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独立战争——新大国的崛起

2019-09-07   后宫地图三千

美国与欧洲国家不同,它是建立在一块新大陆上的全新的国家,在它建立时,许多方面代表了当时欧洲人的理想。本章将会讲述这个新奇国家的祖先以及这个国家是如何孕育、成长,如何终于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的。

“五月花”号的到来

美国起源于英国在北美的13块殖民地,这13块殖民地又是如何来的呢?英国的第一块北美殖民地始建于1607年。这年,伦敦公司获得了英国国王的特许状,准许它占有北纬34°和41°之间的土地。公司的三艘船便来到了指定的地方,船上装着120个人,全是男人。他们在条河边建立了一座小城,用他们的国王詹姆士一世的名字命名为詹姆士城,它是以后英国人继续殖民的桥头堡。它后来发展成为英国在美国的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就是现在的弗吉尼亚州。

到达美洲之初,英国人一无所有,也一无所会,连吃的都没有。120个英国人连饿带病死了一大半,全靠当地印第安人的接济才没有死光。这些天性善良的印第安人,看到远道而来的白人们衣食无着,就把自己的粮食送给他们,还教他们种玉米和烟草。而白人们站稳脚跟之后是怎么回报印第安人的救命之恩的呢?用抢劫和屠杀!他们用枪炮对付印第安人的长矛,赶走他们,杀死他们,把他们生活了几千年的老土地变成了自己的新家园

1620年,一群英国的清教徒乘一艘叫“五月花”的船前往美洲殖民,他们本来要往已经建立起来的弗吉尼亚殖民地去,但途中遇到风浪,船漂到了另一个地方,即现在马萨诸塞州的普利茅斯港。就在登陆前,由于船上人员混杂,且他们到达的地方并非英王已经特许给他们的地方,他们在这里殖民很可能得不到母国的帮助,这就意味着他们将面临极大的艰难险阻。为了殖民的成功、为了生存,殖民者们上岸前制订了一个“公约”这就是有名的《五月花公约》。公约里有这样一些话:

以上帝的名义,阿门。我们这些签署人是蒙上帝保佑的大不列颠、法兰西和爱尔兰的国王——信仰和教会的捍卫者詹姆士国王陛下的忠顺臣民。

为了上帝的荣耀,为了増强基督教的信仰,为了提高我们国王和国家的荣誉,我们漂洋过海,在弗吉尼亚北部开发第一个殖民地。我们在上帝面前共同立誓签约,自愿结为一个自治团体。为了使上述目的能得到更好地实施、维护和发展,将来不时依此而制定颁布的被认为是对这个殖民地全体人民都最适合、最方便的法律、法规、法令、宪章和公职,我们都保证遵守和服从。

据此于耶稣纪元1620年11月11日,于英格兰、法兰西、爱尔兰第十八国王暨苏格兰第五十四世国王詹姆士陛下在位之年,我们在科德角签名如下。

从这个公约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这个公约念念不忘陛下,但却强调了一点:他们保证遵守的是“对这个殖民地全体人民都最适合、最方便的法律、法规、法令、宪章和公职”。而不是以英国为中心,而是以殖民地自己为中心,这就是美国独立精神的源泉。

殖民地的生活

以后,殖民者们不断开疆拓土,到1733年已经建立了13块殖民地,都位于阿巴拉契亚山脉和大西洋之间一个狭长地带,每块殖民地现在都成了美国的一个州。在这些殖民地上生活着从欧洲各地拥进来的大批移民,有法国人、德国人、荷兰人、爱尔兰人、苏格兰人、瑞士人,等等,不过最多的还是英国人。到177年时,整个殖民地已经有了260万人。除了白人外,殖民地上还生活着一类特殊的移民—黑奴。他们从非洲被大批大批地卖到北美,在棉花地、烟草田、白人家里干活。

北美的这些殖民地可以分三类:第一类是王家殖民地,共有8个,它们由国王直接任命的总督统治:第二类是业主殖民地,它是英王封给大贵族的大块殖民地,由业主自己指派总督治理;第三类是自治殖民地,由殖民地人民自己选举总督,依据英王颁发的特许状统治。

