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期 导 读 :
经络穴位就像一个博物馆,多彩,有趣,不仅真实地反映出我们的身体构造、气血流转,还饱含着祖先的生活阅历。穴位的秘密,都藏在了它的名字里。
每一个穴位名称的背后都承载着古人对它们的认识。或许有人会觉得,中医这么博大精深,作为中医一大特色的穴位名称自然也就玄幽难懂。其实,中医源于古人对自然、生产、生活的实践,穴位自然也沾染了这些气息。
因此,穴位的名称、内涵、功能,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就像一个个密码。密码本身一点都不复杂,难就难在破译。
身体里凸起的“丘”
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去世之后,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骸骨变成了起伏的山峦,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在传说中,大自然由盘古的身体化生而来,穴位则反之,把无穷无尽的大自然融入到人的四肢百骸、肌肉纹理当中。
大地的起伏连绵,构成了山峦、丘陵、盆地还有平原,相应地,在人的骨骼、肌肉皮肤之间也有隆起、凹陷。穴位就像地图里的标识一样,记录着人体。
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听到或见到“小山丘”。“丘”是不高的,还有“陵墓”的含义,因为它们很多都是人为堆砌的高台。
人体中分布着许多像这样不高的隆起,如足太阴脾经的“商丘穴”,“丘”便是指足内踝;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穴”,“陵”便是指腓骨小头,也就是膝盖外下方那块凸起的骨头。
这类名称主要起方便定位、寻找的作用。古人在取名之初,就已经在解决穴位的记忆问题。而只有重新读懂名称的含义,我们才能获得古人的简便记忆法。
“关”与“谷”的重要性
山脉间彼此交错,相拥或分离,形成了山关与谷地。俗话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说的便是山关的险要。“虚怀若谷”则是对谦虚品质的嘉许,大抵是因为谷地总能够聚水成河泽,聚壤成耕田,孕育更多的生机。
人体中也有着类似的“地理”分布,如“内关”“外关”,便是在尺骨和桡骨交会的不远处,恰如山与山之间的相拥成“关”。
“合谷”“陷谷”便分别在两个手掌掌骨和两个足背跖骨间的平坦肌肉上,好似山与山之间的分离。
有了这些细节化的认知,也就很少会遇到记不住穴位名称、定位的问题。
与“水”相关,则主水
很多穴位的名字与水有关,而其他穴位则没有,这是随意为之吗?
当然不是。从名称上看,所有跟水有关的穴位,都是主水的。比如泉、渊、溪、池、泽等,它们都能左右身体里面水的运行。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参与人体的水循环。
人体中也有天上的水、地上的水,天上的水一般指上焦心肺、头面,以及皮肤中的水;地上的水则指下焦肾、膀胱和内部脏腑中的水。
有人皮肤干燥,头发干枯分叉,说明天上水少;而有人阴虚内热,容易上火、失眠,或精力不足,则很可能是地上江河湖泊里缺水了。
作为养生者,我们无需去仔细分辨天上地下,因为对人体来说,最重要的是水的正常流动、循环。通过导引、按揉某条经络中与水有关的穴位(特别是按起来疼痛的穴位),我们就可以促进恢复水的循环。
可见,穴位的功能也藏在它的名称里。了解它的主要功能,可以避免记不住穴位功能,以及用穴位时迷茫、模棱两可。
例:降水补肾的尺泽穴
尺泽,经穴名,出自《灵枢·本输》。“尺”是长度单位;“泽”指水之聚处。
在“考骨度法”中,有从腕至肘定为一尺者。穴当肘窝深处,为肺经合穴,属水,扬上善指出:水井泉,流注行已,便于入海,故名“尺泽穴”。
尺泽穴在哪儿呢?它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取穴时先将手臂上举,在手臂内侧中央处有粗腱,腱的外侧即使此穴。
尺泽穴的意义是什么?用最简洁的方式概括为:降水气。来听听京城导引名家之后、广东自然疗法分会副会长傅弘老师如何运用尺泽穴的这一功能。
降肺水之气,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补充了肾气。尺泽也是肺经上的合穴,属水而应肾,所以就成为一个降肺气而补肾的穴位,最适合上实下虚的人(高血压患者多是这种体质)。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尺”字又暗指了中医诊脉讲的“寸、关、尺”,而“尺”正是肾脉之反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