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生吴谢宇承认是自己杀害了亲生母亲,并交代了作案动机。
当年,吴谢宇以优异成绩考进北京大学,连年获得北大奖学金。2016年2月14日,有人发现吴谢宇母亲被人杀害于家中;2015年7月11日,警方侦查发现,吴谢宇有重大作案嫌疑;2019年4月21日,吴谢宇被公安机关抓获归案。
这位还不满25岁的昔日北大才子说,父亲去世后,他发现母亲很痛苦,会在纸上写一些话,比如“我要去陪你”等,情绪不好。他试着开导妈妈,还带妈妈出去玩过,可还是没能帮妈妈走出这种悲观情绪。
案发那天,他在妈妈换鞋时,用哑铃砸死了她。而他之所以会这么做,他否认是因为母亲管教太严,而是用了这4个字来描述自己的动机,是要“帮她解脱”。
对于这个动机,我很震惊,但另一方面,这个“帮”字,也让我对父母之道多了一层反省:“我是在帮你”,“我是为了你好”,所有做父母的尤其是中国的父母,这些话,我们是不是对孩子常说?
吴谢宇亲手杀了母亲,并自己认为是在帮助母亲的思维模式里,是不是也受到了他的父母对他对教育方式的影响?
当然,吴谢宇本人很可能不会承认。更何况这种影响本身就是潜移默化的,即使存在,孩子也未必能意识到。可正因为如此,做父母的才更要警觉:
每一次,你帮孩子的决定,真的合适吗?
台湾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台湾师铎奖获得者,李玉贵老师在第十届“新经典”大讲坛上分享说,
我在大陆上课很紧张,因为这里见不得冷场。
只要发言的小孩支支吾吾,磕磕绊绊,或者说的比较慢,马上有十几个小孩争着举手要发言。
老师很可能会去点其他举手的同学,还会对刚才发言的那个同学说:下次好了再说。
老师很可能认为他的这句话是在安慰同学。而他让这位同学坐下,也是在帮助这个孩子尽快窘境,脱离被其他同学关注和等待的痛苦。
可事实真是这样吗?李玉贵老师说,这已经是这个孩子这辈子想得最好的时候了。
他正在努力搜寻、组织、关联你的话题跟他的思绪的关系,他试图将零碎的思维片断组织成语言来跟大家沟通。
但你却因为没有专业直觉而点了别的同学,而且别的同学回答得又快又好。于是,这个小孩就只能得到一个很差的自我印象,尽管老师和同学完全没有恶意,但事实上他会越来越不爱讲话。
李玉贵老师虽然讲的是课堂上发生的事情,批评的是那些不肯“等”学生的老师,却给了我这个当妈妈的迎头棒喝!
我的女儿今年8岁,儿子还不到一岁半。
这些场景在我的眼前一个接一个闪现,我惊觉,我就是李玉贵老师口中“没有专业直觉”的父母。
你是否曾经或者正在像我描述的这样对待孩子?一起认真聆听李老师的话,并琢磨其中的真意吧:在孩子明显表达出需要帮助前,最好先按兵不动。
你的等待,正是给孩子的成长空间。
奥斯卡获奖电影《I am Sam》讲述的是一位智力只相当于7岁孩子的单亲爸爸Sam,是如何用爱克服重重困难,最终陪伴女儿Lucy健康并快乐成长的故事。在影片的开头,有这么一个场景:
Sam去参加Lucy的班级的家长课。孩子们轮流在讲台前做科普小演讲。一个小男孩的演讲主题是:蜘蛛是不是昆虫?
小男孩说昆虫是6只脚,说蜘蛛有几只脚时有些迟疑。孩子的爸爸就在台下小提示说:8只,是8只!
小男孩往下介绍昆虫跟蜘蛛的躯体异同时,结巴的更厉害了。爸爸急了:“你不是都知道吗?你在干什么?”
小男孩狠狠的回瞪他爸爸:“我不知道!你忘了吗?这一部分整个都是你帮我写的!我本来不想讲这个的!”
Sam见状对女儿Lucy说,他本可以不让孩子这么尴尬的。是啊,这位爸爸肯定没少花时间和心血帮助儿子,最后闹成这样,他肯定很郁闷。可他和儿子之间的这场“战斗”,不正是很多家庭的真实写照吗?
你是不也想起了很多跟孩子之间的往事?
做父母的,总希望孩子能够少走些弯路,少吃些亏,不管是在课外活动还是在课堂学习上,都能够呈现出最佳的效果。
特别是现在,父母们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在孩子的学习上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和心理。哪怕是做一个小报,父母也会给出很多的建议,甚至还会像这位父亲一样出手相帮。
但你帮忙的越多,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就越少;你干预的越多,孩子体会一件事情多种可能性的机会就越少。
什么是成长?成长就是不断体验亲自感受的过程。你的过多帮助,正在剥夺孩子体验失败,感受不完善的权利。
放下焦虑,放下比较,放下对完美的期待,把成长完整的交还给孩子,才是对孩子的真正尊重。
看了前面2点,很多家长可能有疑问:如何判断给孩子的帮助是不是操之过急了,又怎么能知道,自己是不是帮孩子过了头?
其实,养育孩子就像种庄稼、养植物。天气干旱,植物需要浇水。怎么看浇水的时机是不是合适?水是浇多了还是少了?植物的表现会说话。
水浇少了,叶子会发黄变枯;水要是浇多了,不少植物的根会溃烂,主动吸水的能力变弱,整体状态也不好。
同样的道理,想知道你对孩子的帮助是不是恰当,观察孩子的真实反馈就行。
还是以做小报为例。
你去观察孩子,如果老师布置完任务,孩子一回家就直接转告你,等着你出创意做设计,自己完全不着急,那很显然,你的帮助太多了,孩子已经形成了依赖思想。不仅如此,对于你的帮助,孩子习以为常,认为理所当然。甚至干脆甩锅和指责,“是你要拿优秀的,又不是我!”
而如果孩子能够兴致勃勃的自己去实践,在进行过程当中主动查资料,实在需要帮助时才来找你,而在得到你的帮助之后,能由衷对你的付出表示感谢,那么,恭喜你:你的帮助,给了孩子正确的引导!
父母可以提供帮助,但绝不能打着“我是在帮他,我是在为他好”的旗号,决定孩子怎么生活。
更不能像吴谢宇这样,以爱之名,行伤害之实。没有任何人可以掌控甚至结束其他人的生命。25岁啊,正好的年龄。25岁儿子的母亲啊,正是可以笑看人生后半程的岁数。可惜,可叹。
没有界限的“帮”不是爱,吴谢宇这样的“帮”更不是爱。能让生命全然绽放的,才叫爱。
我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的妈妈,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更关注孩子的心智成长。我相信,做父母是需要终身学习和不断修炼的。如果您也认同,欢迎您关注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