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4日是第17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糖尿病日宣传主题是“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口号是“了解风险 了解应对”,旨在强调糖尿病对生活的影响,鼓励人们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和管理糖尿病。为进一步普及糖尿病相关知识,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相关危害。11月27日下午,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医护来到怡养老年公寓,开展糖尿病相关主题的营养交流活动。
交流活动由临床营养科主任陶琳主任医师主持,陶主任首先介绍道: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发生改变,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危害居民健康,已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经统计,活动现场的老年人多半都患有糖尿病数十余年,陶主任指出,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多与不合理的膳食结构相关,包括长期高糖、高脂、高能量膳食等。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践行合理膳食和积极运动,一直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有效手段。现场,营养师为大家详细解读了《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
现场的老人们提问最多的便是水果到底能不能吃,应该如何选择水果、一天可以吃多少水果等问题,营养师也给糖友们指出了吃水果的三大误区。
误区一:千万不能以口感的酸甜来判别水果的含糖量。首先,水果所含的糖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果糖、葡萄糖、蔗糖和淀粉。这些糖类由于化学结构不同,甜度也是不一样的,按甜度进行排序的话,果糖甜度1.7>蔗糖甜度1>葡萄糖甜度0.7>淀粉甜度0,因此果糖含量高的水果,其口感就甜;其次,影响口感的不仅只有糖。水果除了含有糖类,还含有多种有机酸和单宁等成分,这些成分使得水果不仅有了甜味,还有了酸味和涩味。比如山楂,吃起来很酸,是由于它的有机酸含量很高,比苹果高出2~3倍,但是它的含糖量也不甘落后,高达22%,之所以口感酸,是因为大量的有机酸冲淡了糖的甜味。所以,选择含糖量低的水果,大家千万不能仅仅以口感的酸甜来判别。
误区二:含糖量低并不代表血糖生成指数(GI)低。血糖生成指数(GI)是指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升高血糖的速度与能力,≤ 55为低GI食物,其消化慢、转化为葡萄糖的速度慢,升血糖的速度也慢。具体到水果,其所含的糖种类繁多,而不同种类的糖GI值也不一样,葡萄糖GI值为100、蔗糖GI值为65,比较高,而果糖GI值为23,很低,至于糖醇则不会影响血糖或影响较小。即使含糖量低的水果,GI值也可能会高,比如哈密瓜,含糖量虽然只有7.7%,但是其中葡萄糖和蔗糖占比高,因此GI值可达70。
误区三:不能单纯以血糖生成指数(GI)的高低选择食物。血糖生成指数(GI)仅仅考虑到了水果中糖的“质”,没有考虑到水果中糖的“量”,而血糖负荷(GL)就是将糖类摄入的质和量结合起来,反映了吃进去的食物中碳水化合物总量对血糖的影响,也就是血糖生成指数(GI)和食物中糖含量的乘积。有些水果的GI值很低、但含糖量很高;有些水果GI值和含糖量都很高或都很低;有些水果虽然GI值高、但含糖量低,而这些水果吃进肚子后,最终对血糖的影响程度就是看血糖负荷(GL),≤10即为低GL食物。
总的来说,糖尿病患者应该选择血糖生成指数(GI)和血糖负荷(GL)都比较低的水果,比如李子、樱桃、柚子、草莓、蓝莓、西梅、葡萄、苹果、梨、桃、杏、橘子、橙子等;西瓜、哈密瓜、网纹甜瓜、白兰瓜这些高GI的水果,因为本身含糖量不高,在血糖控制达标的前提下,偶尔少吃点是可以的,吃一整个肯定不行。少吃或不吃含糖量较高的热带水果,比如菠萝蜜、榴莲、荔枝等。
最后,营养师强调,糖尿病患者吃水果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血糖控制要达标,当空腹血糖≤ 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 10.0mmol/L时,可以适量加餐水果;第二,不建议直接在餐后食用,最好放在两顿正餐之间,比如上午的9、10点或是下午3、4点;第三,要掌握水果的量,每日总量控制在200克以内为宜;第四,因个体差异性,对同样的食物,不同人不同状态的血糖反应也不一样,大家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判断。
此次糖尿病主题营养交流活动,为老年公寓的老人们提供了面对面、零距离的医疗服务,提高了老人对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老人的健康观念,引导大家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戴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