除总督外,殖民地还有自己的议会,议会按英国模式建立,分上下两院,议员们是殖民地的人民选举的,但当选民和议员都必须有一定财产。

英国建立殖民地当然是为了英国,这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建立殖民地后,英国人就把它当做了金母鸡,想方设法从殖民地要钱。最简便的办法是征税,英国人在殖民地设立了许多海关,向进入殖民地的商品征收关税,再把税收送回英国。

英国政府又控制了殖民地的运输和贸易。早在克伦威尔时期英国就颁布了《航海条例》,禁止外国不经英国政府许可与英国殖民地贸易,外国商品如果想输入殖民地必须由英国船来装。接着又弄出了一个《列举商品法》,规定殖民地的商品如烟草棉花等只能卖给国,如果想卖到外国去也得先卖给英国商人,再由他们去卖。英国人不但控制了殖民地的对外贸易,还想把它们彼此之间隔绝开来。例如禁止各殖民地之间互相销售羊毛、棉纱等,好让英国产的这些东西垄断市场。当英国人看到殖民地有什么商品能危及英国本土生产的同类商品时,就极力限制甚至禁止生产。如铁,英国政府规定殖民地可以大量地往英国销售铁矿,却禁止它们自己制造铁制品,就是一颗小钉子也不成。

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措施都极不公平、十分荒唐,使英国人大发不义之财,殖民地人民却大吃其亏。在1763年,英国终于彻底击败了最后的殖民对手法国,把全世界的殖民主动权牢牢抓在了手中。这一年英国颁布法令,禁止13块殖民地的人移居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地区。这些地区现在都是英国打败法国的胜利果实,本来鼓励殖民地人民到这片广大的新领土去开垦是顺理成章的事,但英国政府不但不鼓励,反而禁止。这可把殖民地人民气坏了。

接着英国人又颁布了《食糖条例》,对从西印度群岛输往殖民地的糖征收高关税。为了征收到这些关税,英国人派了军舰在海上巡逻,大抓走私分子。这对原来很大程度上是靠与西印度群岛走私发展起来的殖民地经济来说,像被打了一闷棍,一时工厂关门、船员失业,沿海经济片萧条。第三个法令是严禁殖民地发行自己的纸币,这一向是殖民地的权利,新法令等于把殖民地人民手中的大量纸币变成了废纸。

这些倒行逆施像三座大山一样压在殖民地人民头上,这时他们已经像被放了一捆又一捆稻草的骆驼,快要忍受不住了,只等那最后一根稻草放上去,他们要么累死,要么跳将起来,把身上的稻草一股脑儿全掀掉。这最后一根稻草终于加到他们身上来了。

揭竿而起

765年3月,英国政府颁布了《印花税法》,规定殖民地所有的印刷品,从报纸、书刊、债券、执照到各种证书,都要交“印花税”在此之前,殖民地人民虽然受尽了英国人的压榨,但交税却一直只需交关税,现在平白多了一项,等于是从他们的口袋里抢劫,他们胸中的怒火如火山爆发般喷将出来,这火积郁已久,发起来就格外猛烈。

《印花税法》刚一颁布,殖民地人们立即冲上街头,进行抗议,高呼口号:“要自由、不要印花税!”、“英国佬滚回去!”后来出现了个个反抗组织,主要是“自由之子”和“自由之女”等,自由之子们甚至将许多英国税官的衣服扒掉,涂上沥青,再在身上粘了羽毛,变成“鸟人”抬到大街上游行。

1765年10月,9个殖民地的代表在纽约举行大会,通过了《殖民地人民的权利及其不满原因的宣言》,或称《权利与自由宣言》。宣言指出英国国会无权向殖民地人民征税,因此必须废除《印花税法》,同时要求取消所有限制殖民地进行自由贸易的法律。

在会议上一个叫加兹登的议员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这个大陆上不应当有人称为新英格兰人、纽约人等等,我们所有的人都是美利坚人。

这句话第一次明白地把殖民地人与英国人从名称上区分开来,殖民地人民终于有了自己民族的名称American,现在通译作美国人。

不久后全部13个殖民地都团结起来了。殖民地团结起来后采取的第一个统一行动就是抵制英国货。这给英国造成的后果之严重可想而知在英国,大批向殖民地输出产品的工厂关门大吉,大批工人失了业,工厂主和工人们都起来反对印花税。内外夹攻之下,英国政府被迫让步在印花税法案颁布一年之后就废除了它。

