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文章之前,咱们先做一个小测试,赶紧看一下:
1、你的朋友圈通讯录里有多少人?
2、你的朋友圈,有多少人是非选择认识的,有多少人是你主动选择认识的?
说明:这里的“非选择认识”,指得是随着我们出生、生长、上学、工作这条主线,为我们带来的人际关系,比如亲戚、同学、同事,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会拓展我们的人际关系,但是这些往往不是我们能自主选择,而是被“分配”的。
不要误会!这个小测试,并不是说朋友圈的人越多就一定越好,但如果已经到了大学、甚至已经工作啦,而你的朋友圈里,还是只有不足百人的、不得不认识的“非选择性”朋友,那么,你可能很难体会到“多个朋友多条路”的快乐啦。
比如,有一位在大四毕业的时候,朋友圈里只有70人的同学(我们还是叫她小红),她跟我说:我的朋友圈主要是家人、初高中的个别同学和大学同宿舍或同班的同学,从来不主动加别人,就是别人加了自己也会过一段时间就清理掉。
一开始觉得很好,省得看朋友圈里的纷纷扰扰,可是面临求职时,她却明显感觉到:自己获得信息的渠道和支持明显就会比较弱,而且,在待人接物方面,也更显得学生气些。
小红也非常希望迅速打开自己的社交半径,链接更多的信息和资源,可是却无从下手:即便是鼓足勇气参加各种活动,比如我们的校园分享课程,在课程中也没有积极地参与到互动讨论中;讲真,如果不是我注意到她认真听讲,并且课后主动沟通,她也不敢加我微信、咨询我求职的问题呀。
从校园到职场,走出学校的大门之后,就是真正的成年啦!我们实实在在地需要更多、更高效的商务社交,可惜的是,很多朋友是缺这门课程的。别着急,我们今天就聊一聊,什么是商务社交以及打开社交半径的4点心法。
非常喜欢百度百科给的定义(感觉这个定义很走心)——商务社交,是基于职业需要的信息交流。从这个定义看,商务社交,不是去结识权贵或江湖狗肉朋友。
之所以喜欢这个定义,是因为:社交的根本价值在于每个个体都有资源、精力、认知和信息上的局限性。如果承认这种局限性,那么,就顺理成章地,接受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来补充我们的资源、信息和认知。
这里的重点是“补充”,并不是指结交权贵,当然,也不是什么削尖了脑袋去“强融圈子”,而是为了从根本上弥补有限性,提高我们对世界的理解能力。
所以,同样的,也真心不建议,我们能够接触到的、有兴趣了解的,就只局限于认识的、和自己相同背景的人,时间久了,恐怕我们就会慢慢把自己封闭了,不知道这个世界正在发生多么有趣的事情啦。
千万不要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小白、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有。
请放心!每个人都自带资源。
可是,这些东西在哪呢?
接下来,我就从专业知识资源、人际关系资源、行政资源3个维度,分享如何盘点自己,找到自己可以提供给别人的价值点。
1.专业知识资源——我可以提供某个领域的知识。
比如,我有农业知识,社会学知识、女性学知识、经济学知识,培训知识,女生求职问题知识,动漫知识,烹饪知识。专业资源首先是你的专业,同时你的一些爱好也会成为你的专业资源,例如我辅导的一位女生,是音乐发烧友,对于不同版本和处理过的音乐门清儿。
2.人际资源——我可以介绍哪些人给你
比如,传媒公关、IT、金融、教育方面的大牛和管理层;10所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和学生社团、1000多名学生、医生、地方公务员。比如我辅导不同专业的同学,可以找对应专业的人帮忙,我还认识很多学校的就业指导老师。看,草根出身的我,认识好多人呢。
3.行政权限——我可以提供哪些许可
比如,我手里就掌握着,为好优订阅号发布权利,为好优公司账户使用权利,直播间管理权限。所以虽然我不是什么领导,为好优姐姐的创业班底也人不多,但是我手里就有行政资源了。行政权限,通常最体现社会地位和最值钱,但是并不是最好用。过去的商业模式中,比如需要各种审批的房地产、能源,会很需要这种行政权限资源。但是这种资源很难用,在新的商业文明下也被各种条规限制。所以,我将这种资源放在最后了。
好啦!现在,你可以盘点一下自己有哪些资源啦~
我确信:经过以上3个维度的资源盘点(不一定每个点都有,只要有一个点有突出优势就可以),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独特的价值;如果你找不到,就再重复一次,只到找到为止。
找到自己的价值,是不是就可以愉快地开聊了呢?
