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名篇鉴赏(三十七)| 冯延巳《鹊踏枝》之六

2023-10-16     小楼听雨诗轩

原标题:唐宋词名篇鉴赏(三十七)| 冯延巳《鹊踏枝》之六

唐宋词名篇鉴赏(三十七)| 冯延巳《鹊踏枝》之六

萧索清秋珠泪坠。枕簟微凉,展转浑无寐。残酒欲醒中夜起,月明如练天如水。 阶下寒声啼络纬。庭树金风,悄悄重门闭。可惜旧欢携手地,思量一夕成憔悴。

此首列冯延巳《鹊踏枝》组词十四首之六,词写女子追念旧欢。

起句“萧索清秋珠泪坠”,前四字写季节,后三字写人,季节是萧条冷落的清秋,人是伤心落泪之人。将季节和人打并一处加以表现,构句奇特。一方面,作为季节背景的萧索清秋,何其广漠;另一方面,作为个体的人,在清秋的广漠背景的映衬之下,又显得何其渺小可怜,无怪乎她要止不住伤心落泪了。而且从字面看,前四字和后三字直接组合,中间并没有出现关于人的语词成分,仿佛是说凄凉的秋天在哭泣坠泪。因为秋天的索寞气氛与哭泣的感伤情绪彼此完满适应,所以作这样的理解,毫无违和之感。虽然我们知道,这句词中是有人的,是人在哭泣坠泪,但在感觉中,竟是季节和人密迩无间,同其悲伤了。这样奇特的构句,一上来就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堪称经典的开头例子。

接下来“枕簟微凉,展转浑无寐”二句,切入肤觉感受,描写人的动作和状态。这个人,就是起句里的坠泪之人,亦即词的抒情主人公,身份是一个闺中思妇。“枕簟微凉”四字,承接起句的“清秋”,可知此时气候,就是韩偓诗所写的“已凉天气未寒时”。暑热褪尽,枕簟略有凉意,正是适宜睡眠的季节和天气。思妇却在微凉的枕簟上辗转反侧,一点睡意都没有,这恐怕不仅仅是出于肤觉的敏感。“残酒欲醒”四字告诉我们,真切感受着枕簟的凉意,翻来覆去毫无睡意的思妇,入睡前是饮过酒的,而且喝醉了。我们知道,离别相思诗词中写到饮酒,不外乎借酒浇愁,饮者的动机和心态,无非是想借助酒精的麻醉作用,缓解或暂时遗忘心中的相思愁怨。醉酒之后竟然还不能入睡,可见这个女子心中凝结的相思愁怨深重到何种程度!夜半时分,宿酒将醒,她感觉到辗转不寐的长夜更加难捱。与其忍受床上失眠的折磨,还不如干脆不睡算了,于是她索性起来了。“月明如练天如水”一句,就是“中夜”起身的女子走出闺房,在庭院里看到的皎洁月色。练,白色的丝绢,“如练”的比喻,形容月光的皎洁;“如水”的比喻,形容天色的清湛。明月如练,夜天如水,真可谓好天良夜。然而“中天月色好谁看”?对于空闺独守的女子来说,无人共度,无心欣赏,“良辰好景虚设”,这夜半中庭的月光天色,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后起“阶下寒声啼络纬。庭树金风,悄悄重门闭”三句承上,继续描写院子里的夜景。“月明如练天如水”一句写的是视觉所见,这三句则转写听觉所闻。月光的明亮,女子在室内透过窗隙当已看见,或者她就是受到月光的撩拨走出闺房的。但当她推门掀帘,还是被眼前铺展开来的月光天色瞬间融化了,月光的皎洁和天色的清湛,超出了她的预料。“月明如练天如水”一句,就是夜起的女子与美好的夜色猝然相遇时,极为饱满的第一印象。她站在门前,大概定了定神,才走下门前的台阶。这时,她才从瞬间的视觉沉浸状态里恢复了听觉感知,于是,台阶下蟋蟀的叫声便传入了她的耳膜。“寒声”的“寒”上承“清秋”“微凉”,由枕簟的“凉”到蛩声的“寒”,与初夜到深夜的时间推移有关,也与室内与室外的环境变化有关,然而究其实,“凉”“寒”都是女子的心理感觉。夜愈深,女子逾觉孤独寂寞,内心的凄凉感就愈加强烈。这时,恰有一阵秋风掠过院子里的树木,枝叶摇晃,发出一片萧瑟之声。蛩声和风声,都是秋声。台阶下蟋蟀的啼叫,院子里树木的窸窣,无不提示着季节的流转,岁月的迁逝,青春的迟暮,让女子听来不禁怆然暗惊。“悄悄重门闭”一句,写深夜庭院的环境气氛。“重门闭”三字,说明是富家深宅,入夜关闭一道道门户,绝无人迹往来。在这个重门紧闭、与世隔绝的环境里,夜半的蛩声和风声,好像都被放大了,特别耸人听闻。而这种被封闭环境放大了的声音,又反衬出深夜院落的格外静谧。作者在此使用的是以动写静、更觉其静的手法。

