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兜底,硅谷银行死而复生:一场聪明人犯下的“蠢事”

2023-03-14     单仁行

原标题:监管兜底,硅谷银行死而复生:一场聪明人犯下的“蠢事”

01

在上周末,美国硅谷银行(SVB)宣布破产,1600多亿美元的现金存款无法提取。

这个美国历史上第二大银行破产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全球,特别是在中文互联网上炒得热闹非凡。

我们本来想第一时间写出来,但我决定再等一等,不能急。

为什么呢?

一是因为我看了目前网上所有信息当中,9成以上都是复制和错误的,有的人连加息都不知道是什么,就喊着加息把银行弄倒闭了,我们不希望当新闻搬运工,而是挖掘真正有价值的内容。

二就是任何大型金融事件的走向,都需要等到最终的处理结果,我们才有正确的方向去了解和评判这件事背后的逻辑和影响。

所以,一直等到昨天美国财政部、美联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闭门会议结果出来:

监管部门将会兜底,硅谷银行储户从3月13日周一开始可以支取所有资金,不是25万美金,任何损失都不会由纳税人承担。

有了这样的结果,我们就可以聊一聊硅谷银行的破产风云和影响了。

02

首先,硅谷银行为什么会光速倒闭?

真的是因为美联储加息害了它吗?

要全怪在加息头上,只能说既不了解加息,也不了解硅谷银行。

关于加息,我们之前有过详细的介绍,简单点说,加息就是提高存款和贷款的利率,让资金回流。(为什么美联储加息,能影响到大洋彼岸的我们?)

加息之后,借钱的成本高了,存款的回报率高了,人们当然愿意把钱存进银行,银行也可以通过浮动利率放出贷款,拿到更高的收益。

所以,加息对我们一般理解中的银行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

为什么要说我们“理解中的银行”呢?

因为硅谷银行不是一家传统商业银行,不是靠个人存款与贷款的息差去赚钱。

硅谷银行是一家私人银行,专门为科技创业公司提供存贷款业务,也就是专门挑了个细分市场,做2B创业公司的金融生意,不依赖个人的存款。

原因很简单,因为按照传统商业银行的逻辑,硅谷那些科技创业公司没钱、没地、没设备,刚开始就几个人,失败的概率还很大,你想问我借钱,你一边玩去吧。

这是传统银行的逻辑,那这时候,硅谷银行就站出来向这些创业公司开户,你没有资产抵押,我依然可以借给你钱。

所以,硅谷银行受到了很多创业公司的欢迎,也不怎么愁存款。

但有时候,钱太多是一种麻烦。

03

在疫情暴发后,美联储大放水,把联邦基准利率降低到0.25%,这就是降息,意味着贷款几乎没有成本。

我们也能看到美国科技股在疫情三年涨的飞快,大量的钱流入到科技公司,硅谷银行也吸纳了大量存款,从百亿美元的规模,直接跳到2000亿美元。

这些钱就成了大麻烦,对于硅谷银行来说,我们叫noob money,一方面资产规模的增长超过了他们能够管理的边界,需要找到别的方式获得比存款利率更高的回报。

但另一方面,在低利率环境下,不管是把钱放在央行,也就是美联储准备金账户,还是购买短期债券收益率都不高。

那怎么办呢?

硅谷银行没管过这么多钱,也怕风险,在低息环境下购买了大量利率更高的长期债券。

这些长期债券分为两种,一种叫AFS,可供出售债券,硅谷银行在这里买了约16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

一种叫HTM,持有到期债券,也就是你到期才能拿出来,硅谷银行买入约760亿美元MBS债券。(住房抵押贷款)

