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科举制度萌芽于南北朝,始于隋,成于唐,到了宋代日趋完善,至1905年被废止。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走上仕途的通天大道。
“文举三鼎足”乃是对科举考试中的文状元、榜眼、探花的称誉,形容三者如鼎之足,撑起科举考试这一造才大鼎。
唐代科举共开进士科263科,取进士近7000人,其中文状元中除69人籍贯不详外,余下的155人大部分集中在河北、河南、陕西三省。
宋代取文状元118人,其中浙江24人、河南20人、福建17人、江西11人、江苏9人、安徽9人、四川6人,其他分散在各省。从唐宋时期的文状元分布情况看,河南一直居第二位,但如果加上榜眼和探花的人数,则河南在此时期的科举考试中应列全国首位,可谓“英才多出中原”。
开封在唐代为地方城市,没有出过状元,但在宋朝118位文状元中,开封取得状元的有10人,占河南状元人数的一半,成为全国各城市之首。
开封的状元
张去华(938~1006), 为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的状元。张去华曾任工部侍郎,为官清廉。
李肃(940~972),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状元。只因他嗜酒成性,酣醉而死,年仅32岁。
宋准(938~989),杞县人,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状元,为宋庠族叔。
宋准取得状元有一个故事。当时贡士徐士廉击登闻鼓告状,说宋准是因私情而中。宋太祖震怒,亲召宋准于殿上复试,仍评定其为状元。中国科举确立殿试制度始自宋准。宋准也成为中国科举殿试第一人。
宋准曾受令出使契丹,又做了几年知州,后加入编写文献工作,主持过贡举,也做过河北转运使。惜51岁病逝。
张师德(978~1026),为张去华之子,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状元。张师德中状元后,宋真宗派他从事外交工作,后官至刑部员外郎、吏部郎中、左谏议大夫、知制诰。
宋庠(996~1066),杞县人。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状元,是乡试、会试、殿试皆第一而连中三元的英才。其实他的弟弟宋祁更不得了。当年兄弟二人一同参加考试,按成绩宋祁当为状元,宋庠名列第三,但垂帘听政的章宪太后宗法观念严重,认为“不欲以弟先兄”,就把本应为状元的宋祁降为第十名,取兄宋庠为状元。当时人曰“一榜两状元”。
宋庠初为知制诰,帮助皇帝起草文书。中国文武科考之分缘自宋庠之功。宝元中期宋庠为右谏议大夫,任参知政事(副相);范仲淹变法失败后,任枢密使;皇元年(1049年)拜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家兄弟以文学名闻天下,诗文画俱佳。
王拱辰(1012~1085),咸平(通许)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状元,深受仁宗喜爱,庆历元年(1041年)为翰林学士。
王拱辰官至吏部尚书三司使,他为官55年,是北宋从政最长的状元。
王拱辰擅长文学,所写奏章常在宫中传阅。欧阳修是他的连襟亲戚,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继母王氏是王拱辰的孙女。
许安世(1040~1084),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状元。其诗文为欧阳修等文坛巨匠所看重,病逝时才44岁,苏轼曾为之解衣助葬。
时彦(?~1107),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进士第一名,为吏部侍郎。任开封府尹时,时彦用铁腕强化治安,深得东京人民的好评,后官至工部尚书,病逝于任上。时彦的诗词水平很高,《全宋词》中收有其所作《青门饮·寄宠人》一首。
李常宁(1037~1088),宋哲宗元三年(1088年)状元,考中状元时已51岁。被授镇海军节度判官,同年六月死于任上。
蔡薿(nǐ)(1067~1124),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状元。蔡人品极差,中状元后,即投身奸相蔡京,据说他还是因力捧蔡京而被录为第一名的。不过他的文章写得相当好,徽宗曾将他的策对颁行天下,以示嘉许。
中国科举史上唯一的“四元”状元
金开科举只43次,有据可查的状元有42人,全部分布在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四省之内,亦有少数女真族人。
孟庆献(1130~1180),字友之,开封人,金世宗大定三年(1163年)癸未科进士第一名,赴试竟夺得乡试、府试第一,又赴燕京参加会试,会试第一即是状元,孟庆献又夺得会试第一名,连中三元,名声大噪。在海陵王增加的殿试中又夺得第一名,成为中国科举史上唯一的“四元”状元,名声播于朝野,被人称为“孟四元”。因母亲病逝,他过度哀伤,50岁即病逝。
给忽必烈深夜讲学布道的大师
王鹗(1190~1273),字百一,开封兰考人。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年)甲申科进士第一名。金亡,忽必烈遣使臣礼聘王鹗,予以重用。王鹗给他讲齐家治国之道,常及深夜。后专门让其迁居大都(北京),赐宅一所。
元世祖继位后,任命王鹗为翰林学士承旨,朝中制诰典章大多出于王鹗之手。他又直接参与编纂《太祖实录》及辽、金二史工作。由于王鹗的努力,元当时的纪纲、典章焕然一新,朝中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元代的科举也是因王鹗的力奏开始的。他又建立国子学来培育人才,使元继金后在治国方略上更加成熟。至元七年(1270年),王鹗以80岁高龄辞官。元世祖每大事必遣使来问。
