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汉宣团队(小明同学)无授权禁止转载
说到清朝的绿营军,有些人可能不太熟悉,知道的也多是从清朝题材的影视剧或者小说中了解的,绿营军给人的印象,好像就是清朝正规军中比较次的一支,以汉人为主,军队数量多,但战斗力不大,战场上主要负责给清朝最精锐部队“满蒙八旗”打下手,作用也不大。
配合八旗骑兵作战的绿营火枪手
这就是绿营军给大多数人的印象,但事实真的是在这样吗?下面就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绿营军的兴衰过程,让大家对绿营军的发展和衰败背后的历史原因有个了解。
1644年清军入关,这时候他们的全部兵力,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一共不过18万,再扣除掉一些留守东北老家的,入关的兵力还要再减少一些。这样的兵力,面对南明政权、李自成起义军的残余部队,以及各个地方的武装,显然是寡众悬殊,那清政权是怎样做到快速席卷全国的呢?
一个关键就在于,他们成功的吸纳了原明朝的军队,这支新编的军队,用绿色的旗帜作为标志,所以被称为绿营军,顺治元年,就设置了绿营编制。
在清军征服全国各地的过程中,八旗军起初还是绝对主力,但问题是,他们人数少,而面对的敌人又复杂,除了要对付南明政权,还得四处镇压汉族义军,八旗军常常是疲于奔命。
针对这种情况,皇太极时期随祖大寿降清的一位将军,叫刘武元,他上奏朝廷,提出了一个重要建议:“得一省必镇定一省”。这里的“镇定”,不是“镇压平定”的意思,“镇”在这里指的是一个军事单位,简单类比一下可以说,一个镇就相当于一个省级的军区单位,这是明朝就实行的一种制度,叫作“镇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镇守”。
刘武元提议的“镇定”,说白了就是:每攻打下一个省,就在一个省内建立一个军事单位,用来镇守当地,省内有叛乱,他们去平叛,临省有叛乱,他们能帮忙,这样八旗军就不用整天疲于远征了。
这个建议被当时清军采纳并实行了,那这些“镇”的兵源从哪里来呢?就是就地取材,招募汉人,所以这些以汉人为主的治安部队,也就被编入了绿营系统。
从绿营军的建立可以看出,绿营军是随着清政府统一全国的步伐,逐步建立起来的。到了康熙年间,全国范围内的绿营系统,已经基本定型了,18个省建立了54个属于绿营系统的“镇”,每个省都有,有的省还不止一个镇,最多的是广东省,建了8个。
虽然早期八旗军战斗能力突出,就算他们能攻城拔寨,也守不住,毕竟人数不够,而且他们的战斗力也受战场环境的制约,不是在所有地方都能发挥优势。
比如在江西和西南地区的作战中,绿营军就比八旗兵更管用。因为八旗兵,尤其是满洲八旗和蒙古八旗,他们的强项在于骑射,在东北平原打野战,明朝军队确实很难跟他们抗衡。但入关以后,在西南的山地丘陵地带,马爬不上去,丛林里又射不了箭,八旗兵的骑射优势根本毫无用武之地。
这时候,在当地招募的汉人绿营军就比八旗军更管用,因为当地汉人更熟悉本地的环境和地形,也习惯了在丛林中来回穿梭,所以,当地招募的绿营军的山地作战能力比八旗强多了。
除了在数量和在特定战场的优势,绿营兵在综合战斗力上,也很快超过了八旗。随着八旗军的腐化堕落,绿营军的重要性进一步上升,特别是在长江以南地区的作战中,绿营军成了绝对主力,八旗反而成了点缀,最极端的例子就是乾隆五十二年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参战的绿营兵1万人,八旗兵只有100人。后来咸丰年间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朝廷动员的兵力,绿营和八旗也保持在10:1的比例。
作为清朝的正规军、主攻手,为什么今天的我们,对绿营军的印象很模糊,是什么原因让它的存在感那么低呢?