哈哈,我知道,很多朋友还是不敢、还是怕被拒绝,特别是面对看起来很厉害的、有资源的人时,就更不敢上前啦。
接下来,我们分享更为详细的攻略,给渴望通过商务社交成长的你,一些更实用的建议。
1、公司跨部门的活动
商务社交,别忘了公司内部。有同学实习后,来问我:“怎样才能在实习阶段收获最多”。我通常建议: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主动的去理解别人的工作,其他部门在忙什么,给全公司建立一个MAP,这样会成长很快。所以请珍惜公司里的各种跨部门会议、兴趣小组。这些场合,你可以顺利认识其他部门的同事和领导,提高你对公司业务的理解,为日后跨部门协作奠定基础,也有利于你为来晋升或者调岗。
2、同城活动
豆瓣、活动行上很多同城活动,有创业主题,有专业主题,还有文学和兴趣爱好主题。如果是50人以下的活动,通常每个人都会被注意到。而50人以上的大型活动,你可以知道主讲的嘉宾的背景。很多活动是免费的,职场小白或者学生有空跑跑同城活动,可以快速的掌握行业前沿,还能结识很多有意思的人。
3、学习和培训
如果你报了一个证书培训班,那么学员可能来自不同地方,那么在这样的学习社群中积极发言,也能获得有效社交。
第一,充分了解社交背景。
要参加一个活动,先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1、这次活动的主办方是谁?
2、活动参与者:重要人物、普通参与者、你是谁?
3、活动流程:是封闭的讲话颁奖,还是开放式的讨论?
举个例子,我有一年报名参加了联合国的女性发展论坛,在参会前,我这样分析这场会的背景。首先,这个论坛的主办方是联合国妇女署还有一些世界500强企业;其参与者主要是500强的高管、联合国项目人员、高校老师、NGO,而我参会的身份就是小透明,属于NGO。同时,我研究了活动流程,有很多自由提问和茶歇机会。于是,我提前就和合伙人商量好了:如何介绍我们的工作;去了之后分头坐;还有哪些嘉宾是要利用茶歇机会认识的。
第二,记住三个心理学原理,帮助你愉快的和陌生人交流。
原理一,重视姓名。
卡耐基说过,自己的姓名,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所以每次不管是邮件微信还是电话,一定要喊姓名+称呼。比如一位嘉宾刚刚完成了一场分享走下台来,那么你找他攀谈,不要直接称呼老师,或者干脆不称呼,而是要称呼她的名字,比如XX老师您。
原理二,用自我验证理论,给对方深刻的回报。
没权没势的我们,能够给对方什么呢?记住,每个人都在追求一份认同,如果你在茫茫人海,你给他一份认同,那就是最深的回报。你不需要口生莲花说奉承话就获得了信任,按照自我验证理论,比如对方持什么观点和你的观点相同,那么一定要告诉他。
原理三,记住完美的陌生人理论。
在陌生场合,每个人都看起来超级NIce,特别有耐心,包容和亲和,这就是完美的陌生人理论。所以你不用有负担,提问、自我介绍才能放轻松。如果你平时不爱说话,正好利用这个理论,在陌生场合,做崭新的自己。
第三,学会一分钟破冰
商务社交,你需要去搭讪。否则就没办法开启社交。下面是推荐两个我自己常用的搭讪方法。
1、单刀直入-针对普通参与者
如果对方是普通的参与者,而你看着她特别顺眼,那么就直接认识。可以切入的具体场景中这样说:
其实,没有比我“我对你感兴趣”,更有效的语言了。因此别犹豫,照直说就好。
2、专业探讨——针对重点嘉宾
如果一个活动好几百人,而你对身边的路人没有兴趣,但是演讲的嘉宾,刚好是你感兴趣的领域,那么就重点认识这几个人。这个时候,破冰要更用心,最好让沟通与会议主题、对方身份有关。比如“您好,您刚才分享的XXX,我觉得说的特别好,我就是XXX”
面对嘉宾,如果你有时间,最好的办法就是回应嘉宾的主题发言。因此你在会议中,要认真记录和阅读会议材料(PS我之前一位同事,出去开会,回来问她今天的会说了什么,她却说不出来)。
第四,关系跟进。
有没有人,加了你的微信,却不和你联系?我朋友圈很多这样的人,当时主动加上我,之后却没有任何联系。你不跟进,关系就没有,日后彻底相忘于江湖。所以,加了好友要跟进。
1、邮件跟进:邮件跟进,不要超过一周时间。写这样的关系跟进邮件也有套路:首先,一定要称呼准确,然后在问候之后,要帮助对方回忆起相识的场景。如果对方是重点嘉宾,还要再反馈一下对方的演讲。接着,介绍自己,提出可能的帮助和希望交换的信息。这样一封邮件,如果他回复,你们的关系基本上有基础了。
2、微信跟进:最好在第二天或者当天和对方聊一下,不用像邮件那么正式,但是称呼一定要有。微信里也要再次介绍自己。
总之,每个人都有局限,所以人人需要商务社交;每个人都有资源,所以人人可以商务社交。希望你放下羞涩也放下骄傲,开始享受商务社交。