元代的博学大师
汴梁人陈祖仁(1314~1368),元大臣,为至正二年(1342年)左榜状元,做过监察御史,参议中书省事。
陈祖仁以敢于直言闻名,后终任参知政事(副相),但多和宰相意见不合,干脆罢相到翰林院做学士。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秋,明兵到北京城,死于乱军之中,时年54岁。陈祖仁博学而精,凡天文、地理、律历、术数等皆得其要,人称大师。
明代杞县二状元
明代河南人仅有开封的孙贤和刘理顺二人高中状元。
孙贤(?~1478),杞县人,明景泰五年(1454年)状元。
孙贤高中后,授翰林院编修,参与编写《寰宇通志》,又当会考官。后修《英宗实录》,进为太常寺正卿兼翰林学士,掌翰林院事。
刘理顺(1582~1644),杞县人,明思宗崇祯七年(1634年)状元。
他中状元时已52岁,被任命为知制诰,专门起草文书,由于文笔好,颇得崇祯帝喜爱。李自成攻京,城破,他愚忠地命家人先死,后穿好朝服,自刎而死。
据有证可查的资料反映,全国共有600多名状元,除有近百名籍贯不详之外,以江苏省取得的状元最多,共77人;浙江居第二,56人;河南44人,列第三;河北39人,位第四;福建排第五,35人。
开封的榜眼
唐代有资料可查的榜眼有36位,其中河南籍人占1/6,居全国首位。唐历史上第一位榜眼是李义琛(安阳人),他的哥哥李义琰为同榜探花。其余的榜眼有著名诗人岑参(南阳人)、王建(光山人),还有马异、范传正(淅川人)及上官婉儿的父亲上官仪(三门峡人)。
五代时,河南有4人中榜眼。他们是桑维翰(洛阳人)、韩熙载(南阳人)、梁国翰(郑州人)、江文尉(开封兰考人)。
江文尉(901~953),开封兰考人,后家迁至福建。中进士后,在南唐做官,任过比部员外郎、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多次主持贡举考试,去世时年仅52岁。
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开封人丁度夺得辛亥科张师德榜进士第二名。开封人殿试夺得金榜前两名,是开封历史上值得称誉的辉煌一年。
丁度官至工部侍郎,后改任尚书左丞(相位),组织编写了宋科技巨书《武经总要》40卷,修订《集韵》10卷。
赵楷,宋徽宗第三子,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殿试后原拟为第一名,徽宗怕人议论,降赵楷为榜眼。赵楷只是在宫中写字画画,画花鸟极为精致。
马祖常(1278~1338),蒙古族人。
他的曾祖随元人征宋朝,定居开封,官至礼部尚书。马祖常乡试、会试皆为第一,殿试为第二,拜监察御史。60岁时,任礼部尚书、枢密副使。
王教(生卒年月不详),开封祥符人,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榜眼,被授翰林编修,修《明会典》,曾3次出任会试考官。
河南籍人夺得榜眼的还有辽代赵陆(淮阳人),金代刘文龙(内乡人),元代哈喇台(长葛人),明代刘矩(濮阳人)、马之骐(新野人)、何瑞征(信阳人)及清代王元振(柘城人)、祝庆藩(固始人)。
全国榜眼分布地区以浙江省为最多,63人;江苏第二,42人;福建和江西第三,39人;河南24人,列第四;安徽15人,列第五。
开封的探花
河南人在历代科考中有15人得过探花:唐李义琰(安阳人)、崔备(许昌人),五代李度(洛阳人),宋李九令(洛阳人)、温仲舒、赵概(虞城人)、祖元择(上蔡人)、韩绛(开封人)、安焘(开封人)、王陟臣(虞城人)、赵烨(开封人)、常坚(封丘人),明代邢一凤(开封人),清代王露(柘城人)、程元章(上蔡人)。
韩绛(1012~1088),字子华,开封雍丘人,北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第三名。韩绛为开封夺得探花第一人。其父韩亿,家中父子兄弟六人任过相位,是中原望族。
韩绛累官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开封府知府。熙宁初年,被拜枢密副使,因制定三司条例有功,升至参知政事,开始了其副相的官宦生涯。
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罢相后,请韩绛代王安石相位。元丰年间,韩绛因病而亡。
安焘,北宋仁宗嘉四年(1059年)己亥科进士第三名。
后安焘被任命为三司使、户部尚书。元丰六年(1083年)同知枢密院,担任全国军事机关高级领导,很好地处理了与西夏的关系。
赵烨(1138~1185),开封人,南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考取探花,曾任江东提刑,死时47岁。
邢一凤,开封人,明世宗嘉靖二十年(1541年)考取探花。邢一凤擅诗文、书法。
在中国探花排行榜上江苏58人、浙江45人、江西36人、福建20人、河南16人。
中国自隋至清的千年科考中,以江苏、浙江、福建、河南、江西、河北成绩为佳。在城市排行榜中,状元人数在前5位的城市是,苏州(含吴县)26人、开封15人、福建莆田7人,西安、杭州、吉水各为5人,山东曲阜、浙江余姚及鄞县(宁波)、江苏昆山、四川阆中各为4人。榜眼人数在前5位的城市是,北京8人,福州(含闽县)8人,泉州(含晋江)8人,苏州(含吴县)6人,开封、鄞县(宁波)各5人,杭州、余姚各4人,江西仁和、江苏无锡、福建莆田各3人。探花人数在前5位的城市是,江苏武进10人,杭州7人,苏州(含吴县)6人,无锡5人,开封、北京、江西仁和、福建莆田各4人。
开封历史上共有15名状元(不含两名武状元)、5名榜眼、4名探花。在全国城市状元、榜眼、探花排行榜的前5名排序中,开封均入列,其综合成绩仅次于苏州,而且位次靠前。其辉煌成绩位居中国城市科考前列,这亦是开封历史灿烂的一页。
来源:开封网-汴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