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不振、乏力,当心是这种心脏疾病正在接近你

2019-10-25   程云阁医生

俗话说,春困秋乏。进入秋季之后,很多人会感到浑身乏力、没有精神……这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秋乏。但一些心脏病症可能就隐藏在人们普遍接受的“规律”中,尤其是对中老年人来说,精神不振、乏力很可能是心脏病的征兆。

犯困大概集中在9点到10点,而如果之后再有困意的话,那就再不是简单的犯困,毕竟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总该是清醒的,总是昏昏欲睡可能是你的心脏供能不足了。

子午觉不包括在易致病的犯困里

白天爱犯困的老人,特别是老年妇女,与白天精力充沛者相比,更容易患心脏病,而且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增高。但这并不包括午睡,因为人较佳的睡眠模式就是睡子午觉。子午觉的意思是"子时大睡,午时小憩"。子时是指晚11 点至凌晨1点,午时是中午11时至下午13时。这两个时间保证深度睡眠,对心脏是极好的。

有调查显示,在白天容易犯困的人群中,女性比起其他人患心脏病的风险性高65%,而男性患心脏病的可能性也要高出35%。这种怎么睡也睡不醒的状态说明了身体有患病的可能。

犯困是脑子“不好用了”,脑子“不好用”是心脏供血出了问题

人们所进行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大脑的分析和综合,由于脑细胞活动量大,因此需要充分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其中对葡萄糖、氧的需要量可占到全身需氧量的三成,因此供血供氧供营养的心脏要把它泵出血液的五分之一供给脑组织,心脏功能受到影响首先体现在大脑的新陈代谢上。

心脏影响人的精神状态

心脏完成“必需品”的供应,要依赖人体的两大血液循环:肺循环和体循环。当心脏出现疾病时,两种血液循环势必受到影响,对此最为敏感的大脑其对事物的反应会发生障碍,体现在外就是人提不起精神,时常需要休息。如果不解决心脏问题,那么这些昏昏欲睡的患者是很难“睡醒”的。

心肌的急性缺血往往会导致胸闷胸痛,而且高发于活动或晨起时,疼痛为阵痛,持续数分钟,多从胸口区向四周发散,亦可引起牙痛。疼痛间隔时间越短说明病情越严重。

心脏供血不足也可表现为心律失常、胃肠道不适等

还有一种隐匿性心绞痛,虽然不会出现疼痛,但也会出现心律失常的症状。另外可有上腹胀痛不适等胃肠道症状,可能表现为上腹胀痛不适等胃肠道症状,特别是疼痛剧烈时常伴有恶心呕吐、临床上易误诊为急性胃肠炎、急性胆囊炎、胰腺炎等。

提醒:秋乏困倦,老年人更需仔细辨别心脑血管疾病,充分重视,以免耽误病情。

如您有心脏疾病相关疑问,可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程云阁医生】留言或发送检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