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单仁行”公号,订阅“单仁行”公号
从企业家的角度探究商业本质
01
这几天,随着华为一则声明,一起收购案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A股的上市公司东方材料,突发奇想,发表公告宣布要花21亿去收购一家比自己大的多的企业,并且取得了占比51%的大股东NSN的同意。
NSN是诺基亚和西门子合并通信业务的联合公司,我们下面就简称NSN。
但是,大股东同意了,占比49%的另一个股东,华为,不乐意了,“你什么档次,也配跟我合资运营?”
于是,华为连夜发布了声明,表示自己“没有任何意愿及可能与东方材料合资运营”。
你看,这个话说的非常坚决,不留任何余地。
说实话,资本市场上发生的收购并不少见,大家平时也不会关注。
那为什么偏偏这起收购案,会让华为站出来否决呢?它背后还有哪些值得我们深度挖掘的价值呢?
02
首先,我们先研究一下这起收购案的特殊之处,东方材料为什么要收购TD TECH?
我们去深挖了这两家公司的具体情况,大家可以跟着我的逻辑,你会发现所有的答案都写在了数据当中。
这场收购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东方材料是跨行进行收购,并且是以小买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蛇吞象”收购。
东方材料是一家什么公司?
是在化工领域专门做油墨的制造业企业,也就是包装印刷当中的细分业务,东方材料的主要客户是化工企业和食品企业。
那TD TECH是干嘛的?
它的两个股东分别是华为和NSN,所以很清晰,它是通信行业的设备服务商和方案提供商。
我们讲“隔行如隔山”,两家企业从事的领域更是十万八千里,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
隔着无数个行业收购就算了,东方材料还想着蛇吞象。
我们对比了多份数据,东方材料从2019到2021年三年的营收都在4个亿左右,每年都在小幅下降,净利润还维持的“不错”,每年约5千万。
但在2022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同比暴跌了80%,如果扣除非经常损益,整个公司上半年就赚了150万,同比少了近9成的利润,总资产也下降到7.9个亿。
那么,TD TECH的体量有多大呢?
TD TECH在2022年的营收达到了86亿港币,折合人民币来计算,是东方材料的19倍,但净利润也由盈转亏,亏损了1.5个亿。
如果合并资产负债表来看,可以看到TD TECH这两年的运营情况并不太好,营收虽然在增长,但净利润亏损,负债在上升,但即使如此,它的总资产也有57亿港币,是东方材料的6倍有多(折合RMB)。
理解了这两家公司的基本面和财务状况,我们就可以总结出东方材料为什么会收购TD TECH了。
03
第一、东方材料作为传统化工领域的制造企业,从2020年疫情开始经营就出现了问题。
当然,制造业因为生产和订单的延后性,2020年公司还比较稳定。
问题出现在2021年,爆发在2022年,核心业务受到疫情和原材料上涨的压力,营收开始持续性下降。
同时,管理层后续出现了核心人员离职、股东套现的情况。
我们仔细分析2021年财报,数据虽然还不错,但是扣除非正常性损益,实际上核心业务产生的净利润只有780万,同比2020年少了8成。
那利润大头出在哪里?
卖房子,东方材料吭哧吭哧干了一年赚的钱,还不如卖套房子赚的多。
可见管理层做过努力,想过改变,但明显经营主业的核心能力非常弱,管理水平也不高,只能用利润的下降维持住营收,再用住房处置保住了财报的表面面子。
结果2022年,情况更差了。
根据《2022年中国油墨行业发展预警》报告显示,原辅材料大幅涨价、水电气成本大幅上升、叠加国家管控政策的变化,导致整个油墨行业盈利艰难,形势非常严峻。
这么下去,东方材料必然是维持不住自己的股价和身价,那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有一家特殊的合资公司出现了,TD TECH。
它是高新科技的通信行业,小股东是大名鼎鼎的华为,而且正好经营不顺,大股东NSN还愿意卖掉股份,这表明肯定与华为发生了分歧。
于是,隔着老远的东方材料就来了,即使他们从头到尾都没有通信行业的任何经验、人才、架构,对这个行业丝毫不熟悉。
但只要收购完成,他们就是控股股东,拥有最终决策权,靠着华为去赚钱就好了,再不济也可以维持住股价和市值。
第二、东方材料自己是没钱完成收购的。
我们简单算个账,21个亿,每年的资金成本按照正常的利息3.5%计算,一年就是7千万,东方材料的净利润根本付不起利息。
东方材料就干嘛呢?
增发A股股票筹资20亿,向股民要钱去完成收购,因为这样没有固定利息支出,所以不会加大财务杠杆。
这不仅是想靠着华为来赚钱,支撑股价,还想让股民来出钱完成收购,可谓是“空手套白狼”。
所以,不要怀疑是人家蠢,实际上,A股可能有好公司和坏公司,但没有一个是蠢公司。(股民就不知道了)
04
话讲到这,整个事情的全貌和逻辑也都出现了。
唉,其实对于东方材料,我很理解他们的心情。
本来是油墨行业的龙头企业,但在时代和黑天鹅的不确定下,这家传统企业不管是管理水平和核心能力都遇到了巨大挑战。
但我确实不敢苟同他们的做法,为了盈利的要求和上市公司的身份,没有把股民当人看,还把华为当作自己躺平赚钱的工具人。
回顾历史上著名的蛇吞象收购案,就像吉利收购沃尔沃,也是筹备许久,属于同一个行业进行收购,我去借钱收购比我更加先进的品牌、经验和技术,而不是割股民韭菜,跨行去买一家跟自己毫不相干的企业。
何况这家企业还面临着短期庞大的负债,整个公司资产负债率达到了75%,东方材料连自己的企业都管理不好,哪来的能力去管一个比自己大那么多的负债企业?
我跟大家讲过,每个企业都会碰到问题,遇到难处,但只要涉及到核心能力的问题,绝不能避而不战,靠别人,靠资本都没有用。
一家企业想要增长,必须要遵循商业的规律,要对照着自己的“商业画布”去展开。
我的客户需求是什么?
我应该实现的价值主张是什么?
从企业的发展来说,我们实现增长的每一项都应该有迹可循,有逻辑去推导。
比如企业增长的一极,是沿着核心技术进行提升,延伸品类的增长空间。
也就是我通过核心技术的升级,去研发产品不同的类型,找到更多的应用场景。
就像华为,从提供运营商的大型通讯设备,到核心终端设备,比如基站,再延伸到个人终端设备的手机,实际上都是在围绕着通信的核心技术在发展。
当然,好的技术会产生好的产品,但是这些产品能不能在市场上带来好的业绩?
这就是增长的另一极,我们怎么去做营销的问题?
我们需要站在用户的维度去反过来审视产品,产品不是越多越好,是解决用户的问题越多越好。
也就是围绕用户的需求不断去延伸,形成一个场景化和周期化的解决方案。
所以,东方材料应该做的,是提升管理,去做更多的研发,寻找更多的应用场景和应用领域,把产品真正去跟今天很多高速增长的行业结合起来。
就像他们过去只都在跟食品厂商和饮料厂商打交道,难道别的行业都不需要印刷油墨了?
也许这么做会很难。
但是,了解我们企业自身的原点能力,掌握走到终点的能力,借力资本,而不是被资本利用,这才是企业必须要具备的经营素质。
华为,还是把他们骂轻了。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