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到底是什么?
汉代的《白虎通》说:“脾之为言裨也”,就是对人体有裨益作用的那个脏,加个月字旁命名为“脾”。那么对人体最有裨益作用的脏腑是什么?无疑是近似现代医学讲的消化系统。
说文
《说文解字》说:“脾,土脏也”。中医的五脏是归五行的,脾五行属土,土的特征是什么?接受、容纳万物再化生万物。接受容纳跟消化系统的接受容纳食物然后消化、吸收,化生人体的营养物质,那个意象是一致的。
中医学本质上是农民的医学,它很多的思维是按照农业气象物候来的。
所以种过地的人学中医,他有过种地的体会,很容易。比如说你种地的时候为什么要松土?种花种什么的都要松土的,为什么?因为土地一松,气跟水液在里面就能够初步运行,很流畅。
同样,土之松换成我们现在现代的操作就是吃饭时“七八分饱” 。吃饭吃到七八分饱,此时脾胃是有运的空间的,而吃到十二分饱,脾完全缺少一个运转的空间,运不转就停下来。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第一个是运化。这里注意是两个动词,一个是运、一个是化。
很多人学中医很喜欢跟西医对,一跟西医对会出现一个什么问题?把脾主运化简化成了脾主消化。
不是那么回事,消化仅仅是脾功能的一部分。
严格来讲,脾主运化,固然包括消化,但消跟化还是可以分的。
比如说饮食入胃,胃初步化食磨谷,按照西医的说法是有机械消化、化学消化,所以真正的消大部分其实是在胃里完成的。在胃中形成食糜,食糜下到小肠,真正的消化吸收完成是小肠。
脾这个符号很大,它等于说把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都涵盖了。在这个标签内,所以小肠的功能相当大比例被脾包括了。
所以你看中医很简单的,比如心功能减退,中医一般叫心气虚,脾功能减退叫脾气虚,肾功能减退叫肾气虚。但中医讲的功能减退跟西医讲的功能减退还不能完全对等。
主运化是指具有把饮食水谷转换为水谷精微并将之转输布散的功能。
饮食水谷就是进来的最原生的东西。转换为水谷精微又细化一点,其实这里应该还多一步,水谷精微再转换成气血。然后将之吸收,吸收完了转输到全身各脏腑。这就包括了运与化,化完再运。
咦,胰,你在哪?
中医的胰——脾系统。
在古代的结构描述中,
脾的结构基础是两个脏器,
一个是结构的脾,
一个是结构的胰。
结构上的胰
也主要是一个消化器官,
所以跟脾的功能没有相左。
中医学的任何脏器都有它的实体基础,但是功能不局限在实体基础。所以中医学的脏腑边界不是以结构来划定的,中医是以功能来划边界的。这样表达才对,功能是边界,结构不是边界。
—— 说回脾主运化 ——
运化谷子+运化水液
食物首先经过口腔的咀嚼,然后到胃。胃的功能叫作受纳腐熟,受纳就是接受、容纳食物,腐熟的意思有点像煮饭。
米进入胃,需要加把火有温度,把它初步消化;消化了一部分,然后就降到小肠,真正的消化吸收是在小肠完成。
脾干什么?脾作为一个大符号,涵盖了胃的一部分、小肠的主要功能,也涵盖了结构上的胰。它起一个背景的推动激发作用。
臣妾听不懂啊!~~~
OK
看看怎么实际操作
当你出现消化功能问题的时候,中医首先分是胃还是脾的事儿。
第一:
胃的那部分比较好分,最简单的,首先位置上脾的位置很大,整个腹部算脾,但是胃的位置相对小,比如患者来看病都说医生我胃痛,他不会说我脾痛的。
第二:
脾主升,胃主降。胃主降,胃正常是降下去,降到小肠,当胃有病的时候,除了出现胃本身的不舒服,还出现胃气不降的表现,比如恶心、呕吐、打嗝、嗳气、反酸。
脾是升,如果升不上去,它反而下陷了,所以当出现了大便的问题,比如说大便烂,那是脾的。所以当你假如出现了腹部症状,你看它上升还是下降,上升症候为胃,下陷症候为脾。
:-O,反正我懂了
可是急性胃肠炎上吐下泻
算谁的?
脾胃同病啊!
噗……
—— 运有两种运法 ——
脾的自转输+上输于肺
所谓的脾的自转输,是指水谷精微化是化生好的气血通过脾这种转法运到了全身,供全身利用。
上输于肺……凭什么上输于肺?
因为,肺自信呐!
不对不对
因为,天人合一
意 象
广东很明显。为什么广东雨水那么多?太阳一照下来,河里面、溪里面、井里面,反正地面的所有水就蒸发上去,一蒸发上去,在天空成了积雨云,然后成为雨就下来。这个蒸发上去的过程叫作地气上为云,然后变成雨了叫作天气下为雨。
这个天地交感的模型落实到人体,脾气上输于肺,就是地气上为云,把水谷精微跟水液向上运输运到肺。
肺有宣发肃降功能,简单表达一下,宣发是把脾运来的水谷精微和水液向上、向外输布,比如上到头部、去到皮肤。宣发对应地气上为云。肃降是把运来的水谷精微和水液向下、向内通降,降到五脏六腑,供五脏六腑利用。肃降对应天气下为雨。
—— 肺为天 ——
我认为,中医与西医的很大不同在于,西医是必要老实的科学,它实实在在以人体为框架。它研究的是人体本身的结构,这个结构一步步分解,由大体解剖到局解,再由局解到细微的解剖,搞清楚里面的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它的功能出来了。
而中医不是,中医以天地为框架,五脏有阳中之太阳、阴中之至阴等,这是模仿天地的。
太阳在日照中天叫太阳,太阳从东方升起叫少阳,太阳下山叫少阴,半夜看不到太阳看到月亮叫太阴,然后夜晚中间有一个至阴,所以中医明显是以天地为框架的,再把人放进去做参考。
它的脏腑的构造模型是按天地来的,不完全是按人体的具体结构来的,它只是参考了人体的具体结构。西医玩结构,中医是玩功能。假如中医跟西医一样玩结构,那就没有中医了。
所以天人合一不是一句空话,比如说的肝为阴中之少阳,我就按照早上、按照春天的模式造,而心为阳中之太阳,我就按照中午的模式、火的模式来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