但《印花税法》废除仅一年后英国议会又抛出了《唐森德法》,中心是向所有殖民地从英国进口的商品征收进口税。这个举动促使又一波抗税高潮兴起了,波士顿市民首先起来反对《唐森德法》,马萨诸塞殖民地的议会正式声明,英国无权向殖民地征收任何税。

为了征税和反击反征税,英国人终于诉诸暴力了。他们派出了巡逻艇在殖民地各港口到处搜查,一边收税一边没收没交税的货物。殖民地的人民决心以暴制暴。当税官驾着巡逻艇去没收抗税的货物时,他们就蜂拥而上,把税官痛打一顿,把货物抢回来,还把他们变成了“鸟人”游街。当时反抗的中心是波士顿,这里是英军驻防的中心,也是殖民地人民反抗的中心。1770年3月,正是这里发生的波士顿惨案使殖民地的反英斗争进一步扩大。

波士顿惨案的情形是这样的:一个很冷的白天,在一条大街上英国兵和市民们发生了冲突,一个士兵率先用枪托揍了一个理发匠的学徒。市民们便群起还击,还有人跑到一个会议厅摇起集合铃来,一时市民们从四面八方冲过来,随手抓起地上的积雪做武器向英国兵扔过去,有的人还举起了木棍。英国人悍然开枪,当场打死三人,几天后受伤的两个也死了。第一个死者名叫阿塔克斯,是“自由之子”的成员。

鲜血终于惊醒了殖民地人民,他们发动了更大规模的抵抗运动,最后英国政府又被迫废除了《唐森德法》。但英国人保留了每磅三便士的茶叶税。这税其实是非常之少的,主要是个象征,象征英国人有权在殖民地征税。殖民地人民就是不给英国人这个面子,为了让英国人收不到这每磅三便土的茶叶税,他们干脆不喝茶。后来索性不准英国人把茶叶运过来,这就直接导致了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

一天,东印度公司的船往波士顿运来了几百箱茶叶,殖民地人听说后,不但不买茶叶,甚至不准运茶船停在他们的港口。英国人当然不理会这样的要求,于是就发生了下面的情景:一群“印第安人”像猛虎般直扑向茶叶船,手里操着斧子,他们劈开了茶叶箱,将整船整船的茶叶倒进大海,价值18万英镑。这是1773年12月的事。

英国人立即宣布了针锋相对的镇压措施。如封锁波士顿港口,要求波士顿赔偿损失;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议员不再选举,而由英王任命;英国军队可以任意进入殖民地的任何地方,等等。面对英国人空前的高压措施,殖民地人民士气高涨,决心团结起来进行反抗。

殖民地进一步团结起来的标志是第一届大陆会议的召开。1774年9月,北美13个殖民地中的12个派代表在费城召开大会,共商抗英大计。当时会议的代表们分成了三派:一派是激进派,主张彻底独立;一派是保守派,主张不要独立,建立一个北美议会,与英国共管殖民地;第三派是温和派,主张看时局的进程决定是否独立。经过一番争论,会议达成了妥协,决定一方面成立联合政府,共同抵制英货,并建立武装;另方面,并没有宣布独立,甚至表示仍然效忠英王。

如果这时候英国人能够让步,尊重各殖民地权利,战争仍可避免。因为这时候大多数殖民地人都没有想到要独立,他们只想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但这时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已经铁了心了,非打不可,打赢了殖民地还会像从前一样帮他发财,打输了就让它独立。名义上的什么效忠,没有一点实际好处,他不需要殖民地人民被逼到墙角了,要么完全屈从英王,缴税纳粮;要么就战斗,直至独立。他们不可能完全屈从,决心发动独立战争。