这就要说到绿营军的衰败原因了,总得来说,绿营军的衰败有两点原因,第一、就是清朝政府对绿营军的限制,第二、就是绿营军自身的堕落。
首先来讲一下清政府对绿营军的限制
为什么要限制呢?因为绿营军的兵力太重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全国绿营总兵力都维持在60万左右。嘉庆时期白莲教起义,绿营兵达到了66万,是清朝历史最高水平。但同时期的八旗兵还不到20万,是绿营兵数量的三分之一。清朝虽说一直强调满汉一体,但内心里,还是要防着汉人的,必须在制度上限制绿营的发展。
清政府用了四招来限制绿营军的发展,第一招,就是分兵。比如,四川省在明朝时期只有一个“镇”,也就是一个“镇”级军事单位,兵力1万。而康熙时四川绿营兵有1万5千人,却被分为四个“镇”,这样一分拆,哪个镇的兵力都不足以造反。
驻防在运河沿线的八旗军与绿营兵
第二招,就是把绿营的职能分散。在清朝的地方各省,其实绿营兵并不全都是作战部队,他们的职责中还有一些差役任务。比如押送犯人、把守城门、护送漕运、看守皇陵、甚至蝗虫灾害来了,绿营兵还得去抓蝗虫。
就拿护送漕运来说,国家运送军事物资等,确实应该派兵保护,但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所谓护送漕运,不仅仅是绿营兵扛着刀枪护送货物走,还有大部分绿营兵士在做漕运维护工作,比如巡查河堤、修补水沟、管理码头,甚至在河岸上种树都要管。这些看起来应该由管理河道的部门负责,或者雇工人来干的活,都交给绿营军来做。
所以绿营实际上是军队、警察、差役、河工的大杂烩,这样看来,虽然绿营军账面上有60万人,但真正用来上阵打仗的,就远没有那么多了。
第三招,就是武器装备的限制。清政府把最好的武器都留给了八旗军,而给绿营军配发的武器,都是很普通很一般的。尤其是在火器上,八旗有火器营,而绿营就没有这个编制。火炮倒是配备了,但一个省的绿营编制加起来,往往也没几门火炮,平时还都在仓库里锁着,实弹训练的机会都不多。
拿着鸟枪的绿营兵
绿营军虽说没有火器营,但在步兵营里,还是有装备鸟枪的。雍正年间,兵部改革了全国军队的武器编制,规定绿营军一律以鸟枪、弓箭、藤牌为主,以前手里拿着长枪、大刀、三眼铳的步兵,都改拿鸟枪了。不过这样的改革并没有提高绿营军的战斗力,因为鸟枪兵并没有什么前途。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就要说到下面的第四招了。
第四招,限制晋升。清政府很清楚,八旗兵擅长的是弓箭,而弓箭是打不过火器的。但绿营兵里,有不少是世代研究火药、鸟枪、大炮的,汉人玩火器比射箭拿手,还容易立功。如果这些技术能手都提干当官了,那就会起到榜样带头作用,而去学习火器,久而久之,绿营就算没有火器营,八旗也不是汉人的对手。
正在进行射击训练的绿营兵
所以,清政府就规定,绿营兵的军官就不能从鸟枪兵、炮兵里选。干得好的弓箭兵,可以晋升为马兵,干得好的马兵,才能晋升为军官。但是鸟枪兵就算立有战功,也不能被提干。清政府就是利用这种晋升奖励机制,来限制绿营的战斗力。
讲完清政府对绿营军的限制,再来说一下绿营军自身的堕落
在康熙时期的平定三藩,绿营的战斗力是实实在在打出来的。但这一代人过去之后,新兵就指望不上了。乾隆晚期,有一次御驾阅兵,绿营骑兵竟然有从马上摔下来的。到了嘉庆末年,绿营兵吸食鸦片已经很普遍了,还有吃空饷、聚赌等腐败现象的出现。这样的军队,自然谈不上什么战斗力了,一场农民起义就可以把他们打得溃不成军。
其实在清朝晚期,为了挽救腐败的绿营军,清政府也是做过一些努力的,但还是依然延续原来旧的制度,换汤不换药,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李鸿章其实看得更明白,他曾给绿营军的发展做过建议:
“后积粮饷,弃废弓箭,专精火器,革去分汛,化散为整,选用能将,勤操苦练”。
大致意思就是“涨工资,弓箭淘汰,全部换成火枪,不要再承担管理河道这类非战斗性任务,保证军队集中,保证人才晋升途径,让真正的人才得到升迁,刻苦训练”。
李鸿章的意思就是要从制度上推翻重建,但这些措施说着容易,做起来几乎不可能实现,因为文章前面也说了,清政府对绿营军的态度总体是要防范的,所以这里任意一条都是违背这个宗旨的。再加上地方的湘军、淮军等发展起来,绿营军的存在就显得可有可无了,直至彻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