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古今——正说潘杨湖

2019-11-25   名相伊尹

潘杨湖位于开封城内西北部,龙亭公园内,东西对称,东为潘家湖,西为杨家湖,两湖通过中间御道上的玉带桥相连,面积共24公顷。杨家湖西边有与之相通的面积为18.8公顷的杨家西湖,它的前身是明代李濂《汴京遗迹志》记载的当时就已存在的大湖:杨六郎宅水泊。现在三湖也有时统称为龙亭湖。潘杨湖从开挖到得名经历了两个世纪的岁月,它们的得名即源于杨六郎宅水泊。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天灾加上人祸造成的水患使开封遭到灭顶之灾,周王府因有高大的紫禁城城墙的抵挡,沉积泥沙较少,水退之后地势比周围低洼。周王在开封延续了200多年,王府的积蓄甚丰,当时周王等乘船出逃,大量财宝未能带走,水退后曾匆匆返回,挖掘其窖藏而去。由此引发了开封百姓不停地在此处挖地寻宝,于是渐渐形成了许多坑洼和小湖。坑洼和小湖越挖越深,越挖越大,一直挖了90年。两湖雏形初现。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河南总督王士俊在贡院从周王府遗址上搬走后,在原地大兴土木兴建万寿宫,新筑了午朝门到龙亭的御道,为储积水,两旁挖土加深,并连接原来包围贡院的许多坑洼不平的洼地,形成了两个较大的湖泊,另有几个小水坑。清代《河南通志》载有《万寿宫图》,当时两湖尚无定名。

清乾隆五年(1740年),巡抚雅尔图为了解决开封城外高内低排储积水的问题,且城内湖是死水,时涸时溢,特上奏朝廷要求疏浚城内河湖,并第一次正式使用了“杨家湖”之名。据前辈学者熊伯履、井鸿钧1958年出版的《开封市胜迹志》引《惠济河辑说》记载雅尔图奏折曰:“杨家湖及浚仪渠包家坑等处,历年积水停滀,因日久淤浅。” 龙亭两湖因此被再次挖掘扩大,成为两个颇为壮观的大湖。 清代周城《宋东京考》记载:“杨六郎宅水泊在里城内西北,本杨六郎宅外湖,故名。” 雅尔图之所以提出杨家湖之名,自然是因龙亭西湖与杨六郎宅水泊相通,而杨六郎宅水泊西南即杨家将故宅遗址的原因,很可能民间已先有此称呼了。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决口,开封南门被冲毁,水灌5昼夜,东水门洞也渗水,城内平均水深2米,龙亭一带地势低洼,水深3米多。王鼎、林则徐堵口治河,直到次年决口合拢,这次水淹开封达8个月之久。水退之后,龙亭中心御道旁的两个湖,分别和几个小水坑连成一片,成了两个巨湖。而此时龙亭西湖与杨六郎宅水泊也连成了一片,成了一个烟波浩渺的巨泊。因为巨泊的西南部紧靠杨家将故宅遗址,且巨泊西部本名即杨六郎宅水泊,出于对杨家将的崇敬之情,人们遂将这一大片水域统称为杨家湖。以后湖水慢慢回落,又分成两个湖,就称龙亭西湖为杨家湖,称杨六郎宅水泊为杨家西湖。

杨家西湖与杨家湖周围人烟稀少,湖水清冽,而与杨家湖一路之隔的龙亭东湖,因周围居民稠密、作坊众多而臭气熏天,自然就被称为潘家湖了。清浑对比,忠奸并论,这是人民群众受杨家将故事影响而表现出的朴素的爱憎感情。三湖就此得名。清代张畇《琐事闲录》中对潘杨湖的形成有一段简略的记载:

豫省城西北隅,旧有龙亭一座,相传为宋朝殿址。余于丙戍(1826年)到省时,亭前并无积水,土人犹时掘挖物件,或有得金饰珠玉者。自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祥工河决,水围城垣之后,至今则一片汪洋,直与东省之大明湖相似,屡次设法疏消,总不见涸,盖已与地泉通矣。亭侧一铁鼎,倒陷土中,只露底二尺余。闻从前杨中丞(国桢)在藩司任内,曾命人掘取,随挖随陷,深不见底,复支木用绳悬挂,竭力下挖,则黑水出焉,究不知全形是何物件。今已淹没,水涸时只微露四足。

因“盖已与地泉通矣”,所以潘杨湖成为常年不涸的美丽大湖。潘杨湖之名始于民间,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事情。关于潘杨湖的诞生,民间还流传着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演义故事,故事说潘杨湖原为潘杨两家的府第,杨业殉国后,朝廷不辨忠奸,杨家离京归隐。时天降大雨,潘杨两府同时下陷,形成两个大湖。事实上潘杨湖的位置在北宋东京皇城的范围之内,且已被考古发掘所证实,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宋东京城的一部分。1984年潘家湖综合治理完成,湖水不再发臭,潘杨湖成为开封市最迷人的景观之地。但忠与奸的传说故事依然在潘杨湖畔流传着。两湖间御道上建有嵩呼,上有楹联曰:“两平湖讹潘杨众憎佞宦,万寿宫误宋业民盼青天。”其中的“讹”字,道出了事物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