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呼景山、王占连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读乐亭》会刊网络版;本文有删改
承办:乐亭圈/乐亭故乡人网站
题图摄影:小编
2016年春晚上歌唱了安徽桐城“六尺巷”。歌词是:
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
我家一条巷,相隔六尺宽,包容无限大,和谐诗中藏。
节目播出后,在国内反响很大,据说每天游人达到万人。
河北《老人世界》2016年第5期刊登了这则故事:
清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在安徽桐城老家与邻居吴家(一说叶家)在宅基地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双方官司打到了县衙,因双方都是名门望族,县官不敢轻易了断。于是张英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张英收到书后批诗一首寄回老家: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还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见书退让了三尺。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了三尺,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当地人悉知后,纷纷传颂此事,引为美谈,并给这条巷子取名“六尺巷”。
2014年王岐山造访了“六尺巷”,说“几十丈的巷子虽短,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
吴仪视察了“六尺巷”后,说:“六尺巷”告诉人们要大度做人,克己处事。
唐家璇参观“六尺巷”后,题词:
桐城六尺巷和谐名城,它昭示中国人民追求和谐的传统美德,照耀着超越时空的思想光辉。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的精神上。
说到这里,不禁让人们想起乐亭县城里的“仁义胡同”。
仁义胡同也是清朝雍正年间东街李兰家与邻居崔家、刘家、王家宅基地的争执,几家又都有老文书各不相让,官司打到县衙,县官也不敢轻易判断,久而不决。李家就派人到京城请示李兰。
李兰,自汀倩,号西园,家住乐亭城南栗家湾坨,后迁到城里东街。李兰父母早逝,奉继母至孝。自幼聪明,从教于西河槽吴班,20岁考中秀才,27岁参加顺天府乡试,一举考中解元。第二年进京会试又高中进士,康熙五十七年,被选入翰林院检讨(掌管国史官)。后又被钦点为弘历的侍读老师。见信后写了一封回信,说当朝大学士张廷玉家也遇到此事,张廷玉之父张英写了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还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并说:“邻里相处应以礼让当先,房产事小,仁义长存。也应让他三尺。”于是,家里照办让了三尺,邻居三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了三尺。
李家的宅院在东街(清代叫兴仁街),坐北朝南,邻居三家在北街(清代叫明智街),坐北朝西,北面还有几家也都让了,有的还让了一丈多(为了能出车),形成了一条胡同,官府命名叫“仁义胡同”。
这些事大都来自民间传承,也有来自史书记载,作为乐亭的文化遗产,和睦、礼让的美德影响着乐亭人几百年。
李兰为什么那么熟悉张廷玉家的事迹呢?原来,李兰在朝为官时,与张廷玉(张英儿子)同在翰林院供职,张廷玉又是李兰的主考老师,在翰林院时二人结为莫逆之交,李兰家里的事情,张廷玉非常清楚,张廷玉为李兰父亲李拔写的墓表,开头便说“余在掌院与李君兰朝夕禁近,因得悉赠公家世,及其行事,所谓质行君子也”。张廷玉家里的事李兰也一定非常清楚。李兰家里来信因宅基地发生争执,李兰自然会想起张英的诗,也会让他三尺。
十几年前,河北大学教授刘荣兴写的《乐亭仁义胡同》有这样一句话:“善举相效仿,仁者爱人,爱人之心人皆有之。有人做了善行义举,也就有人效仿。”仁义胡同是这样来的,仁义胡同也这样影响着后人。
据乐亭县志载,清朝乐亭南街李一龙,效仿李家仁义礼让,邻居建房宽度不够,李一龙主动让给邻居数尺。奎光阁南路面狭窄,李一龙缩退了自家宅园地拓宽了街道,方便行人。有人欠债不能偿还者,焚其文券不再追还。对贫苦人舍施棺材、衣食,善事不胜枚举,享年84岁。
城南裴庄韩桂。家有中产,先人于义州开设商号,与蒙古人交易。积年赊欠债务10余万。桂前往清理其债,时贝子(贵族)某与桂有交往,甚密。贝子召集欠债者曰:“汝曹所欠债,宜速偿还”。众人唯唯称是。翌年桂去收取,竟无人偿还,究其因,皆贫苦所致。当时有商人欲以半价购桂债权,桂曰:“寄予我全数亦不售,吾不思令贫家受逼也。遂将债券当众焚毁”,空手而归。这时桂家已家境衰落。
仁义胡同告诉人们,人生里有一种境界叫“礼让”。礼让三尺,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也可以柳暗花明,人与人的关系应该和睦相处,互助互爱。有的以邻为壑,兄弟相仇。在邻家墙根挖菜窖,在隔壁窗前垒高墙,兄弟相争对簿公堂,都是不应该的。表面上争的道理,实际上斗的是气,只要大方的退一步,人间将到处都是仁义胡同了。孟子说:“有理者人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今天构建精神文明的社会里,就要更加讲文明、讲道理、互敬互爱、和睦相处,把我们的社会建设的更美好。
天津文化月刊上朱树存的文章说当年李大钊曾用“仁义胡同”的故事化解过李杨两家的纠纷。李兰虽然为官清正,尽职守责,办事干练,忠于朝廷,忧国忧民,但其官运并不算亨通。初任翰林院检讨(掌修国史的官)后放任安徽,又从督粮道到布政使(相当于省长),因办事不利被降职。后又恢复。又因“不合于世”辞官回乡。不久雍正皇帝驾崩,皇子(弘历)乾隆登基,下旨调李兰回京面圣,准备重用。李兰接旨后,他想起当年任侍读老师时曾打过弘历三戒尺,心中非常害怕,但又不敢抗旨,根据当时惯例,外地不在任官员应召进京,必须先到本省总督衙门候宣。李兰到保定总督衙门报到,保定总督衙门主事官员,不知道他和乾隆皇帝的关系,冷淡了他。更使他确信这次进京是凶多吉少,越想越怕,又恐怕自己死了是小事又要祸及全族,于是就吞金自尽了,年仅45岁。
乾隆皇帝得知李兰自裁身亡以后,非常惋惜,派人送给李兰两块匾,一块是送李兰家的“方伯第”,意思是一方之伯的府第;另一块是送给李兰夫人吴氏的“帝赐慈年”。
次子李掖恒荫袭广西庆远府知府,因缉捕盗匪误期,被撤职回家。
长子李星恒,在太学读书,品学兼优很有把握考取功名,但屡试不中,心地恢颓,在家侍奉老母。长孙李广滋文辞出众,考中进士,被选入翰林院编修,后升任福建道监察御使,皇帝东巡,因奏言忤旨,被贬官发配乌鲁木齐,后被赦免回乡,曾被聘保定莲池书院当讲席。
当时,曾有人说,李家宅院和李兰名字犯了相,李兰号李西园,怎么能住在东街呢?因之李家就把东街的房子卖了,在西街中段路北新建了一所宅第。虽然叫也叫“方伯第”,但院子并不大,前后三间庄窠,和普通民房差不多。大门上悬挂御赐竖匾“方伯第”。二门上悬挂横匾“帝赐慈年”。院内有厢房正房。后因家境衰落,1940年前后卖给张进臣、张振华、葛笏臣三人建了神召会耶稣教堂。
仁义胡同虽然没有了,但这个老祖宗留下来的典籍,传承了几百年乐亭美德故事不能忘,讲仁义,讲礼让的乐亭美德不能丢,让这个好的思想传统永不消亡。
(作者呼景山,退休干部;王占连,离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