莱克星敦的枪声

独立战争是从“莱克星敦的枪声”开始的。1774年4月18日,马萨诸塞波士顿附近的小镇康科顿,一队英军奉英军头目盖治之命前来夺取这里的民兵武器库。银匠勒维尔和工人戴维斯首先发现了他们,立即飞马沿途报信,英军刚走到莱克星敦,民兵们就向他们射出了第枪,这也是整个北美独立战争的第一枪。这就是“莱克星敦的枪声”英军人多势众,而且训练有素,几个民兵阻止不了他们。于是英军顺利地打到了康科顿,顺利地破坏了那里的武器库。可就在英军得胜回营的路上,英军陷入了民兵的枪林弹雨之中。心惊胆战的英军被打得狼狈逃窜,损失超过了200人。

莱克星敦的枪声刹时传遍了整个殖民地,人们自发行动起来,夺取武器,抢关占隘,向英国人开火。北美民兵人数越来越多,但像一盘散沙一样,各自为战。为了使这些散兵游勇成为一支正规军,1775年5月,北美召开了第二次大陆会议。会议作了三项重大的决定:一是发行自己的货币,建立独立的北美经济;二是组建正规的反英军队,由华盛顿任总司令;三是向外国购买武器,并且积极寻找外国同盟军。直到此时,包括华盛顿在内的大陆精英们仍然没有想到完全独立。每天晚饭后,华盛顿和军官们还按照习惯为乔治三世的健康干杯,他们的部队也仍然悬挂着英国的“米”字旗。这并不是因为殖民地人民不想独立,而是他们没意识到自己已经独立了,而这时距离他们意识到这一点也只有一纸之隔了。

最终捅破这层纸的是一本名叫《常识》的书,它的作者是出身贫寒、没上过几天学的打工仔潘恩。在书中,潘恩宣传了许多的常识,比如英国只是个蕞尔小岛,怎么配统治如此广大的北美大陆;北美的货物应该可以自由买卖,不需要英国人在中间收税等等。这本书一出版就就成了北美最畅销的书,前后卖出了50万册,而当时北美的人口也不到300万人,此后北美人独立的愿望就如同奔腾的江水一样不可阻挡。

1776年7月4日,这是美国历史上最难忘的一天。这天,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议会大厦里,大陆会议的代表们通过了由托马斯·杰斐逊主持撰写的《北美13州联合一致的共同宣言》,简称《独立宣言》。在《独立宣言》上签字的共有56名各殖民地代表,第一个签名的汉考特特意把自己的名字写得格外的大,还一边幽默地说这是为了“让乔治三世不戴眼镜也能看清楚。”《独立宣言》出来之后,殖民地的独立战争就彻底变成了美国独立战争了,它的签订标志着美国的诞生。当然,《独立宣言》也存在着严重的不义与不公,它一方面强调“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力,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另一方面,它却保留了最残酷野蛮的奴隶制毫无人道地剥夺了黑人和印第安人的天赋人权,这种不义与不公大大降低了《独立宣言》的伟大意义。

萨拉托加大捷

美国独立战争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莱克星敦的枪声开始到萨拉托加之战为止,这个阶段美军处于守势。第二个阶段从萨拉托加之战结束直至整个战争的结束。这个阶段美军节节胜利,直到最后英国战败投降。

独立战争之初,战争双方势力之悬殊是明摆着的,英国有3000万人口,几十万军队,尤其海军打遍天下无敌手。仅在北美就有近10万正规军,都是装备精良、久经沙场的老兵,此外在加拿大、西印度群岛等地到处有后方基地,可谓兵精粮足。与兵精良足的英军相比,美军是兵不精粮不足。美利坚人口不到英国本土的1/10,更不用提其殖民地的几亿人口了,军队只有两万来人,谈不上有什么海军。少得可怜的军队的装备也差得可怜,连步枪都不够,那些没步枪的人只好拿棍棒当枪使,鞋子不够,有时只能赤着脚在雪地行军。

但美军也有一个优势,就是本土作战、熟悉地形,打不赢就跑,使英军从来没能抓住美军主力聚而歼之。二是北美虽然正规军少,但民兵却多得很,不下几十万,甚至是全民皆兵,这样英军就像毛泽东所言:“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了。”

面对这样的情势,英国的唯一出路就是速战速决,为此制定了一个三路并进的战略方针:第二路从加拿大出发南下,第三路由纽约北上,发动钳形攻势,占领反抗的中心地区新英格兰。这个战略计划也许听起来很美,实际上极其荒唐。因为英军从加拿大千里迢迢赶往目的地,劳师远袭,这是兵家大忌,孙子云:“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英国人的命运正是如此。

