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家学宝,成为更好的父母
家学宝主笔团 | 妈小咪
01
孩子不好好写作业,你最想干什么?
最近,上海有位爸爸做了一件许多父母“想做但不敢做”的事。
有天凌晨3点,正要出门的上班爸爸趁妻子熟睡后,把“多次被老师投诉、不好好完成作业”才10岁的儿子,悄悄带到上海火车站,丢在那里广场上。走时,还不忘给孩子留下一只碗。
差不多5点时,一位好心乘客打了报警电话,小男孩才被派出所民警带走,联系到男孩的妈妈,把冻得瑟瑟发抖的小男孩接回家。
事情在网上公开后,原以为许多人会批评这位爸爸心太大了,这要是造成什么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没想到,高赞评论居然是:建议派出所拿出专门区域,给父母为孩子立规矩所用。
这届网友,真是看热闹不嫌事大。妥妥地,谁家还没个“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的时候,说出来大家都开心开心。
而这位爸爸的做法,潜台词无疑在告诉孩子:不好好读书,将来就只能去乞讨。
只不过,这样做,孩子就真的能懂得读书有用吗?
答案,不得而知。
其实,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有很多“神逻辑”,是经不起推敲的。
02 父母“神逻辑”,可能伤害孩子一生
知乎上,曾经有个话题叫“父母的‘神逻辑’”这样描述:
吃穿跟差的比,学习跟好的比;
自己跟差的比,让孩子跟好的比;
自己背后说亲戚坏话,让孩子在亲戚面前有礼貌别给自己丢人;
自己没做过第一,逼着孩子拿第一;
自己这辈子没有多大成就,让孩子给自己争口气;
“我经常打你、骂你笨、逼你学琴、烧你的课外书、当众嘲讽你给你一巴掌,我做这些还是为了你好!”
看完这些逻辑,真是同一个世界,同一对父母,不能再真实。
总结起来,这些逻辑,主要有三个方面:
“神逻辑”一:读书不行的人,将来都要捡破烂、过苦日子
随着科学育儿理念的不断深入,许多父母知道,仅给孩子“讲道理”是没用的,必须用实际行动让孩子去体会。
具体到读书这件事,在人们的观念里,是“不读书,将来就只能过苦日子”。因此,有些父母遇到孩子不好好上学时,便省去了“讲道理”的过程,直接带孩子体会“不读书”的后果。
男孩小志刚上一年级时,有些抗拒上学,妈妈便带着他徒步九公里,沿途拾荒卖钱换水。
经过了5个多小时的“历练”后,小志选择重回学堂。
几个月后,据老师介绍,小志妈妈是一个非常用心的妈妈,孩子重返学校后,学习成绩也比较稳定,但是她这种方法是否恰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不可否认,这种体验生活式的教育方式,若放在平常生活中,的确值得鼓励和推崇。
但是,给这样的教育方式增加了“不好好读书”的前提,从逻辑上看,似乎有些奇怪。
其实,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当孩子感受到赚钱比学习辛苦时,自然会选择更轻松的事。
至于他们是否真的懂得“读书有用”,其实,始终需要时间来验证。
美国作家《正面管教》的创始人简.尼尔森曾指出:要验证一个教育方式是否有效,就设想一下,许多年后,是否还有效。
事实上,在这个多元的时代,读书与否、读书好坏,与孩子未来能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并没有很直接的关系。
“神逻辑”二:我打你骂你,都是“为你好”
电视剧《带着爸爸去留学》中,朱露莎的父母以“为她好”为名,将她送出国留学。
刚到国外的露莎特别不适应那边的生活,委屈和困难,让她经常睡不着觉,便希望通过长途电话一诉苦楚。
结果,父母接到电话后,对露莎说的“交不到朋友、英文不好、功课太难”等问题,丝毫没有正面应答的意思,而是责怪她“学习不用功”,并打出“我和你爸都快抑郁了”、“我们全家靠你来改变命运”、“我和你妈送你出国不容易”等情感牌,希望女儿能够多理解。
当露莎再次发出求助,希望父母能理解她时,父母便直接关掉视频,留下身在异国他乡的露莎独自痛哭。
面对女儿在新环境里的困境,父母不仅无视孩子的感受,还用情感绑架孩子。不禁思索,父母千辛万苦,以“为你好”的名义,把孩子送出国,孩子是否真的好呢?
