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过后回归岗位,你怕了吗?——如何缓解假期综合征?

2019-09-30     泰迪抱枕

放假一时爽,上班两行泪

国庆小长假还没有开始,微博上就发起了这样的话题:精神层面的假期。

网友纷纷表示:

“属于身体的国庆假期只有7天,但是精神层面的假期早已开始。”

然而,一旦假期结束,回归工作岗位时,大家的状态就截然不同了。

沮丧、疲惫、毫无动力、身体不适……各种身心症状接踵而至。

脸书曾经做过一项调查,根据用户的情绪词汇,判定幸福指数。结果发现,周一是一周当中幸福指数最低的一天,而周五则是最高的一天。

这说明,周一不想上班,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休息两天尚且如此,那如果休息7天再去上班呢……?可以想见,10月8号,我国职场人士的幸福指数得有多低!

这种“假期过后集体性不想上班”的症状,其实就是[假期综合征]。

由于假期在即,为了帮大家更好地在节后调整状态、回归岗位,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如何应对假期综合征?

假期综合症的成因——松弛和紧绷状态地生硬切换

假期的状态无疑是放松的、自由的,而上班时的状态则是受限制的、高度集中的。

前后对比之悬殊,每个人都深有感触

由于我们以一种“彻底放松”的状态度过了假期,因此,当假期结束,生硬地切换到工作状态时,我们的身心都会受到冲击。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被关了50年的老布,获得假释后根本不想出狱,因为他已经完全适应了监狱里的生活方式和节奏。

由被束缚的生活,生硬地切换到自由的生活,老布都受不了。更何况是我们从“放纵”的假期生活,切换到受约束的工作日呢?

当然,这两者无法相提并论,但我想说的是,任何人在遇到反差较大的状态生硬切换时,都会产生一定的身心波动。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的[动力定型]概念,便是这一现象的科学解释。

动力定型]指的是:

人经过反复重演某种活动后,会在大脑高级神经系统中,建立反射活动模式。

而工作模式和休息模式,显然是完全相反的。因此,当这两种相对的模式进行生硬切换时,我们必然会产生不适。

假期综合征对职场人的危害

假期综合征的情绪表现为:沮丧、厌烦、焦虑、烦躁等等。而这些负面情绪,会通过职场这个放大镜放大、扩散,并对其他方面产生危害。

比如:

  • 影响同事间的沟通合作
  • 拉低工作效率
  • 影响工作创造力
  • 负面情绪互相传染影响职场关系
  • 职场情绪影响家庭气氛

……等等等等。

总而言之,假期综合征不只是对个人的单一方面产生危害,它会扩散到各个方面,让我们的身心、工作、人际乃至家庭,都受到牵连,因此,假期综合征不容忽视。

如何缓解假期综合征?

放假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清空任务

上学时,每到周五下午,我们都身在曹营心在汉。恨不得把课堂作业都留到休息日写。

上班后,每到周五下午,我们也同样如此:能拖到下周做的工作,绝不在这周(周五)完成。

因此,从周五开始,我们就过起了精神层面的假期。

殊不知,我们给下周遗留的任务越繁重,越会增加周一上班的畏难情绪。

《拖延心理学》这本书中指出:

任务越困难,越会导致个体的拖延行为。

我们之所以拖延,就是因为,繁重的任务让我们产生了畏难情绪。

这种胃难情绪势必会加重假期综合征。

因此,如果你想缓解假期综合征,那就应该在假期开始前把任务清空。

这样,我们在假期过后回到工作岗位时,就能面对较少的工作量,从而减轻畏难情绪,更快进入工作状态。

假期最后一天,减少娱乐活动

很多人都想趁着国庆小长假,外出旅游、放松身心。但我强烈建议,假期最后一天减少娱乐活动。

前面我们说了,松弛和紧绷状态的生硬切换,是假期综合征的主要成因。

如果我们想让状态切换变得循序渐进、有过渡,就应该减少两种状态的反差,也就是在假期最后一天收收心,让自己提前适应工作状态。

首先,减少娱乐活动

外出旅游的,尽量在假期结束的前两天赶回家。在家休息的,假期最后一天,尽量不外出聚餐、K歌。

其次,做一些学习、工作任务

哪怕你只是看看书、学习一节PS课程,都能让你的大脑逐渐切换到工作模式,这样,你的休息和工作状态之间,就有了一个平缓的过渡。

如此,少了一些生硬,你便能多了一份从容。

假期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给自己一些小奖励

想在休息和工作状态之间设置平缓过渡,我们还可以对第一个工作日下手。

比如,我们可以规定自己:只能在周一吃豪华午餐、喝星巴克,其他工作日恪守规定,把吃喝的特权留给周一。

有了这些专享特权,令人恐怖的周一似乎也就多了一份魅力。

另外,我们还可以先从难度适中的任务做起,这样当我们处理完一两项任务时,就会产生一定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帮助我们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注意,任务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太难了会加重我们的畏难情绪,太简单了则不会给我们带来成就感。

〖写在最后〗人都有惰性心理,松弛久了,再想克制,必然会遭遇困难。而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其实就是减少这两种相对状态的反差。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_BA7hG0BMH2_cNUg2PS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