英军一路冒着炮火前进,损失惨重,而且给养极难,结果第二路刚到美国境内,就遭到埋伏在一个山谷两侧的民兵的攻击,狼狈地逃回了加拿大。第三路由克林顿率领,他没有按照计划北上向新英格兰搞钳形攻势,而是南下去找华盛顿的主力决战。这样三路大军之中只有由柏高英率领的第一路按计划南进,结果孤军深入,在萨拉托加陷入美军重重包围之中

1777年10月17日,这是独立战争一个转折性的日子,被围的柏高英军队,眼看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冲出去又无望,只好在这一天带着6000残军缴械投降。这就是萨拉托加大捷。萨拉托加大捷后,美军开始转守为攻,战争进入第二阶段。

美军之所以能取得最后胜利与另一个因素是分不开的,那就是国际援助。第二届大陆会议讨论独立的同时派出了代表前往欧洲,首先是法国,去活动法国支援美国独立战争的主要代表就是著名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本来在高傲的法国人眼中,美洲蛮荒之地的人都是些愚夫,但富兰克林的到来彻底纠正了他们的看法。富兰克林的幽默、博学、深邃极大地震动了法兰西人,令他们相信能产生这样完美的人物的民族一定有伟大的未来,值得援助。

萨拉托加大捷后,法国人看到美国人胜利在望,便同美国签署了同盟条约,条约规定法国承认美国独立,并且承担向美提供军事援助的义务。美国则承担保卫法国在西印度群岛领地的义务。同时约定一方得不到另一方的预先同意不得与英国议和。这个协议里美国无疑占到了大便宜,它得到了法国人的金钱、武器和舰队。当然,法国人也有自己的考虑,通过和美国结盟不但可以向英国复仇,还可以伺机夺取英国的海外殖民地,何乐而不为呢?

美国胜利

法美同盟后,法英战舰在欧洲发生战斗,英法正式开战了。法国人又大力向西班牙和荷兰宣扬复仇的主张,这两个国家也是被英国人打惨了的,现在它们的舰队也纷纷加入了法国海军的行列,使双方海军的势力基本达到了平衡。法国给美国除提供了大量金钱和武器援助外,还招募了大量“志愿军”,他们来自欧洲各国,都是富有理想的浪漫主义者,愿意为理想而献身。

这些人中最有名的当属拉法夷特了,他本是法国大贵族,家财万贯。他自己掏钱装备了一艘“胜利”号军舰,装满了各种军需用品,还带着一大群法国军官,来到了战场。这年他才19岁,就成了华盛顿的主要将领之一。率军与英国人展开了血战,屡战屡胜,功勋卓著。他还动员了同胞罗尚博伯爵来参战。于是罗尚博也来了,带着一支5500人的军队。有了这些外援后,美国人势力大增,相反英国人势力大减,节节败退。

这时的英军总司令是克林顿,他把军队集中在纽约,以它作为根据地向美军发动了反攻。他一路顺利,占领了许多城市,包括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查尔斯顿,打到这里他就撤回去了,但把大量部队留在了这里,由康华利指挥。康华利是个只懂战术,不懂战略的人,他不甘心默默地留在查尔斯顿,率军北进,攻入弗吉尼亚,大败华盛顿的大将盖茨。后来又大败拉法夷特的法国志愿军,还差点逮住了《独立宣言》的起草人、弗吉尼亚州州长杰斐逊。他扬扬得意地进驻约克镇。以为这里是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好地方。

但他打错了算盘,关键是没想到美军的战略。看到康华利孤军困守,华盛顿立即率大军直扑约克镇,将小小的约克镇从陆上围得铁桶也似。不久美国的盟军又在海上打败了英军舰队,这时康华利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走投无路,只好投降。1781年10月19日,康华利耷拉着脑袋,将他的佩剑交给了华盛顿,后面缴械投降的还有8000名士兵。这是独立战争胜利的标志。一年多后英美签订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并且把密西西比河以东、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土地割让给美国。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从此世界上又多了一个大国,虽然它与欧洲相距万里,但仍然属于西方列强之一,很快将成为最强大的西方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