想起有位作者曾对“为你好”的场景,这样描述:满口是爱,却满目狰狞。
通常在两种情况下,父母最喜欢对孩子说“为你好”:
一种是,要求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一种是,害怕孩子选择自己的生活,遭到打击,而自己无能为力。
前者,是控制;后者,是自私。
《情感勒索》这本书中,也明确的指出:过渡的“为你好”,就是亲密关系中的“情感勒索”。
只要家长以“为你好”为中心,孩子就不得不放下自己的所思所想,遵从家长的安排,去做家长满意和喜欢的事。
毕竟,即便是成年人,也难以打破“为你好”这样沉重的好意。
其实,用自己的人生,去实现他人的希望,这样的“为你好”,真的好吗?
“为你好”的结果,往往是父母越来越焦虑,孩子越来越卑微。
“神逻辑”三:你是我生的,你就不应该对我有秘密
上周未,和天天妈妈约着,带孩子们去图书馆看书。
当我们敲开他们家门时,母子俩正生着闷气。
看到我们进门,天天像请到了“外援”,委屈到泣不成声的说:“我妈居然偷看我的日记。”
一旁的天天妈正在气头上,听到儿子跟别人“投诉”自己,更生气的说:
“你都是我生的,对我还有什么秘密。”
母子俩的战火再次升级,谁也不退让。
事实上,天天妈的想法,并不是特例:
进子女的房间,从来不觉得需要敲门;
孩子关门,便把门锁弄坏;
子女对父母关闭朋友圈,父母控诉,孩子没良心......
而家长们的理由,与天天妈如出一辙。
有人说,父母不经过考试,就上岗太可怕了。
其实,很难有一项考试能测试出“一个人是否适合父母”。
养育孩子是孩子将生命交托给父母的过程,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生命的互相影响。
而生命的过程,是在不断变化中成长的。
如果必须有一种方式,去判定哪一种人是合格的父母,“懂得尊重”应该是为人父母最需要的品质。
当父母把孩子当成一个个体去尊重时,便会懂得,父母与子女之间,是渐行渐远的过程,孩子的秘密,其实是他成长的标志。
从父母“神逻辑”的背后,显而易见,是父母将未能实现的人生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是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在作怪,这不是爱,是无形的伤害,是对孩子人生的占有。
03 好的教育,永远源于尊重和耐心
冰心先生,曾把孩子比作野花,告诉家长,养育孩子要像对待野花一样,让他们自然生长,也就是尊重儿童的天性和选择。
在知乎看过一个故事:
主人公天资一般,不是那种一点就通的孩子,有很多时候,还会落于人后,到了初中和高中,还经常是班里的倒数。
他的爸爸由于身体的原因,下岗了十几年,便把所有精力都花在了他身上。
但他却从来不责备孩子,也不骂孩子笨,总是耐心地和孩子一起研究答题方法。
他会的内容,就自己教;最开始学英语时,爸爸不会,便请了一位老师,和儿子一起学习。在前10多年中,主人公的成绩最好的时候,也只能维持在中等。
直到15岁之后,后来居上,参加省市级竞赛,保持第一,进入了初中重点班、高中实验班,最后保送到同济医科大学。
主人公在而立之年后,回首这段学习之路,特别感谢父亲的助攻,若不是父亲的耐心陪伴,或许自己始终只是一只飞不起来的笨鸟。
教育孩子,不是百米冲刺,而马拉松,需要足够的耐力才能跑完全程。
周国平说:“和孩子相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尊重孩子。从根本上说,这就是把孩子看作为一个灵魂,一个有自己独立人格的个体。”
当妈妈的时间越长,越能深刻体会到,与其渴望老天爷发一个“报恩”的孩子,不如静观其变,静待花开,因为越急越焦虑,亲子关系愈加紧张,更不利于孩子的学习与成长。
儿童心理学研究也得出结论,每个孩子迫切的渴望被尊重、被认同、被看见。而父母的耐心与尊重,就是对孩子最大的认同和看见,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所有的教育才有可能看得见效果。
一个感受到尊重和包容的孩子,才会有信心和力量去探索、去体会、去选择,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人生。
04
即便“读书无用”和“读书有用”的辩论从未停止,但是“读书有用”始终是社会的主流,也是一个人走得更高、更远的一条捷径。
父母的建议,或许能让孩子少走弯路,少受伤害,但是在“计划不如变化”的人生道路上,父母给出的那条路,始终不是孩子自己的。
而走在他人修筑好的路上,迟早是要被收费的,哪怕这个人是亲生父母。
真正好走的路,都需要自己去踏平。
愿每个孩子,都拥有来自父母的包容和爱,耐心和尊重。
愿每对父母,都拥有“不管教的勇气”。
扫码下载中华家教APP,获取更多知识和课程
您的转发、评论、点赞是我们分享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