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文化历史讲好地名故事——傅集地名文化

2019-06-26   名相伊尹

傅集镇 在杞县南部,东与睢县交界,西邻圉镇镇,南连宗店、板木乡,北接邢口镇、苏木乡。面积68.2平方公里。辖傅集南村、傅集北村、傅集东村、傅集西村、曹胡同、前吕寨、前老庄、杨井、陆庄、周庄、庞屯、后谢洼、大郑庄、纸房、赵村、宋刘庄,五里井、安庄、宋吉屯、和庄、沟湾李、申纪、夏陵、王庄、韦庄、堤刘、徐庄、李店、司庄、河坡李白庙屯、北马庄、刘庄、洼张、马庄寨、青龙店、枣园、西郑庄、军张、后老庄等40个村委会,65个自然村,304个村民组,16963户,62218人(非农业人口1860人),其中回族90人,镇人民政府驻傅集,故名。

明属圉镇保、青陵保各一部。清属傅集社、沟陵社、苏木社和荆岗社各一部。民国时期属第三区,又名傅集区。1935年并为一区(辖傅杨郑吕司李、安徐韦马赵刘联保内有荆裴乔一部),1944年属芝圃县二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复名第三区和傅集区,1955年并区,仍属第一区。1957年为傅集中心乡、韦庄中心乡。1958年有傅集、曹胡同、前吕寨等3个高级社,合建为“先锋人民公社”1961年复改为第三区(傅集区),1963年撤区,改称傅集人民公社。1975划出邢口、草寺等14个大队归新建的邢口人民公社;咸岗、邹寨2个大队归苏木人民公社;圉镇人民公社的后谢洼大队划归傅集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傅集乡。1995年撤乡建镇至今。

全镇地处豫东平原,为黄河冲积层过渡区,地势坦缓,西北向东南微倾。东部小蒋河,从邢口镇的魏寨入境至马庄寨出境,流长7.5公里;东风干渠由邢口镇草寺入境,至沟陵岗入宗店乡,流长9.5公里;幸福干渠,自邢口乡孙洼入境,至赵村入宗店乡,流长7.8公里;铁底河从郑庄、谢洼过境,流长2.6公里;傅集沟流长8.7公里;双楼沟流长10.4公里;胜天渠流长3公里;小温河上接傅集沟,下至纠庄入宗店乡,流长4.2公里。总计河渠沟过境流长46.7公里。除胜天渠流向东西沟通东风干渠与幸福干渠外,余皆流向东南。

全镇耕地72886亩,大部为淤土、两合土、青沙地东部小蒋河两岸,原有少量盐碱土地,治理后也变为良田。主产小麦、大豆、玉米、红薯及其他杂粮等。经济作物产棉花芝麻、油菜瓜果蔬菜之类。机井700眼。

中学2所,小学40所,乡卫生院1所,卫生室52处。

106国道纵贯镇境,杞县一官庄公路、傅集一板木公路横跨境内。

名胜古迹有青陵台、云岩寺;傅集烈士陵园,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傅集是著名革命烈士曹鼎新、段家让、张玉境和知名民主人士孟昭朴及原中共中央委员、中南局书记处书记吴芝圃等的故里。

傅集 在杞县城南18公里处。傅集南村、北村东村、西村委会驻地。34个村民小组,1427户,7139人,耕地6661亩。镇人民政府驻南村。

古时傅姓建村,称傅家庄。右有孙庄,左有响旗营,因避患三村合筑土寨,仍名傅家庄。继而青陵店集迁此,更名傅家集,简称傅集。

聚落1.5平方公里。村民沿街建有钢筋水泥楼房,间有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居民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兼种油菜、瓜果、蔬菜等。

初中2所,小学1所。卫生院1座,卫生室4处,兽医站1个。

名胜古迹有利济桥、开智小学、中共杞县地委、伊东公园遗址、村北烈士陵园。

106国道、杞县一官庄公路、竹林公路从村中经过。为杞南交通枢纽。

张庄 在杞县城南18.5公里、傅集南1公里处。1个村民组,36户,183人,耕地176亩。属傅集南村委会辖村。

相传唐宋年间,张姓在此建村,故名。

聚落椭圆形,面积126000平方米。东西主街与南北街相接成“丁”字形。民居为砖瓦房。居民以农为主。土质淤土。主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等作物。

村西邻106国道。

孟庄 在杞县城南19公里、傅集南1.5公里处。1个村民组,68户,340人,耕地346亩。属傅集南村委会辖村。

明进士孟绍虞族下居此,故名孟庄。

聚落东西长条形,面积19.8万平方米。主街东西向。房屋砖木结构,硬山坡顶瓦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淤土。主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等作物。

小东庄 在杞县城南28公里、傅集东北1公里处。3个村民组,84户,420人,耕地590亩。属傅集北村委会辖村。

明初李、王、丁三姓于傅集东侧建村,因人少庄小,故名。

聚落矩形,面积16万平方米。主街东西向,西抵南北街。村北新辟东西路一条。民舍为砖木结构硬山坡顶瓦房。居民以农为主。土质淤土。主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蔬菜等作物。

大路通106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