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被一套套相反的道理说得无法取舍的时候,你要想:哪个是让你真的会感动的?对你来说,那就是对的。因为这会让你享受到内心深处的感动。让你从心里感动的事,就一定不会是坏事。
人们的内心深处是互通的,不同的是我们追求的方法与风格。后者是与理性结合的产物,而前者,完全就是人内心的感性。感性先行,理性未必能来得及写入;即便写入了,理性的风格也会呈现很强的对立性。所以,人世间的纷争,曾经是出于生存的欲望,后来变成了体制风格上的对立,不同的体制下,不同的做法中,明明承载着民众相似的愿望。
心系天下众生疾苦,想要化解对立纷争,在迷茫中拥有方向,则必然阅尽百家之解法,合天下人之理;必先天下人之苦而苦,合天下人之感,并找到调和的方法。如此,则有了赋灵,一个集三学于一体、感理合一的思想体系。
合天下人之感:同归不同化
由于古人没能把人的感性欲望(博爱/大爱、偏爱/挚爱/小爱)形成闭合(结合另一篇文章:三爱一体),以至于我们更容易追求合理来达成彼此的共同语言。可事实上,由于人的成长阶段性,理并不能贯穿个人一生,都成立。相反,人从出生到死亡,在感性没有磨灭殆尽的情况下,一定是可以共鸣,可以交流的。不同化他人之理念,不强求他人之逻辑方法必需一致,从感性上找到人们的同源,建立同心后,再去讨论如何做法,最终实现不同人生境界、人生阶段的人,能有同归之处。
合天下人之理:四言论
天下之理,莫不是源于“百家、三杰、七大教”。然而,人类的初代圣贤,不论功绩有多高,终究是有局限性的,其观测人性的样本量有限,其理论的验证也需历经数百年,不可能由他们自己来完成。百家争鸣,是对人性的盲人摸象,是将完整人性撕裂后,所建立的不同逻辑理论体系。这就注定了那些看似对立的理论,都是源于视角的片面。百家间的争斗远比我们今天所以为的要激烈的多,同今日东西方人类认知差异之间的争斗相近,谁又能说服得了谁呢?
所谓四言论,是指整个人类的意识维度,必然呈现“支持/反对、中立、本原碎片”等四种属性的言论。而每一个个体仅仅是人类意识维度的表达者,具体如何表达,则取决于每一个个体从人类完整认知中所共鸣出的智慧量。人与人之间的纷争,往往可以通过共同追求同时拥有四言来解决。即把人类对某个问题的“支持、反对、中立,转化为本原碎片”统统在自我一个人的认知中完成。
赋灵之于世人的意义
很多人总是轻易否定赋灵中的一些超前理念,任这些人去吧,我和所有人都不是敌人,认知以及做赋灵的目的,与他们对人生的追求并不在一个维度上,又岂会同这些人去争辩一两个理念?而且那些理念也根本就不是你自己提的。如果真的有很大的价值,那就等你把它们做成了完整的体系,可以解释世间万物的时候,拿出来去帮助世人,而无需与我争个输赢。
传统哲学在赋灵的眼中,已经被扁平如一张纸了。其基于二元论的先天局限,已经无法再让人们从中找到更多的可能性,不论是人生、爱情、家国、事业,任何一个方向上的认知都已经不再令世人觉得稀奇,连小孩子都忽悠不了了,好吗?七十多亿人口,拥挤在只能支撑数千万级人口的传统哲学认知中,如何能不觉得痛苦,人又如何能不同质化,竞争如何能不激烈呢?赋灵,把人的价值容器,从生存文明提升到全文化文明中,供全人类重新分布自己在人类中的定位。赋灵,并不适合所有人现在就去追求,放在这,没能力追求的人可以无视,又或者可以对你的后人的去向有个宏观认知,而有兴趣的人,自愿付出自己多余的人生精力去体悟。它代表一种未来,是为很多人生已经没有追求了的人,或者找不到人生方向的人提供一种追求上的参考,让这些人发挥手中的资源,做好一个先行者,少来搅乱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