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过央视热播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一定对这位诗词才女武亦姝不陌生。
十六岁的她以2000首诗词的储备量横扫百人团,一举夺冠,许多网友都被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雅的谈吐圈粉。
而这档节目的主持人董卿,也凭借出口成章的好文采在节目中大放异彩。
在一次采访中,她提到自己的读书习惯:每天睡前一小时,雷打不动,没有所谓的坚持,只有刻进骨子里的习惯。
毕淑敏曾说:“让孩子爱上阅读,必将成为你这一生最划算的教育投资。”
阅读本身不难,难在培养习惯,因此,多早开始培养不都不算早。
好几位微课学员都问过我:小七老师,我们家孩子看起电视来眼睛都不眨一下,可一到看书的时候就像多动症犯了一样,怎么也静不下心来,怎么办呀?
所以,我们先一起来看一看,孩子为什么静不下心来读书?
孩子静不下心读书,是谁的锅?
美国曾在儿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针对2623名孩子的研究,那些1-3岁常常看电视的孩子,到7岁的时候,很有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另一项英国的权威研究也表明,每天在屏幕前超过两个小时的孩子,出现注意力问题的概率高达67%。
因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孩子,太容易被电子产品“宠坏”了。这些现代的屏幕娱乐能够让大脑大量产生多巴胺,孩子不需要付出太多注意力,就可以得到很多反馈和刺激。
而阅读不一样,它需要我们长时间的专注、耐心,付出许多精力去理解书中的内容和情节。
在这样的鲜明对比之下,孩子自然静不下心去读书。
孩子是你的一面镜子,他会模仿、复刻你的行为和习惯,你怎样去做事,他就会怎样。
如果孩子不爱看书,家长首先要检讨自己。
如果你空闲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掏出手机,打开电视,却命令孩子去乖乖看书,怎么会成功呢?
即便成功了,孩子心里也必定是不服气的。
所以,培养习惯的第一步,就是远离“罪魁祸首”,至少在家里的阅读区域,比如书房、儿童房的一角,不要让电子产品出现。
否则,在电视、手机、iPad面前,阅读总是会成为最后一个选择。
这项规则需要全家人一起遵守,因为你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如何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打造阅读之家这个概念,小七老师在之前的微课中也提到过,阅读之家就是充满了书籍,话语和故事的家庭,家中的每个房间,不管是客厅、浴室、卧室、洗手间,到处都有可以阅读的东西。
我们开头提到的武亦姝,就成长在这样的家庭中。
只要你想读,随手就能拿到自己喜欢的读物。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自然能够诠释什么叫做“腹有诗书气自华”。
让书籍成为家庭氛围和家庭总体印象的组成部分,让随手拿起一本书变得比随手拿起手机或者打开电视更容易,这就是阅读之家的理念。
当孩子认为读书就像吃饭、喝水一样简单自然,而不是一项必须学会的技能,必须完成的任务,我们的目的也就真正达到了:让孩子自发、主动的找书看。
这一步同样是为了让书籍触手可及,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带孩子出门的时候,只要你愿意,一定能在包里找到位置来放一本小书,一定能找到时间给孩子讲五分钟的故事,排队、等车、等餐的时候都可以,只要你愿意这么做,愿意去帮孩子培养这个习惯。
美国教育部的早期儿童纵向研究表明,那些每周至少有家人给读书三次的孩子,那么其阅读成绩进入前25%的可能性,几乎是那些家人不怎么经常给他们读书的孩子的两倍。
所以,利用好碎片时间,它能给我们带来的回报是巨大的。
人如果要养成一个习惯,光靠21天的强制坚持是不行的,我们需要三个条件,分别是动力、触发器和奖励机制。
动力和奖励机制不用小七老师多说,那什么是触发器呢?
简单来讲,想要形成一个新的习惯,最好依附在一个旧的习惯上,这个旧的习惯就是触发器。利用好触发器原理,就能够帮我们把将读书植入已有习惯中。
这里小七老师教一个口诀,叫做牢记3个B:洗澡(Bath)、读书(Book)、上床睡觉(Bed)。
洗澡、上床睡觉都是我们每天要做的,也就是触发器,所以在这中间再加入一步,会比突兀的开始读书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讲完了家长要怎么做,我们再来看看,如何让孩子发自内心的爱上阅读?
