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让孩子犯错后“长记性”?

2020-03-04   小七育儿专栏

“哇~~”


游乐场里传来撕心裂肺的哭闹声,一个小男孩把另个女孩子推到了。


双方家长赶过来,男孩的家长一边尴尬的给对方道歉,一边拽过男孩大声呵斥“说过多少遍了!!不要打人也不要推人!!你是不是答应妈妈了!怎么就不改呢?!”

像例子中说的有些孩子总是喜欢在游乐场推别人,有攻击性,跟别人抢玩具等,相信大家也见过。


这些孩子的父母也很沮丧:这孩子怎么说都不行,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孩子都认错了说好下次不会了,但还是改不掉。



孩子错了就打骂或者讲道理就能让孩子“改掉”了吗?那我们未免把教育想的太简单点了。

皮皮是个调皮的五岁小男孩,这天他们一家人一起去餐厅吃饭,皮皮看到可以自取柠檬水,兴奋得不得了。


自告奋勇要去端柠檬水,结果他上台阶时不小心打翻了杯子,水撒了一地了。旁边的奶奶心疼孙子大呼小叫的赶紧抽餐巾纸往皮皮身上擦,旁边的爸爸终于受不了了,大声呵斥:让你坐着别动非要乱跑,这餐厅是你一小孩乱跑的地方吗!?你说,你下次还跑不跑了!?

大家回想一下,孩子犯错后,我们很多父母是不是都这样处理的?道理讲了嘛,也引导过了呀,告诉他下次不能这样了,怎么还是屡教不改呢?


其实在孩子们眼中,我们成年人所说的“道理”他们或许真的不懂,不懂也就不会吸收。


嘴上说着“我错了”,实际却是“下次还敢”。

孩子的每一次犯错都是一次成长机会,不犯错的孩子是长不大的。而不能帮助孩子从犯错中吸取教训改进的父母也是不合格的。

那孩子做错事,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记住呢?

不要轻易惩罚

很多人一看到孩子犯错,本能的想法就是肯定要揍一顿嘛,即是没有体罚也是要有点惩戒的,比如有人会不准孩子吃爱吃的糖果,有人会缩短孩子看电视的时间等。


但是惩罚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有些情况并不适合惩罚孩子。



(1)孩子能力不够


孩子年纪小,拿不住杯子摔碎了或者吃饭太慢容易洒出来等等,这些因为“个人能力问题”导致的“错误”不建议惩罚。

孩子在成长中必然要经历一些成年人看起来像“错误”的过程,贸然惩罚无异于成长,还会让孩子产生自卑、胆怯的心理,作为家长要有耐心,引导和等待孩子长大。

(2)孩子无意的


孩子并非有意犯错,很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无意识犯下的,比如有孩子走路滑到了碰翻了旁边的花瓶,有孩子玩闹的时候不小心踩到别人等等,这这种情况也不适合惩罚。

成年人也会无意犯错,但并不会粗暴对待。孩子第一次犯下无意识错误,家长不妨先予以警告,上来就粗暴惩罚并不公平。



(3)家长也犯同样的错误


孩子为人处世是从模仿开始的,一言一行都是家长的镜子。

有些家长自己在家就口吐芬芳,孩子模仿了去,自己出口成脏的时候有些家长跑来教育了。


这就是传说中的“双标”,如果一种行为是因为孩子模仿家长而得的,作为家长首先要审视自己而不是要求孩子。


(4)家长自己情绪问题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可能也没犯啥太严重的错误,家长因为自己的情绪问题爆炸了。

孩子犯错,家长因为自己的情绪问题过于大题小做,不但自己气大伤身,给孩子带来的是更多的心灵伤害,比如失去安全感,自卑,甚至厌世等等。

在知乎有很多人直到成年还对自己儿童时代父母的暴戾耿耿于怀。

做好四步沟通

孩子犯错总是要让他明白错在哪里,如何改进,要用孩子的语言去与他交流。

同样是在餐馆吃饭,另一个叫淘淘的六岁小男孩也是不小心把豆浆洒到了楼梯上,他的爸爸先是过来温和的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事,孩子说不小心把豆浆撒了。


紧接着他带着孩子向服务员道歉,借了抹布,请他把楼梯擦干净。


擦完后爸爸问他:“为什么会打翻豆浆,你想过没有?”

淘淘想了想说:“没有拿稳····”

爸爸递给他一杯新豆浆:“嗯,单手拿不稳,应该双手接着或者一手扶着一手托着杯底。”

淘淘双手捧着杯子上楼了,没有再打翻。




没有大声责骂,没有包办代替,这位爸爸教会了孩子什么呢?

(1)发生了什么

出事了,先问清楚发生了什么事而不是主观的上来判断对错,简单说就是客观的还原事实。


这样做的原因是很多孩子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做错了啥。

餐馆吃饭孩子撒了东西或许事件简单,不会有太多误会;而开头例子中说的游乐场玩闹就很容易有一些说不清的事情经过。


比如有的孩子在游乐场用玩具打别的小朋友,对他来说,暴力打击是他对自己物权的混淆。


“明明是我先拿到的东西,你凭什么抢?”,即便是公共场合,在他心里还是觉得“我先拿到的就是我的”,所以他不觉得自己有错。

父母听孩子的陈述,就明白在孩子的角度是怎样想问题的。同时不要忘了吧自己的感受回馈给他,比如可是你打我我会很疼很难过等等。


让孩子明白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什么影响。

(2)原因是什么

餐厅的爸爸让孩子思考为什么豆浆会打翻,目的不是让他说一句“对不起我不小心的”就算了,而是要从可解决的策略上去寻找具体的原因——哦,是因为我没拿稳呗。

同样,在游乐场打人的孩子可能是觉得物权侵犯或者他发现别人先干扰他了采取了暴力应对,这些“错误”都不是毫无征兆的出现的。

知道了原因才可以对症下药。


(3)可以怎么做

这个时候孩子和大人的情绪都处在平稳期,你不会情绪暴躁还是沉浸在“他是个不省心的熊孩子”的愤怒中,他也不会觉得“爸爸/妈妈就会唠叨”的听不进去状态。

餐厅的爸爸采取直接给孩子分析为什么豆浆杯拿不稳,应该怎样才能拿稳。而我们可以设想情景步骤,来引导告诉孩子该怎么做:


如果在游乐场有人打扰你玩玩具,你会怎么做?

如果有孩子非要抢你的玩具,你会怎么做?

游乐场的玩具你可以当做自己的玩具吗?



诸如此类,将孩子遇到的问题变成情景,丰富具体的让孩子来想象,自己说出解决方法。当孩子说我不知道反问你该怎么办的时候,我们的引导目的就达到了。

(4)自己承担后果

有了错误不能只是说教就结束了,而自己承担后果也并不是惩罚。

餐厅的爸爸让孩子先道歉,再自己把地板擦干净;

游乐场打人的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明白了自己动手打人并不礼貌要去给对方赔礼道歉;

孩子在家打碎了杯子就要自己收拾干净,这些都是他们为自己的错误承担的后果。

因为犯错给别人和自己带来的麻烦需要自己去解决,这是教育他们错误会带来不好的东西,所以要注意下次不能犯错。


这比简单粗暴且毫无相关性的惩罚要更有教育意义。



很多时候父母在对待孩子犯错的问题上采取的失去耐心型的消极处理,简单粗暴的说教甚至是打一顿会让孩子认为“以后犯错要躲着点”,这样将会让他们在掩饰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关于育儿,或许你还有很多问题

没关系,小七老师一直关注家长们的需求

我们将不断推出能解决大家育儿问题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