让自己生病等等,都为失败提供了与智力无关的理由。

换句话说,当个体表现失败时,他可以说:“我之所以没成功,是因为没时间准备”,而不是“我之所以没成功,是因为我笨”。

显然,承认自己“不努力”,远比承认自己“笨”,更容易让人接受。

为了避免让别人觉得自己“笨”,人们制造的各种“不努力的理由”。

《奇葩说》有一期辩题是[TA真的很努力,是不是一句好话?]。不说辩手们为此展开的唇枪舌剑,但从这个辩题来看,我们就能明白:夸别人努力,可能会让人家不舒服。因为,对有些人来说——承认自己努力,也就相当于,承认了自己“不够聪明”。

但其实,这种认知恰恰是社会强加给我们的,我们从小耳濡目染,便认同了这种“聪明比努力更优越的”价值观。

根深蒂固的[固定型思维]

《终身成长》这本书里,把人的思维模式划分为两种——

[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

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相信能力是可以随着学习得到提升的。而被固定型思维捆绑的人,更看重天赋和资质,他们相信个人的能力是一成不变的。

作者卡罗尔·德韦克在书中写道: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会把发生的负面结果当成衡量自己能力和价值的标尺”。

也就是说,固定型思维模式者会放大失败结果的影响,以至于波及到他们对自我能力和价值的认知。

如果你是一位固定型思维者,你可能有过以下心理活动:

“这次数据又出错了,我怎么这么笨”

“会见大客户时说错话了,我怎么这么没用”

“这个月业绩没达标,我真的太失败了”

这种把一个失败结果和自身能力强行关联的行为,会让个体对失败产生巨大的恐惧。

为了避免这种对失败的恐惧,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做出了种种负面行为,提前制造了理由,为可能的失败结果,提供了外因,以剔除他们对自我能力的怀疑。

“优秀才有价值”的扭曲信念

国内著名的心理学家曾奇峰,曾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女性来访者问他:如果满分是100,你会给我打多少分?

曾老师很为难,因为任何评价都是主观且会对来访者造成影响和引导的。

但对这位女性来访者来说,却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原来,她一直生活在一个有些“功利”的家庭中,父母以“优秀”为标准,来决定爱她几分:

你的优秀是90分,我们就爱你90%。

你的优秀是10分,我们就爱你10%。

基于这样的成长经历,那位女性来访者才对曾奇峰提出了打分的要求,因为,她需要通过分数,来确认自己被爱的程度。

其实不光是这位女性来访者,大部分人从小接受的关于“爱”的教育,都是——你优秀,我才爱你,你足够优秀,我就足够爱你。

著名的钢琴演奏家郎朗就成长在这样的家庭里,父亲对他的要求极为严苛。有一次郎朗因耽误了回家练琴的时间,被父亲怒斥不上进、毁了全家人的幸福。盛怒之下,父亲逼迫郎朗作出选择:要么吞药,要么跳楼。

——就因为耽误了一次练琴时间,父亲就让他去死,而那个时候,郎朗才只有10岁。

我们不敢想象,如果郎朗再脆弱一点点,他的命运是否就会走向另一种极端。

因为,父亲的严苛,在无意识之中给郎朗传达了一种信念:

你足够优秀,才配活着,才配爱。

似乎对郎朗来说,有且只有一条生存路径,那就是——让自己变得无比优秀。

但,郎朗只有一个,对于大多数认同了“优秀才被爱”的人来说,我们注定无法成为金字塔塔尖的佼佼者。而矛盾也在于此——我们认为“优秀”才配得到爱,因此我们就非常重视“优秀”这件事,而我们有多看重优秀,也就意味着我们有多排斥失败。

“如果失败了,我就毫无价值,不配得到爱”。

——但倘若,这种失败有了不可抗因素,是不是就显得“有情可原”了呢?

由此,认同“优秀才被爱”的人,做出了自我设限行为。

如何才能走出[自我设限]的怪圈?

借助理性回应,客观看待失败

正如前文所说,自我设限者其实是放大了失败的影响,这也意味着,如果我们能够客观地正视失败,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恐惧感,从而减少做出干扰行为的可能。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客观看待失败呢?

《伯恩斯情绪治疗法》中,有针对性的方法——在下意识思维产生之后,写下理性回应予以驳斥。

比如,当你产生“我演讲出错就证明我没有价值”的想法时,在纸上写下这个认知,接着写下基于事实做出的回应,比如——

  • “如果演讲出错就没有价值,那么那些演讲出错的大人物也毫无价值么?”
  • “如果演讲的水平能证明一个人的价值,那人们为什么还要做别的事呢?”
  • “演讲水平和创造力、逻辑能力、自控力一样,只是能力的一部分,任何一项能力都不能代表所有,更不能代表一个人的价值。”

当我们在纸上写下种种理性回应时,就看到了之前自己对失败后果的错误信念,由此,失败对我们来说,也就没有那么可怕了。既然没那么可怕,那我们也不必为此费劲周折、制造理由了。

使用[防御性悲观]策略,提前为失误准备对策

[防御性悲观]指的是:

人们在事情发生前,想象出可能的最坏情境,并为之做好相应的准备,同时依然作出指向最好结果的努力。

心理学家Julie Norem认为,[防御性悲观]是一种降低焦虑、克服恐惧的有效方式,它能帮助人们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或做好准备。

使用[防御性悲观]策略,需要我们做出以下行动:

  1. 想象失败的最坏的具体情境
  2. 为可能出现的失误做好防范
  3. 为争取成功做出最大的努力

举个例子,还是演讲这件事。首先我们想象到最坏的情境,就是“过度紧张”。然后,为了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多做几次临场演习,增加对场景的熟悉感,或者在演讲开始时,说出自己的紧张,降低观众的期待,甚至我们还可以通过来服用一些药物,从而获得安慰剂效应,来减少紧张感。最后,我们仍要把全部的精力放到“争取成功”这个结果上,也就是“怎么做才能表现得更好。”

由此,我们才更有底气去面对挑战,因为,应对失败我们有对策,争而取成功,我们也做出了最大努力。

关注挑战、记录成长,培养自己的[成长型思维]

讲真,想从固定型思维转变成成长型思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为思维的形成,是长期浸淫的结果。但如果我们有意识地主动进行修正,长期坚持下来,就能让思维发生转变。

如何进行主动修正呢?最好的办法,是让自己亲眼看到“能力是可以随着学习得到成长的”,因为只有看到,我们才会真正相信。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动作,来培养自己的[成长型思维]:

  1. 有意识地接受一些稍有难度的小挑战
  2. 全力以赴地完成挑战
  3. 把挑战成功的结果记录下来
  4. 重复以上过程,并反复浏览挑战记录

这个记录其实就是我们[能力成长的过程],当我们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进度条一样,在一点点拉长、变强,我们就能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能力是可以提升的”。

如果我们坚信“能力是可以提升的”,那么一次的失败就不会对我们造成致命影响了,因为,我们知道,我们不可能一直失败,我们的能力是在逐步提升的。

〖写在最后〗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说过:一个人能在战场上制胜千军,但只有战胜自己才是最伟大的胜利者。而对我妨碍者来说,自己亦是千军,战胜了自己,就是打败了千军。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5W6Rf28BMH2_cNUgVuR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