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
当我们跟孩子坐下来要读一本书的时候,永远要用正面的语言来切入话题,比如说:宝宝,妈妈好开心呀,我们又能一块儿看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了!
逢年过节的时候,把家庭成员之间相互送书变成一项家庭传统也是个不错的办法,能够让孩子对“又有书看了”这件事产生期待感。
我们不要任何负面的词汇、情绪、行为等等和阅读建立联系,尤其是在习惯的养成阶段。
比如有些父母会把阅读和书籍作为一种威胁和惩罚的手段,跟孩子说“不听话就不给你讲故事“”不做完作业,就不带你买书“这种话,都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心理负担。
总之,我们要始终让孩子觉得阅读是快乐、轻松、舒适,令人感到安心的。
阅读无法强迫,但是可以引导。虽然我们说了要让孩子远离电子屏幕,但是孩子已经看了很多很多动画片了,还总吵着要看,怎么办呢?
不如试试让这些动画片主角“做媒“,把孩子的兴趣从动画片转移到故事书上来。
比如孩子喜欢小猪佩奇,我们就读小猪佩奇的故事,喜欢孙大圣,我们就读西游记的故事。
这样一来,孩子很快就会对这些故事书充满兴趣,既戒掉了电视瘾,也不让孩子觉得痛苦。
想要真正懂孩子,就要先学会成为孩子的伙伴。
黄磊说,从多多小的时候起,他就会和女儿一起读书,讲故事,自己就是她的读书伙伴。
于是,父女俩从童话故事一路读到外文原著,在多多二年级的时候,还一起翻译了作品《圣诞老爸的来信》。
我想起曾问过女儿,我给她讲故事时,她最高兴的是什么时候?
她回答说:就是你用不同的夸张的语气来表现不同人物的时候。
当你把阅读当作一种游戏,真正投入其中,孩子自然就会充满兴趣。
比如说,我会和女儿玩接台词的游戏,念台词的上半句,然后做短暂的停顿,鼓励孩子把熟悉的下半句给补上,让她有成就感和参与感。
或者和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一个人扮演汤姆,一个人扮演杰瑞,两个人仿佛在演剧本一样,非常有意思。
阅读自由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选书权交给孩子,就是读睡前故事之前,让孩子自己去选今天读哪本,读哪个故事。
父母不要进行干涉,比如:宝宝,这本我们昨天不是讲过了吗?或者,这个故事太长了,咱们换一个吧。
类似这样的话都不要说。毕竟,相比自己,我们更希望孩子从阅读中获得满足,对吗?
另一个方面是给孩子一个专属的阅读空间,可以是一个小书架,或者房间里的一个阅读角。这个小空间是完全属于孩子,属于阅读的。
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和自我意识很重要,给他一个阅读空间,起到的也是这个作用,孩子会逐渐与书建立亲近感,而整理书籍的过程,也能够很好的锻炼他的分类、归纳能力。
不同年龄段,应该读什么?
不少家长问过我,什么时候开始给孩子讲故事?我的答案一直都是:越早越好。
6个月之前:几个月的孩子没有能力自己去读,但是他有能力听,你可以唱童谣,可以大声朗读你正在看的小说杂志,读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宝宝习惯阅读的声音。
6个月-1岁:读洗澡书(bath book),就是撕不烂、泡不坏的那一种,这种书的重复性和结构有助于吸收和保持兴趣,能够随时随地的吸引他的注意力。
1-2岁:读绘本、翻翻书,翻翻书也叫立体绘本,就是翻开之后可以把里面的小人、小房子竖起来,小朋友会很感兴趣,小七老师在给大家推荐两本,一本是《小玻在哪里》(《Where is Bobo》),另外一本是《亲爱的动物园》(《Dear Zoo》,大家有兴趣可以去了解一下
2岁以上:依然是以绘本为主,不过,可以逐渐把孩子的注意力从绘本的图画中,逐渐转移到少量的文字上。
至于阅读时间,也没有什么严格规定,在保护视力的前提下,可以从5分钟开始,逐渐增加到10分钟、20分钟,根据孩子的接收和适应情况慢慢调整就好。
孩子的阅读能力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父母来培养,所以,读多久,读什么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坚持。
三毛曾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
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
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愿每个孩子都能爱上阅读,从阅读中成为更好的自己,看见更大的世界!
关于育儿,或许你还有很多问题
没关系,小七老师一直关注家长们的需求
我们将不断推出能解决大家育儿问题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