这两类债券的特点就是安全,利率固定,比当时0.25%的银行利率要高一些。

但就在过去一年,美联储打出了美式居合,一口气把子弹打光,美国联邦基准利率从0.25%增加到了4.75%。

这就导致债券暴跌,我把钱存银行都有4.75%的利率,硅谷银行当时买的长期债券收益率都被倒挂了,这就造成了账面上的浮亏。

到这其实还好,因为这个钱并没有真的亏掉,硅谷银行只要等债券到期,依然可以拿回本金和利息,不会有什么损失。

但还记得我上面说的嘛,硅谷银行是一家特殊的私人银行。

04

硅谷银行的客户都是科技创业公司,在2022年,全球的科技企业都在过冬,不是裁员,就是在到处找钱,利率变化也让融资变得越来越困难,自然就会有客户要取回存款。

资产暴涨到2000亿美元的硅谷银行,手里只备着200亿美元现金,他们不得不开始出售债券。

这是硅谷银行犯下的根本错误,作为一家银行来说,要留有足够的现金头寸进行流动,但硅谷银行偏偏就是把大部分客户的活期存款买了长期债券,这就叫期限错配。

我们只能用两点去猜测:一是短时间内的钱太多,但硅谷银行的风控依然保持在原来百亿规模的级别,留出200亿美金放在原来的环境当然不用发愁。

二是管理层低估了美联储加息的决心,资金规模超出了管理边界。

这时候,硅谷银行已经等不到兑付了,只能在市场上贱卖债券。

因为已经发行的债券利率是固定的,只有高于当下4.75%的存款利率,才能吸引别人购买,也就是说硅谷银行要低于成本价把这些债券亏本卖掉,账面损失变成了事实损失。

然后,硅谷银行又干了一件很自信的事,他们以亏损18亿美元的代价,出售了几乎所有的美国国债换取现金,同时宣布启动22.5亿美元的股权融资,这些全部都是公开发布的信息。

并且,他们还找到了自己的主要客户,希望他们保持冷静,像我们在困难时期支持你们一样,支持一下我们。

他们还找到了其他银行,比如说华尔街的银行家们,希望他们支援点便宜的现金过来。

这些手段有问题吗?

其实并没有问题,公开是为了表现自己负责的态度,告诉大众我还有钱;找大客户就像是在说,看在我过去给你们借钱的份上,你们别这么着急取钱,给我一点时间。

硅谷银行其实把一个聪明人能想到的办法都想到了,但问题就在于,你不是美联储,你只是一家特殊的私人银行。

在08年的次贷危机,美联储是得到了整个金融体系外加政府的全力支持,有钱还有权,逼着华尔街的银行家分摊损失,硅谷银行有心学,但没这个资格。

在硅谷的企业得知消息之后,这些顶尖的聪明人同样做出了最聪明的选择:

硅谷银行已经不值得信任,现在跑还来得及,如果来不及就引爆危机,让政府来兜底。

因为美国无法失去这么多科技创业公司,也无法失去“硅谷精神”,但可以接受失去一家硅谷银行的损失。

事实也正是如此,硅谷银行倒闭的很干脆,倒闭的前一刻,CEO还没忘记发奖金,甚至在更远一点的时间,CEO还把自己持有的股票一口气卖了。

在破产之后,立马就有大佬呼吁政府救市,挽救创业公司,然后政府也紧急开会,降低负面影响,兜住了底。

同时,美国财长耶伦也说了一句话值得我们仔细思考:不要希望政府会大规模救助银行。

其实,硅谷银行只是收到了挤兑,他的抵押债券暂时贬值,但依然有价值,理论上只要价格合适,都能卖掉,足够应付存款。

耶伦的这句话,更像是在警告谁呢?

05

随着监管的兜底,硅谷银行危机差不多告一段落,它对中国企业其实并没有什么实质性影响,中国的银行体系本来就偏向于传统商业银行。

但它会让我们对资本、对金融有更深刻的理解。

巴菲特曾经意味深长的说,如果银行不干傻事,这确实是一门好生意。

很难想象硅谷银行成立40年,帮助了不少创业公司成长壮大,却在美联储上调利率的一年当中,被自己的客户喂了太多钱,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圈,干下了这么一件“蠢事”。

也许这件事的所有参与者都不是傻瓜。

驱使这群聪明人犯下错误的,是永远追逐更高增长的那种欲望。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59426d7742005ffb48f3fd5aab63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