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暴雷,“福报”修成“负报”,华夏幸福让人不幸福了

2021-02-24     单仁行

原标题:企暴雷,“福报”修成“负报”,华夏幸福让人不幸福了

这周有个朋友跟我说,在市场里踩了雷,什么雷呢?

华夏幸福让人不幸福了。

他说听了宋老师分享的巴菲特投资苹果公司,获利超过800亿美元的案例之后,非常兴奋,到处找中国的苹果公司。

最后找到了这家公司,结果就挨了市场的毒打,这一周更惨,连续三个跌停,说好的中国苹果呢?

其实,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人:

为什么我那么努力,回报却不成正比?

我投入了很多时间,结果“福报”没有了,却成了“负报”呢?

因为,选择大于努力。

选择大于努力,这句话我们太熟悉了。

但是到实际的工作中、投资中,我们却又面对了太多的选择。

随着出版业放开、网络内容产品的出现,高质量的书肯定是多了,但是与你需求无关的、低品质的书也更多了。

以往我们看到的书不多,大部分都是经典好书,知识含量很高。

但在今天,你大部分时间都在看朋友圈的文章,或者被标题党所吸引,看了一堆三手、四手的大杂烩信息。

而且平台会根据你的阅读习惯、标签推荐的文章,会让大家形成“推荐死循环”。

这类垃圾信息越多,文章看的越多,就推荐的越多,推荐的越多就看的越多。

结果空闲时间就消耗在这里了。

这就是看似的努力,却不成回报的原因

那有没有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呢?

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个来自“棒球之神”的投资理念——只打甜区里的球

巴菲特就分享过一个棒球故事。

在巴菲特的办公室过道上,有一张美国棒球手的海报,海报中有位棒球手正准备挥杆。

而旁边是一个由很多个棒球排列成的长方形矩阵,每个棒球上就有一个数字。

巴菲特会跟朋友介绍,这是对他投资理念影响极大的一个人。

那一个股神能从一个棒球手那里学到什么呢?

这个球手是波士顿红袜棒球队的击球手泰德。

泰德不是一般人,被称为“史上最佳击球手”,位列美国《体育新闻》杂志评选的史上百位最佳运动员的第八位。

他在棒球界的地位堪比投资界巴菲特的股神地位。

泰德写了一本叫做《击打的科学》的书,书中有一个观点对巴菲特影响非常之大:

“高击球率的秘诀是不要每个球都打,而是只打“甜区”的球。

只选择打甜区的球,忽略其他区域的球,就能保持最好的成绩。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击球手,你必须等待一个好球。

如果我总是去击打甜区以外的球,那我根本不可能入选棒球名人堂。”

他把打击区域分成77个,每个区域只有一个棒球大小。

只有当球进入最理想的甜区区域的时候,才挥棒击打,这样能保持0.4的击打率。

如果勉强去击打位于最边缘位置的球,他的击打率会降到0.3或0.2以下。

所以,对于非核心区的球,他总会任其从身边飞过,绝不挥棒。

这个习惯看似容易,但是在实战运用中,其实需要超强的战略定力。

尤其是在一场重大比赛,决定胜负的一球。

在现场数万名球场观众的呐喊声中,球手的神经就像头发丝小的钢丝,随时都会绷断。

观众瞪大着眼睛看你,希望你打出一球定胜负的本垒打。

这个时候,一个低球慢悠悠地进入非甜蜜区,像是个唾手可得的好机会,你会不会试试看?

这就好比你在决定买入股票的那一刻,你买,还是不买?

这时要坚持“只打甜区的球”,需要强大而冷静的内心和战略定力。

巴菲特说:在投资领域,我就像在一个永不停止的棒球场上,在这里你能选择最好的投资,我能看见10000多家公司,但是我没有必要每个都看,甚至看50个都没必要。

我只会选择那一个我想要打的球。

我和大家分享过巴菲特投资记录,巴菲特将自己资金,74%投资在5家公司,其中48%投在苹果公司。

投资这件事的秘诀,就是坐在那儿看着一次又一次的球飞过来,等待那个最佳的球出现在你的击球区。

很多人们会在旁边喊:挥棒啊、你傻了。

就像你会发现别人都在买一只股票或理财产品,说买了一定能赚钱。

而你要做的就是:忽略他们。

那位朋友在去年投资了某公司爆雷之后,52亿债务出现逾期,公司的资金链出现周转问题,节后复盘三个跌停。

虽然这家公司符合巴菲特投资的收租能力和加租能力的标准。

但是他忽略了财务安全的偿债能力。

这家公司战略发展激进,主要业务来自环京区域里的地产业务,在国家连续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和2020年疫情之后,出现了资金流断裂。

一次风浪就产生巨大冲击,最近两年市值缩水了近80%。

这就是选择大于努力。

我们静下来思考一个经常出现的名词:战略。

后疫情时代战略是什么?移动互联网时代战略是什么?视频营销时代的战略又是什么?

我觉得大家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什么是战略本身?

我对战略的理解是:战什么?略什么?

也就是战什么?忽略什么?做什么?不做什么?

这就是战略。

如何做战略思考,我送给企业家、白领、投资者三个数字:

20%、20%、还是20%

也就是“三个20%”理论。

大家都知道28定律,但不管在投资还是企业经营中,我们更需要“三个20%”理论,尤其是中小企业。

就像巴菲特投资,也只是选择了美国1万多家上市公司里面的20%的20%再20%。

1万家公司的20%=2000家,2000家的20%=400家,400家的20%=80家。

我只是研究过巴菲特至今90岁投资的案例,投资公司也就是约80家。

我也总结自己投资成长过程,中国4800家上市公司的,按照“三个20%”理论:

4800家公司的20%=960家;

960家公司的20%=192家;

192家公司的20%=38家。

当我理解这个“三个20%”理论,现在投资公司也就是聚焦在这38家公司,也就是0.8%的公司,就是我常说的“绝色公司”。

我的投资能力突然上了一个台阶,投资收益也是,在2020年的疫情获得了不错的收益,在2021年2月份的调整期,基金也出现了持续的正收益。

希望你在2021年开始,也聚焦到你的20%的20%再20%,收获到最有价值的幸福。

最后,我送给大家一句话:

投资市场从来不缺机会,只缺最好的机会,和你把握机会的能力。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责任编辑丨罗英凡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2wlHHgB9EJ7ZLmJB5V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