词中的女子无力走出这个封闭的环境,追随她深爱的人,追求她渴望的生活,她的生命其实已经没有未来了,那就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聊作现在的慰藉吧。后结“可惜旧欢携手地。思量一夕成憔悴”二句,在写过院落夜景之后,描写女子的心理活动。今夕的重门深院,原来就是女子与爱人同居相守的地方,留下了无数欢乐的记忆。如今一夕思量,往日重现,那一幕幕的温柔缱绻,与而今空闺独守的境况形成巨大的反差,所以熬过一夜相思,人已憔悴不堪了。这首词的下片五句所写,就是《古诗十九首》中“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两句的内容。

解读这首词,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用词极为素净,色调又极其美妍。像“萧索清秋珠泪坠”,“月明如练天如水”,都是洗尽铅华之句,不仅卸却浓妆,连同淡抹也一并省掉了。但摈弃《花间》词藻采涂饰的素净辞色,却显得分外美妍动人。晶莹的珠泪与皎洁的月华,让我们想起江淹《别赋》佳句:“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二者描写的景物与抒发的情感,可说是非常接近、同样出色的。二是用笔极为节制,抒情却极其饱满。《花间》词人的作品,涉笔男女情事,或摹画容貌,或再现细节,多有形而下的具体描写。冯延巳情词剔尽了《花间》词人笔下的鄙俗成分,专在景物描写与人物心境方面用力,使得男女情词显得格外空灵而有神致。像“可惜旧欢携手地。思量一夕成憔悴”二句,回忆旧欢仅止于“携手”,可以说是非常节制的;但一夕的回忆,人已容颜憔悴,女子用情极为深挚,词人抒情极其饱满,读之能够感受到一种巨大的艺术冲击力。还有这首词上片的“展转浑无寐”,以及第四首里的“起坐浑无绪”,都是完全整个的“浑”,无所保留,不打折扣,堪称重笔深情。

杨景龙,笔名扬子、西鲁、南乔,河南鲁山人。二级教授,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年度人物,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散曲研究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成果鉴定专家,搜狐教育全国分省十大最受欢迎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诗歌教学、研究工作,兼事诗歌创作。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中国韵文学刊》《诗探索》《词学》等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中国古典诗学与新诗名家》《古典诗词曲与现当代新诗》《传统与现代之间》《诗词曲新论》《不薄新诗爱旧诗》《花间集校注》《蒋捷词校注》等专著10余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等10余项。在《奔流》《河南诗人》《中华诗词》《小楼听雨》等刊物和平台发表诗作300余首,编有个人诗选《餐花的孩子》《时光留痕》《与经典互文》等。论著入选“中华国学文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推荐书目”,获评中华书局年度十大好书、中原传媒好书、中国读友读品节百社联荐优秀文艺图书,多次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夏承焘词学奖、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暨孟浩然新田园诗歌奖理论奖等奖项。

编辑/章雪芳 审核/小楼听雨 校对/冯 晓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3dae819dba690df90a4a51b19cb5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