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中部,北抵杭州湾,南界三门湾,东濒东海,西连四明山和天台山,北部为宁绍平原,南部为丘陵地区,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的特征。余姚江、奉化江和甬江是境内的主要河流,这三条江的交汇处被称为“三江口”。以三江口为中心,形成了整个宁波区域的核心地带——宁波平原。宁波沿海港湾众多,海岸线曲折,岛屿密布,还有穿山半岛、象山半岛突出海中。
传统上,“宁波”一名包含着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作为行政区域的名称。现在的宁波市下辖海曙区、江北区、镇海区、北仑区、鄞州区、奉化区、余姚市、慈溪市、宁海县和象山县10个区县市。历史上,这一行政区域有过不同的名称,如“明州”(唐朝和北宋)、“庆元府”(南宋)、“庆元路”(元朝)和“宁波府”(明清两朝)。民国时期,宁波区域还设置过会稽道、浙江省第六行政督察区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宁波区域先后为宁波专区、宁波地区、宁波市。为了便于表述,我们可以将这个行政区域统称为“宁波区域”,简称“宁波”或“甬”。当然,在不同的时期,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宁波区域的地理范围有所不同。例如,现在的舟山群岛在历史上曾长期隶属于宁波区域;而宁海县和老余姚县在历史上曾经长期隶属于台州府和绍兴府。
第二层含义是作为古代行政中心的城市名称,即宁波城,其地理范围大体上位于现在三江口西侧的海曙区核心地带。宁波城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测到唐朝长庆元年(821年),从这时起宁波城一直是古代宁波区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明朝之前,这座城并不叫“宁波”,但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可以将其统称为“宁波城”,简称“甬城”。
宁波区域在距今7000年前就出现过发达的史前文化——河姆渡文化。但从距今5000年前开始,直到8世纪止,在这段时间里,宁波区域不仅在整个中华文明圈中处于边缘位置,而且,在浙江省也属于文明落后的地区。
距今5000年前至距今4000年前,浙江地区的文化中心是杭州湾北岸的良渚地区。从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此漫长的岁月里钱塘江南岸的越国(以今绍兴市为中心)是浙江地区的文化中心。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秦始皇所设置的会稽郡(郡治在今江苏苏州),管辖着江苏、浙江的大片区域。在其时,宁波区域设有鄞县、句章县,可能还有县,这几县都属于会稽郡。西汉时期,宁波区域依然属于会稽郡(郡治在苏州),设有四县,分别是鄞县、句章县、鄮县和余姚县。东汉永建四年(129年),钱塘江以北归属吴郡管辖,钱塘江以南归会稽郡管辖,会稽郡的郡治迁到山阴(今绍兴),宁波区域仍为鄞县、句章、鄮县和余姚四个县。
从东汉末年开始,群雄并起,割地为王。在东南地区,孙权于22年称王,建立东(222-280年)。此后,先后出现了东晋(317-420年)、宋(420-479年)、齐(479-502年)、梁(502-557年)、陈(557-589年)诸政权。由于这六个政权都以南京为都所以它们合称为“六朝”。在这个动荡的时代,宁波区域处于六朝的统治之下,其行政区划虽然因王朝更替而几经变化,但基本上隶属于会稽郡,设有句章、鄞县、鄮县、余姚等县。而东晋永和三年(347年)始设的宁海县,则属于临海郡。
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虽然隋朝(581-618年)的统治时间不长,此期间波区域行政区划的变动却非常大。589年,隋朝将鄞县、县、余姚三县并入句章县。因此,隋朝句章县的管辖范围很广,包括今天的宁波市和舟山市。隋朝先后将会稽郡改名为吴州和越州,最后恢复为会稽郡。因此,隋朝的句章县先后隶属于吴州、越州和会稽郡。
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绍兴区域和宁波区域都位于杭州湾南岸,两个区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两个区域可以“合称”为“宁绍亚地域”。斯波义信还“把宁绍地区作为个完整的社会史、经济史的观察单位”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其实,斯波义信所说的“宁绍亚地域”并不是一个完全相同的整体,相反,绍兴区域和宁波区域在社会和经济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从历史上看,在斯波义信所说的“宁绍亚地域”中,绍兴区域的开发远远早于宁波区域。春秋时期,越国在绍兴区域兴起,公元前5世纪一度跻身于大国之列。相比之下,宁波区域则处于落后的边缘地带。根据西晋陆云的记载,当时有个名叫石季甫的人即将被任命为鄮县县令,结果石季甫“举家惨戚”,“老人及姊自闻此问,三四日中,了不能复食姊昼夜号泣”,石季甫之任县县令就像被发配到蛮荒之地一样凄惨。陆云为此写下了著名的《答车茂安书》,在这篇描写鄮县的名作中,出现了“遏长川以为陂,燔茂草以为田。火耕水种,不烦人力。决泄任意,高下在心”等文字。由此可见,当时的宁波区域还是个江河泛滥、杂草丛生、火耕水种、人烟稀少的地方。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5世纪中期绍兴区域的山阴县已经是“民多田少”,许多人由于没有土地而难以谋生,于是有官员建议把绍兴区域的一些“无赀之家”迁往余姚、鄮县和鄞县三个县围湖垦田,以求生机。但这个建议遭到其他官员的强烈反对,他们的主要理由是:这三个县是“去治并远”的“远废之畴”,根本不可能将绍兴区域的“无赀之家”迁到那里。由此可见,当时宁波区域的开发是滞后于绍兴区域的。
造成早期宁波区域开发滞后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的制约。在以三江口为中心的宁波平原,地势低洼,江海汇聚,河道纵横,常受海水浸灌之害;宁波平原周边则群山密集,山洪常常暴发。南宋的宁波地方志记载:“四明山水注于江,与海潮接,咸不可食,不可溉田。”由于周边山区的蓄水能力较弱,所以又会出现严重的旱情。创修于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成书于绍定元年(1228年)的《宝庆四明志》写道:“四明山之旁众山萃焉,雨盛则涧壑交会,出为漫流,无以潴之,其涸可立而待。非特民渴于饮,而江纳海潮,以之灌溉,田皆斥卤,耕稼废矣。”因此,宁波平原的水利建设较为复杂,必须同时兼具防洪、御潮、蓄淡、灌溉等功能。在这样的水利工程出现之前,人们只能生活在山坡地带,而不是三江口的周围地区。正因此,宁波区域的早期城邑,就不是建在三江口一带,而是出现在平原周边的山脚之下。
在宁波区域,最早出现的城邑有三个,分别是鄞、句章、鄮。“鄞”作为地名,最早见于春秋末年的《国语》,该书的《越语》记载道:勾践时期越国的统治范围“东至于鄞”。显然,《国语·越语》所记载的这个“鄞”是指一个区域。不过,一个以“鄞”为名的中心城市可能也早已出现。元代《延祐四明志》记载:“鄞以堇得名,加邑为鄞。”“阝”表示城市。秦朝所设的鄞县,其县治位于今奉化区的白杜村一带,这里有汉朝至隋朝的鄞城故址。秦朝的鄞县县治不可能在一片空地上突然新建起来,所以在秦朝之前,一个以“鄞”为名的城市一定已经存在了。“句章”一名,最早见于北魏所著的《十三州志》。《十三州志云》:“勾践之地,南至句无,其后并吴,因大城句,章伯功以示子孙,故曰句章。”根据历史记载,句章城大致位于今宁波余姚江边的城山渡一带。自2003年起,经过多年的考古调查与发掘,终于勘明句章故城位于城山渡之东北,即在今江北区慈城镇王家坝村带,处在“余姚江、赶水河、横河、后河诸水环网之内,大湾山、方家山、焦家山、癞头山众山怀抱之间”。考古发掘表明,在商周时期这里“已有了比较频繁的人类活动存在,并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活聚落和相对集中的墓葬区域。”至少在战国中晚期,句章城已经建立。至于鄮县县治的位置,一直以来是比较清楚的,它位于阿育王山的西麓即在现在的鄞州区宝幢乡同谷村一带。
在襟江带海的特殊环境中,宁波区域的早期开发就是从宁波平原周边的山麓地带起步的,虽然速度不快,但一直在持续推进,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